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涂片细胞形态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2021-09-21李建梅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13期
关键词:涂片形态学分析仪

【摘要】血常规检验作为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当今高新医学技术不断进步发展的背景下,随着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得到大力推广应用并在各级医院中普及,血液检验科的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与此同时,血涂片细胞形态检测的作用也因此逐渐被弱化,这使得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有所降低,进而导致疾病的漏诊、误诊概率有所上升,影响到疾病的正确诊断和临床治疗。本文针对血涂片细胞形态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以期引起对血涂片细胞形态学的重视,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关鍵词】血涂片;细胞形态学;血常规;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3-0145-02

血常规检验的项目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数量等。随着现代医学不断进步发展,血常规检验作为疾病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依据,在各类疾病的诊断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近年来,由于人们的健康意识日益提高,加之各类疾病发病人数的增加,每年到医院就医以及接受健康体检的人群数量逐年上升,这对临床检验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不断提高临床检验的工作效率,才能满足人们越来越多的医疗需求。

1 血涂片细胞形态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意义

目前,有着检验迅速、操作简单等优点的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在各级医院逐渐得到广泛应用,使得繁杂的临床检验工作得以简化,极大地提高了医院的整体工作效率和检验质量。其中,三分类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和五分类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是目前在我国使用较普遍的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二者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在检验项目上通常只显示血细胞的数目及其大致分布情况,却无法检验细胞形态。然而临床上一些严重的疾病通常会造成血细胞形态的改变,如疟疾、寄生虫病、放射性损伤、血液系统疾病等。此外,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也无法识别出计数正常但形态异常的血小板,导致对于血小板相关性疾病无法进行准确的诊断[1]。由此可见,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虽然在提高血液检验工作效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果血常规检验只是单纯依靠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很容易出现漏诊或是误诊的情况,进而延误患者的病情。另一方面,传统的血细胞染色涂片检测相较于目前使用越来越广泛的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由于序繁琐、检测效率低下而逐渐在血常规检验中被忽视。但是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对于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存在的无法反映细胞形态的缺陷却有着重要的弥补作用,能够使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率进一步提高,对于寄生虫病和血小板相关性疾病等更是具有良好的诊断准确性[2]。为此,应当重新正视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测在血常规检验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将其作为血常规检验的重要手段之一,与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配合,以不断提高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更好地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以及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指导。

总的来说,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虽然可以从细胞的多少、大小、分布、相互间的比例等指标判断有无异常,但不能分析异常的原因,且会遗漏以细胞结构异常为主,而在细胞数量、大小方面变化不大的病理细胞(如类白反应、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等),而血细胞质和量的异常恰恰是血液病的重要表现,所以血涂片的细胞形态学检测是检验血液病一个极其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检测手段,对血液病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在临床上采用全自动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后通常会进行标本复查,以提高检测的精准度。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相比,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可以有效地归类细胞,准确判定血液中哪些是白细胞、血小板、大淋巴细胞、粒细胞,具有较高的精准度。因此,在临场上采用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测时无需进行标本复查,这就大大提高了血液常规检测的效率,提高了患者就诊的满意度。

2 血涂片检测常见异常细胞的形态特点与应用价值

在血涂片细胞形态检测中,应循序从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数量、形态、有无寄生虫感染和其他特殊异常细胞及病理成分这几个环节进行仔细的观察、全面的了解,进一步作出结论。另外,在血涂片检测中,观察红细胞的形态改变十分重要,对于临床上贫血患者,应注意RBC与Hb两者的比例、MCV及RDW的变化,血涂片检测注意RBC有无大小不等、体积增大或减小、中心浅染区扩大或消失等[4]。红细胞大小形状和血红蛋白浓度发生显著变化,红细胞大小不一致,直径相差一倍,常见于较严重的增生性贫血;红细胞个体偏小,中心浅染区扩大,常见于缺铁性贫血或慢性失血;红细胞个体增大,可能是溶血性贫血或由于造血原料维生素B12及叶酸缺乏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4]。若能很好地结合红细胞三种平均指数综合分析和红细胞分布宽度则可以比较容易地判断贫血的常见病因。

许多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都会引起白细胞量与质的变化,要注意中性粒细胞的形态变化和杆状核与分叶核的大致比例,严重的左移和右移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临床意义。当血液分析仪检测M%明显增高或M%与B%同时增高时,特别是M%>20%时,血涂片检测应注意有无幼稚细胞,若有须进一步做骨髓检测以确诊;当仪器检测WBC为0或不分类时,血涂片检测须注意有无白血病细胞;当血液分析仪检测N%增高时,血涂片检测须观察有无中毒颗粒、空泡核左移等,若有常提示有严重感染、恶性肿瘤、重金属中毒等[5]。白细胞总数较高的感染性疾病可见到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主要表现为出现大小不一致的中毒性颗粒,脂肪变性的空泡,毒性变出现的杜勒小体。血涂片白细胞另一个重要的观察指标是淋巴细胞的形态改变,因为淋巴细胞是免疫反应细胞,在各种病因的刺激下(如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在血涂片中能见到各种类型的异常淋巴细胞,按照Downey分型方法分为三种类型,I型(空泡型)II型(不规则型)II型(幼稚型)三种类型的异常淋巴细胞形态结构各异,应该掌握其各自特点,及时向临床报告异常淋巴细胞的发现或比例,以供参考。当血液分析仪检测WBC总数正常或减低,L%增高时,若是发热患者应注意有无异型淋巴细胞(异淋),若异淋>10%以上,常提示有各种病毒感染尤其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血涂片中寄生虫的检测仍是一项重要内容,当血液分析仪检测E%增高时,血涂片分类E%也增高,两者结果较一致;E%增高常提示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感染、皮肤病、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等。近年来,随城乡间人员流动增加,在部分医院的常规血液检测中时有寄生虫的检出,主要是疟原虫,应当熟悉各类疟原虫的形态学特征,要掌握疟原虫一般出现在肿胀的红细胞内,出现特有的疟色素及各种阶段的特点,以提高检出率。此外,还要注意观察其他特殊异常细胞和病理成分(如肿瘤细胞癌细胞等),为临床提供疾病诊断的信息。

3 血涂片细胞形态检测的临床应用

3.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自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本院进行血常规检测的100例患者(患者及其家属已知情并自愿加入)。100例患者中,男性60名、女性40名;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1.2±3.5)岁。

3.2研究方法 100例患者血液标本都采用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测,并记录血涂片检测的符合率。

3.3检测方法 血涂片细胞形态检测前,应向患者清晰讲解相关注意事项,如不暴饮暴食、不吸烟喝酒、按时作息、每日适量运动等,但采血前2h应告诫患者不能做剧烈运动。剧烈运动会导致身体缺氧,使白细胞和红细胞出现异常,从而影响血常规检测的准确度。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测的常用设备有奥林巴斯BX41(临床用)显微镜、乙二胺四乙酸二钾真空抗凝管、瑞士染剂等。检测时,先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真空抗凝管抽取患者3 mL静脉血,轻轻颠倒并充分混合均匀,放置15 min后将其制作成血涂片。制作血涂片时,要注意推动载玻片的角度、力度和速度。一张好的血涂片应当厚薄适宜、头尾明显、细胞分布均匀,同时血膜边缘整齐并留有1~2 cm的空隙。血涂片制作完成后,要及时(时间不能超过1h)将它送到血常规检测处。检测人员接收血液标本后,先使用瑞士染剂对其染色,然后将其放在奥林巴斯BX41(临床用)显微镜下,采用显微镜计数法计数血液标本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阳性率。奥林巴斯BX41(临床用)显微镜是一款万能研究级显微镜,在纯白背景下,血液标本的色彩非常清晰,易于观察,同时操作性佳。观察结束后,检测人员详细记录所观察的数据结果。

3.4观察指标 记录血涂片细胞形态学的阳性率。血涂片阳性判定标准有很多,如白细胞、血小板的评估数量和仪器检测数量相一致;白细胞分类和仪器检测结果相一致;红细胞形态学检验出现中度以上的改变;存在血小板凝聚、原始细胞和细胞核左移;等等。

3.5检测结果 在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测过程中,100例患者血液标本中的红细胞计数阳性率为97.81%;白细胞计数阳性率为98.81%;血小板计数阳性率为96.96%;红细胞平均体积阳性率为98.96%;血红蛋白阳性率为97.91%。由以上阳性率可以看出,采用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测方法进行血常规检测具有较高的阳性率。

4 结语

在血常规检验中,通过观察患者血液中的细胞形态,如复杂、各异或缺陷,可以识别出患者血液细胞是否异常,进而判断患者是否患病。在当前的血常规检验过程中,若单一使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容易出现对细胞错误判定的情况,从而影响检测质量。本研究表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测的血液标本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因此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采用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测可以有效归类细胞,准确判定细胞,从而保证检测质量。因此,在临床上,可将全自动细胞分析仪检测和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测联合起来应用在血常规检测中,以提高检测质量。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测是一个科学严谨的过程,要求检测人员的采血、血涂片制作、镜检等一系列操作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执行。对此,医院应当加强检测人员在血涂片形态学检测方面的培训力度,从专业技能提高和职业素质培养两个层面不断提高检测人员的工作水平。另外,各医院要在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测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实现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晶. 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常见误差问题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8): 160-161.

[2] 邹倩儒. 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研究[J]. 健康之路, 2018, 17(8): 223-224.

[3] 严红波.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J]. 人人健康, 2019, 38(10): 254.

[4] 吴天恩. 血常规检验在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诊断與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 医学美学美容, 2019, 28(12): 82.

[5] 靳锐玉. 急性白血病血常规指标及白细胞分类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 2018, 22(17): 2385-2386.

作者简介:李建梅(1982.10-),女,汉族,山西长治人,大学本科,毕业于长治医学院,现为临检组组长,主管检验技师,研究方向:临床检验医学。

猜你喜欢

涂片形态学分析仪
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观察与分析
玉林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筛查TSH切值在GSP分析仪上的设定
痰涂片与痰培养在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比较
痰标本涂片与培养结核分枝杆菌检测结果比较
不同采样时间,不同性状痰标本抗酸染色阳性率分析
镀锌生产线氢气分析仪原理及应用
420份痰液标本涂片检验结果分析
一种改进的分水岭图像分割算法研究
显微互动技术在《临床检验基础》形态学教学中的应用
OptiDist自动馏程分析仪在兰州石化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