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航海类专业群的特色定位与建设策略

2021-09-22孔定新吴丽华薛丛华

教育与职业(上) 2021年9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高质量发展

孔定新 吴丽华 薛丛华

[摘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国家“双高计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所在。作为支撑国家海洋战略的航海类高职院校,航海类专业群建设是航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服务国家海洋战略、聚焦智能航海科技、创设航海英语情境,培养有品德、有技术、国际化的航海人才为特色定位建设航海类专业群,应依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实现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推进“双主体”协同育人;打造高水平专业师资,引领服务航运产业高端;对标国际航海职教,彰显航海国际化特色。

[关键词]双高计划;航海类专业群;高质量发展;特色定位;优先策略

[作者简介]孔定新(1978- ),男,江苏常州人,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副教授,硕士;吴丽华(1973- ),女,江苏南通人,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教授,硕士;薛丛华(1973- ),男,江苏南通人,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江苏  南通 226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立项支持项目“‘双高计划引领下航海类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路径与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9JSJG517 )和2019年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航海职业教育国际化多元协同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9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1004-3985(2021)17-0088-04

我国50%以上的国内贸易、90%以上的进出口贸易通过海运承担。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贸易国,近年来,我国远洋船队规模、港口和集装箱吞吐量稳居世界前列,海运互联互通指数保持全球领先。各类经济活动高度依赖海洋,海洋经济已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建设海洋强国、维护海洋权益,必须依赖各类航海专业技术人才。作为支撑国家海洋战略的航海类高职院校,航海类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国家“双高计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所在。在“双高计划”建设进程中,如何保证专业群的建设水平高、有特色,质量优、有内涵,是“双高”院校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双高”院校不仅要深刻理解专业群建设的基本内涵,也要找准专业群发展定位和方位;不仅要及时疏解改革发展面临的困境,也要不断探索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有效策略,为全面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为地方行业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

一、航海类专业群建设是航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有助于提升航海类人才岗位适应性和就业迁移能力

专业设置必须与产业对接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要求。从传统认知看,航海类人才主要服务于我国海洋运输事业的发展,专业方向通常为航海技术和轮机工程技术,主要服务于水面载运工具,就业面向以“水”为主,职业发展高度定向,但是工作环境除了船舶以外难以登“陆”,职业发展缺少跨界条件,就业延伸空间有局限。航海类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有助于提升航海类人才岗位适应性和就业迁移能力。

专业群是依据产业链需求,或者是根据产业链相关职业岗位需求,通过核心专业的带动和专业之间的互动,将这些专业组织起来形成合力的链式专业群。航海类专业群的发展对接海洋运输产业链,一是有助于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口径服务产业集聚发展、链式发展,弥补单一专业对接产业的能力和技术不足的问题,避免人才培养结构化失衡;二是有助于打造航海类专业链,拓展航海人才崗位群,包括船舶运营管理人员、船舶指挥和引航人员、船舶设备操作人员、船舶运输服务人员等职业岗位群;三是有助于为航海类人才职业生涯发展重塑和离职再就业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总之,航海类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增强航海类人才职业发展的“韧性”和“塑性”,培养“水陆两栖”的航海类专业人才。

(二)有助于激发航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双高计划”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专业群。专业群建设已成为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抓手和动力支点。专业群建设成就是遴选和考核“双高”院校的基本单元,高职教育质量提升也是以专业群建设为主要载体。在此背景下,航海类专业群建设显然已经成为促进我国航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航海类院校应发挥航海类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航海类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引领我国航海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高职航海类专业群的特色定位

(一)服务国家海洋战略,培养高素质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海洋强国建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重申并强调要加快建设海洋强国。2019年下半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进一步指明了我国海上交通事业的历史方位和发展方向,标志着我国包括海上交通在内的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是党中央立足国情、总揽全局、放眼世界、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决策。

航运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航海技术人才队伍。我国是海洋大国、航运大国,海员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在推进“一带一路”、海洋强国建设中,广大海员为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航海类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强专业群建设,坚持以德立身、以德促学、以德施教、以德育人,使培养的高素质人才继承和发扬航海人的优良传统,肩负起经略海洋的历史重任,服务国家海洋战略发展的需要。

(二)聚焦智能航海科技,培养高技能人才

当前,我国海上交通运输行业仍处于强基扩容、提升服务和转型发展时期,虽然我国在优化经济结构、加强科技创新、加快绿色发展、参与全球治理等方面为海上运输事业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但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步伐还有待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智能航运也在此背景下得到迅速发展。智能航运不仅代表着世界航运业发展的前沿与趋势,也是我国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重点领域,更是构建和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内容,这为航海类专业群打造专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航海类专业群建设要深度融合智能技术发展的新成就,培养出与新技术、新岗位、新服务适配的高技能人才。

(三)创设航海英语情境,培养国际化人才

航海技术工作是涉外性、实践性和专业性很强的职业门类。评价航海类人才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其英语水平。英语是国际航运业通用的工作语言,如果从业人员英语水平不高,不仅会影响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而且会影响企业的商业信誉。可以说,与航海类专业人才链相对接的船岸工作岗位群对从业人员都有较高的英语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和世界海上贸易运输的稳步发展,国际航运业需要培养大批既精通英语又熟悉业务的国际化专业人才。要使培养的航海人才能够在国际舞台焕发光彩,航海类院校要以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并以本轮“双高计划”建设为契机,在借鉴国外先进育人模式的同时,根据我国国情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使培养的航海人才更具国际竞争力。

三、高职航海类专业群建设策略

(一)依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实现课程资源共建共享

航海类高职院校应聚焦航运产业链的主要企业,遴选、甄别、对接专业群内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群,并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为依据和准则,通过校企共同研制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将航海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先进产业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航海类专业群建设应重点考虑将智能船舶、智能港口、智能航保、智能航运服务和智能航运监管五项基本要素融入课程标准,对照国际海事组织(IMO)基于STCW78/10公约开发的示范课程(Model Courses)进行航海类课程开发设计,同时充分考虑当前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航海领域的应用、智能柴油机的应用和发展等,使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紧贴时代脉搏,紧扣行业发展。

在此基础上,建设开放共享的专业群课程教学资源。课程资源建设不仅要实现专业群各专业同类课程的共建共享,而且要面向同类院校和社会行业企业提供优质的课程教学资源。教学资源不仅要满足专业课程线上教学的要求,而且也要针对航运从业人员的工作特点,满足社会学员远程自主学习的要求。

(二)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推进“双主体”协同育人

航海类专业群建设要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精准对接航海类专业人才岗位群需求,主动参与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推动专业群建设与航运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与行业领先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等方面开展合作,帮助提升专业群服务航运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构建院校和航运企业合作命运共同体,为增强航运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验(训)室、創新(实践)基地、企业工作室等,同时积极探索深度合作方式,校企合作共建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中心、产业学院、合作共同体等组织机构,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推进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此外,还可在科技研发和创业孵化、海事培训与社会服务、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等方面加强校企合作,推广面向企业真实生产营运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完善校企合作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通过合作实现深度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

(三)打造高水平专业师资,引领服务航运产业高端

广大教师作为“双高计划”建设的“第一资源”,既是建设专业群、增强高职院校内生动力和办学活力的关键,也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提升有着深刻影响。“双高”院校必须组建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四有”标准打造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队伍。在教学组织上,航海类专业教师要突出专业群课程教学特点,体现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实现教不离企、企不离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水上交通运输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双高”院校要培育引进一批航运业有权威、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专业(群)带头人、大国工匠,打造高端教学团队;要有计划地派遣航海类专业教师参加各类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活动和企业实践活动,着力培养一批熟悉航运产业链及岗位群所需的高端技术技能,并能解决航运生产实践技术难题的“双师型”骨干教师。此外,还要合力培育一批技艺高超的省级、国家级技能大师,成立“航海家”工作室或金牌“船长/轮机长”工作室,聘请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和能工巧匠兼职教学,为专业群建设引领服务航运产业高端提供人才保障。

(四)对标国际航海职教,彰显航海国际化特色

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标杆就是国际化。职业教育标准要对标全球,而不能简单地关门发展我们的职业教育。因为我们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以后要能够走出国门,并在世界范围内流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依托学校平台加强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交流,通过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开发国际通用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质量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等。航海类专业群建设可以借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在航运管理关键技术、高端航海技术等领域开展国际职业教育交流活动。同时,配合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同类院校,建设鲁班工坊、“一带一路”海事服务中心、航运产业发展研究院等机构,以此为依托开展海外合作办学,并通过共建实训基地等开展多种形式的项目合作,打造中国职教国际品牌。此外,来华留学生招生同样是专业群建设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航海类院校应充分发挥专业群的特色和品牌优势,优先将高水平专业群打造为留学生招生重点专业群,彰显学校的国际化办学特色。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面临着新一轮产业变革所催生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带来的机遇,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双高计划”的实施无疑对加快我国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催生新体系、新职教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在此背景下,通过凝练专业特色,优化专业体系,打造专业品牌,航海类专业群建设无疑会为服务国家海洋战略和我国航运企业走向世界前列培养更多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夏启兵,王玉林,陈蓉.智能航运发展研究[J].航海,2018(2):43-46.

[2]薛丛华,刘岗.STCW78/10公约实施背景下的航海英语教学策略——以无限航区船长英语考试培训为例[J].海外英语,2012(22):101-105.

[3]李立申.“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3-15.

[4]郭天平,陈友力.“双高计划”建设视域下高水平教师队伍分类管理培育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9(8):66-70.

[5]米高磊,郭福春.“双高”背景下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内涵逻辑与实践取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138-144.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高质量发展
再论“双高计划”
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双高计划”:怎么看、如何干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