APP下载

端午何曾是两乡

2021-09-22齐嘉怡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21年25期
关键词:炎黄子孙号角走向世界

齐嘉怡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每逢端午临至,人们就会割几捆艾草挂置在门口,以驱蚊虫,而屋内则是棕香飘逸。家家户户聚在一起,吃着粽子,闲聊的话题每回都会有所变动,但唯有一件事,却必是年年都要提及——2005年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

十多年前的往事,如今回首眺望,每个人或许都会有着自己的看法,或深感遗憾,或忿忿不平,虽然2009年中国湖北又组织“端午申遗”并获得成功,但时至今日,国人对韩国人明目张胆的“文化侵略”行径却余愠未减。对此,我却坚持着两点不同的见解。

首先,申遗不是注册商标或者申请知识产权专利,不是说韩国的“端午祭”申遗成功了,以后中国人再过端午节就要交费了。亦不是说我们的端午节从此就成了“盗版书”“克隆剧”,会被人家一路撵打。

其次,申遗的目的不是“独占”,其终极目的恰恰是为了文化共享。文化不是一张火车票,不是说你如果抢了我的座位,我就要站一路。它更像是一条独具特色的旅游线路,是需要分享给更多人的,需要更多的人来打卡,也只有这样,这条线路才会火。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的背后有着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已被举世公认。

回顾历史,自西汉以来,中国便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唐朝时,精美瓷器、丝绸制品、茶叶等大量产品令西方商人瞠目结舌。茶叶的传出,衍生出了红茶、抹茶、花果茶等品种,在弘扬东方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其他地区的发展。在这条丝绸之路上,中西方互相交织着彼此特有的魅力,全球的文化与经济得到融合贯通,久而久之,谱写成了如今丰富多彩的现代之歌。

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水一般,滋养了几千年的华夏历史,一直流淌至今。它能够从璀璨的诸多文明中脱颖而出,并不是偶然之事,而是得益于一代又一代人对它的尊崇,得益于一个又一个族群对它的弘扬,如此方铸就今天的灿烂。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是华夏文明强势的见证,是今日炎黄子孙的自豪,亦是召唤我们当代青年人继往开来、砥砺前行的号角。

文化传承,共沐风雨。中韩端午,何曾两乡?

我们的文化正走向世界,我们的中国正拥抱世界。

‖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七中学‖指导教师:林海

[吉吉工作室]

提起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我们的思緒常常是深感遗憾、忿忿不平的,面对这种情绪,小作者从另一角度出发,勇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是华夏文明强势的见证,是今日炎黄子孙的自豪,亦是召唤我们当代青年人继往开来、砥砺前行的号角。

端午节这一在中国延续两千余年的传统节日,寄托着国人诸多情感,成为别国“标签”,是否合理且不论,但就其影响和作用,小作者从大国气魄谈到中华文化的共享,从丝绸之路讲到中华文化千百年来对世界各国的文化滋养,各种文化的交织才更能显出它们特有的魅力,全球文化的融会贯通,才是世界发展的大方向。

我们的文化走向世界,并改变世界,这也是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适用文题】文化的意义;另类传承;民族的,世界的……(小风)

猜你喜欢

炎黄子孙号角走向世界
胜利的号角吹响了
我们的探险计划
李明淑:助力中国原创童书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四十年
节日乐曲
【大照片】越过海角的雪中天使
【大照片】上帝视角看枣庄
“炎黄子孙”称呼的文化内涵及现代意义
炎黄子孙与龙的传人
从课本例题走向世界名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