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00年后,地球面目全非?

2021-09-22

新传奇 2021年34期
关键词:摄氏度洪水暴雨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遭遇的极端天气尤其是大洪水或大风暴,确实比过去的人类多得多。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联合国警告,在未来几十年里,极端天气或将变得更加频繁。为何极端天气频发?人类该如何挽救?

当地时间8月9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日内瓦发布了最新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警告在未来几十年里,极端天气或将变得更加频繁,全球变暖正在扼杀我们的星球。

极端天气频发

这份以1.4万多项研究为基础、已得到195个国家政府批准的报告,是对气候变化的自然科学迄今为止最全面的总结。报告出台之时,恰逢近一段时间暴雨、洪水、热浪等灾害频发。

德国的洪水被认为是近60年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已至少造成170人死亡;严酷的热浪导致了美国和加拿大数百人死亡;亚洲各国遭遇极端暴雨天气,国内河南、四川等地也出现了洪涝和暴雨灾害……

河南遇到的暴雨被描述成“百年一遇”甚至是“千年一遇”的级别,这种表述本身并不代表绝对意义的一百年或一千年内只发生一次,而是指同规模的降雨量每年有千分之一的概率发生。

尽管这种描述令人吃惊,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遭遇的极端天气尤其是大洪水或大风暴,确实比过去的人类多得多。

早在2010年,世界气象组织就曾表示,由于气候变暖,全球极端天气事件的程度、频率和持久性发生了改变。

气候学家表示,全球温度每上升1摄氏度,空气就会多吸收7%的湿度。气温越高,空气中的水分含量便越多,最终将导致更多的水分被释放,从而增加了暴雨和洪水的风险。

如今的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1850至1900年)的水平约高了1.2摄氏度。世界上已经看到的许多新温度纪录——比如今年6月席卷了美国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打破纪录的热浪。过去10年甚至可能是地球12.5万年来最热的10年。

令人担忧的是,如果不采取措施,全球气温升高的趋势有可能会加快。联合国的报告显示,如果气温上升1.5摄氏度,大约500万欧洲人民每年都会面临洪水,“百年一遇”变成了“年年一遇”。而世界上的冰川正在以“至少是过去2000年间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化和消退。

500年后,地球可能会变得面目全非

500年后的地球会是什么样?澳大利亚“对话”网站发表文章称,回顾过去的500年,地球生物圈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类的数量从大约5亿人增加到今天的超过75亿人。在这个时期内,由于人类活动,800多个动植物物种已经灭绝。随着人口增长,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也减少了。

并非地球上所有的变化都是人类造成的,但人类加剧了其中一些变化。今天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是让人们不再做会制造问题的事情,比如燃烧化石燃料导致气候变化。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及其人民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

想象一下,哥伦布(意大利探险家、航海家,1492年发现新大陆)在1492年能预测到今天的美洲是什么样子吗?停满汽车的公路或者手机,可能超出了他的想象。今后500年,科技无疑会变得更加先进。但迄今为止,科技解决方案的发展速度仍不够快,无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如果我们延续当前的行为模式,指望今后由别人来收拾烂摊子,那将是一场危险、代价高昂的赌博。

因此,500年后的地球可能会变得面目全非。或者,如果人类愿意采取行动,那么地球可能还会有生机勃勃的森林、海洋、田野和城市。

变化不可逆转,行动为时不晚

马尔代夫现议长、前总统纳希德在对德国洪灾表示声援时指出,“在气候紧急情况下,没有人是安全的”。他表示,马尔代夫作为群岛国家,已经开始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胁。

其实,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气候变暖-极端天气,这条因果线非常清晰。

目前约占73%的温室气体与交通运输、建筑、工業等能源燃烧有关。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依旧是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如果我们不想未来面对更多的极端天气,还有一线希望,就是阻止地球变得更热。要做到这点,就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发布会上强调:“我们没有时间可以浪费了……各国都需要承诺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到2030年共同将全球排放在2010年的水平基础上减少45%。”

如果能做到这点,全球变暖的升温可能会停止在1.5摄氏度左右。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中国正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合作治理,维护全球气候安全,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李会晟表示,尊重中国政府为稳定气候所付出的一切努力。

(《参考消息》《解放日报》)

猜你喜欢

摄氏度洪水暴雨
守护1.5摄氏度
暴雨突袭
暴雨袭击
暴雨过后房屋渗漏,接水“神器”们责无旁贷
该做的和不该做的
筑起堤坝,拦住洪水
猛兽的委屈
猛兽威力无比
跟踪导练(二)(2)
过门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