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

2021-09-22张茂刚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科研经费科研项目

史 娜,张茂刚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高职教师的科研绩效评价作为教师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对教师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会对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科研绩效评价的结果直接影响到科技资源的分配,评价指标更是直接引导教师开展科研活动的指挥棒。然而,当前高职教师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加以有效落实,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重要问题。

一、高职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首先,量化考核泛化。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科研绩效评价指标存在过分看重数量和级别,忽视实际质量的问题。不论是教师发表的论文、专著,还是所承接的各级科研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当中更多地是以数量和级别取胜,只有从事更高级别的项目、发表在高级别刊物的论文,而且数量上占据优势,才能在科研绩效评价当中脱颖而出。这种量化考核泛化,倾向于定量评价,以各种数字指标作为评价核心,忽视了科研绩效评价的核心,容易造成教师在科研活动当中的功利化心态。

其次,同行评审形式化。高职教师科研绩效评价大多数采用同行评审的方式。尽管同行评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行作为评审专家能够更加了解科研成果的价值,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但是职称评审权下放至学校后,由于部分院校的评审程序不规范,容易受人情关系的干扰,存在着一定的形式主义和本位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同行评审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造成科研绩效评价结果有失公允。

最后,评价导向行政化。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科研绩效评价工作的实施主要以行政部门为主导推进,高职一线教师缺乏科研自主权。如果未按照科研管理部门的规定开展科研活动,很难获得科研经费支持,这种行政化的科研评价导向,容易产生学术浮躁和功利化的现象,部分教师只是满足了表面上的评价指标,实际上并未获得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并且,部分行政主体对于科研具体过程了解不够深入,在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使用上主观性较强,对于那些科研活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不符合评价标准的教师,反而得不到相应的认可。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二、高职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之前,首先要明确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然后,据此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了更加详细地展现教师所获得的科研成果,设计了二级指标体系。

(一)高职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首先,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原则。科研绩效评价指标具有指挥棒的功能,需要充分体现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破除当前的“唯论文”评价导向。科研绩效评价不仅要鼓励教师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这些科研成果的价值[1]。破除“唯论文”导向,不代表不鼓励教师发表论文,而是引导教师发表“含金量”较高的论文,并注重论文成果向生产转化的应用价值。

其次,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虽然该原则是开展科研绩效评价的一个共识,但是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很容易产生重定量、轻定性的情况,更有甚者完全采用定量评价的方式。有些学者认为定量分析就是评价,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例如,期刊的影响因子就是对期刊近两年论文被引情况进行的一个统计和计算,反映了该期刊论文被引情况和传播情况,这种定量分析并不属于评价的范畴,不能直接用以评判期刊质量的高低[2]。因此,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都只是开展评价的基础,需要按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科研绩效评价。

再次,坚持分类评价原则。高职院校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特点,分门别类地制定评价标准。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例,在进行科研绩效评价时需要考虑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周期相对较长,应注重考核这些教师在基础理论研究、知识体系构建、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突破。而且人文社会学科期刊的影响因子相对较低,不能完全将该因素作为评价的指标,只能作为一种参考。而且那些与学科相关的优秀的网络文章也应作为学术成果,纳入人文社会学科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体系当中。

最后,坚持多元化的评价原则。建立以同行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其他多种评价方式并存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为了保证同行评价的公平性、公正性,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同行评议的专家组成员要实行严格的回避制度,保证专家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同行评价的全过程要公开化、透明化,强化对评价专家的约束制度,实行开放式的同行评议[3];逐步推行代表作制度,参加评议的教师只需要拿出自己最具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就可以参评,破除那种唯论文导向、轻视应用成果、重数量而轻视质量的不良倾向。在同行评议的基础上,增加企业评价、学生评议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最后综合各种评价方式的结果,形成综合性的科研绩效评价结果。

(二)高职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

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和职业教育的特点,构建出三层指标体系:第一层是目标层,即高职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第二层级是评价的一级指标,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进行设计,分为科研经费、科研效率、学习成长、社会评价以及经济社会实际贡献这五个维度;第三层级是评价的二级指标,为了能够更加全面且具体的反映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实际情况。据此,构建出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下表1所示。

表1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结构

首先,科学合理地运用科研经费,是提升科研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要求,因此第一个维度是科研经费的维度。科研经费维度下面的二级指标包括:科研业务支出比率,该指标反映出科研活动当中各类经费所占比率,该指标越大说明科研项目的业务活动支出越多;设备支出比率,适用于理工科和医学类项目;课题组发展支出比率,反映出课题组成员的积极性;图书资料费支出比率,该指标说明科研项目投入的图书资料费用,更适用于文科类科研项目;合作交流支出比率,该指标比率越大说明项目成员更加重视合作交流。

其次,为了真实地反映科研项目的具体执行情况,设置了科研效率维度,科研效率维度的二级指标包括:科研项目总体完成率,反映出科研项目的总体进度;科研经费节约率,间接反映科研项目的效率;科研成果应用比例,说明该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情况;科研成果获奖比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研成果的水平和质量。

再次,高职院校一直非常注重教师的学习与成长,为此设立了学习成长维度,该一级指标下面包括四个二级指标:课题组副高以上职称比例和博士学历成员比例能够说明该课题组成员的学术能力,比例越高说明学术能力越强;参加培训及会议支出比例和举办研讨会支出比例,这两个比例越高说明该项目组成员进行交流学习的积极性越强,更加注重个人成长与发展。然后,还设置了社会评价的维度,该维度更加关注客户对于科研成果的满意度,二级指标包括:核心级别以上论文发表数量,在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可以证明科研成果的水平,但是不同学科所认定的高水平期刊各不相同,在进行评价时要考虑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进行高水平期刊的鉴别;学术专著出版数量、专利授权数量、科研成果获奖数量都可以反映科研项目所取得的成果。

最后,高职院校要体现出与普通高校不同的特点,因此设计了经济社会实际贡献的维度,该维度主要评判科研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包括以下二级指标:科研成果转化率,该指标直接体现科研成果的实用性;社会效益指标能够体现科研成果对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社会服务能力,不仅局限于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的能力,还针对项目组成员服务社会的能力进行评价;经济社会影响力能够清晰地了解科研成果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该指标属于定性评价指标;产业竞争力,是指科研项目对于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贡献。

三、高职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路径

(一)创新科研绩效评价的管理机制,构建科学、合理、公正、透明的评价机制

高职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机制建设过程中,应保障公开化、透明化。首先,科研评价的相关数据和所有参评人员的科研成果应公开化。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将科研绩效评价的数据和相关科研成果公布在该信息平台上,方便参评教师、行业专家、学生及行政人员查询。在大众的监督下开展科研绩效评价,可以增加评价的公平性。其次,整个科研绩效评价的流程、评价的结果及专家点评的要点,都应该公开化,避免人为原因产生一些误差。而且公开透明的评价流程,保证评价结果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最后,所有参评对象应秉承诚信原则,自觉配合科研绩效评价相关工作的实施,并进行全程监督。

(二)凸显高职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的特色,向应用型科研成果倾斜

制定高职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时,要充分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优化评价指标。首先,评价指标要符合高职院校科研评价的需求,各项指标都需要具有理论和实际的基础,并具备较高的可行性,能够准确地反映高职教师的科研绩效。为了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高职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应倾向于应用型科研成果,并引导教师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其次,采用先进的指标计算方法,不应简单地采用数量计算的方式,建议采用代替作法来统计教师的科研成果,使用H指数代替论文数量来开展评价。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区间型数值、绝对数值型、占比型等数值类型来进行计算,改变当前重数量轻质量的不良评价倾向。再次,谨慎考虑每个指标的适用范围。由于学科属性不同,一些指标适用于人文社会学科,而另一些指标更适用于理工类,因此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进行评价指标的选择。最后,关注一些新型指标,如开放科学类指标等[4]。高职院校要根据行业前沿动态及时调整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三)建立多方协同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各部门协同开展科研绩效评价管理工作

高职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是一种综合评价,需要校内各部门之间互相配合,才能维持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正常运转。首先,校内行政部门作为科研项目的管理部门,对于科研项目的总体情况最为了解,应为科研绩效评价提供相关的数据。其次,财务处负责划拨科研经费,并监督课题组合理使用科研经费,能够为科研绩效评价提供科研经费使用方面的具体数据和评价依据。再次,负责科研项目管理的科研处,为科研项目做好了长期和短期规划,在进行科研绩效过程性评价时最有发言权,能够证明高职教师为完成科研项目所付出的努力。最后,课题组内的成员应该进行自我评价,这些自我评价的结果也将成为科研绩效评价的依据。为了方便各部门协同开展科研绩效评价,需要建立多方协同的管理体系。

一方面,建立定期相互沟通交流的机制,方便科研处和财务部门了解科研项目进展情况,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反馈实际问题,提升科研经费使用效率,获得更多具有应用性的科研成果,而且相关数据可以作为开展科研绩效评价的基础数据,必须做好记录;另一方面,建立科研项目信息化平台,方便校内各部门之间互相交流,财务人员可以更加及时了解项目进展情况,项目负责人能够及时把握项目发展情况,实施科研活动的高职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平台及时反映科研方面存在的问题,最终进行科研绩效评价时,学校各部门对于科研成果的评价都将成为评判科研绩效的依据。

(四)落实科研绩效评价的监督问责机制,提升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开展科研绩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提升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引导高职教师取得更多科研成果。因此,必须建立科研绩效评价的监督问责机制,突出科研经费的使用责任。一方面,加强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管,严格杜绝挪用、套用科研经费的行为,保证经费有效用于科研活动;另一方面,建立问责机制,经过系统的科研绩效评价,那些获得科研成果较少的项目,应采用问责机制,责令项目负责人整改项目计划,更好地产出科研成果。整个科研绩效评价过程是公开、透明的,而评价的结果也应用于科研项目的持续改进。科研项目负责人通过绩效评价结果,能够看出科研项目存在的问题,应及时调整项目计划,采用多样化的方法,获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并逐步提升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高职院校开展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科研活动的健康发展。科研绩效评价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各方面的要素。当前高职院校的科研绩效评价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深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制定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当评价指标体系已经构建完成,就需要各部门协同推进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当然,在实施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时,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施,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科研经费科研项目
科研成果转化
Therapeutic efficacy and safety rating of Tui-Pushing chest-back manipulation for children with cough variant asthma
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刍议
围绕科研项目建立定密管理框架的探讨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航天科研项目评审工作的思考与探索实践
科研项目需求变更与风险管理
浅谈高校科研经费的信息化管理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科研经费腐败”有多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