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护理对预防颅脑内动脉介入栓塞术患者术后血管并发症的意义分析

2021-09-21张德香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13期

张德香

【摘要】目的:浅析颅脑内动脉介入栓塞术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对预防术后血管并发症的意义。方法:将62例在本院进行颅脑内动脉介入栓塞术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为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遵循数字标注法原则分成两个研究小组,每组31例,手术期间给予对照组患者基础护理,给予研究组患者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管并发症情况,以及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术后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6.45%,比对照组的25.81%低,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研究组护理后的焦虑(SAS)和抑郁(SDS)评分对照组低,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研究组术后4个月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比对照组高,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结论:颅脑内动脉介入栓塞术患者运用综合护理能有效预防术后血管并发症,同时还有助于稳定患者的情绪,提升术后生活质量,在临床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綜合护理;颅脑内动脉介入栓塞术;血管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3-0130-03

在神经内科疾病中,颅内动脉瘤是有着较高发生率的疾病,中老年人是主要发病人群,如果瘤体破裂往往预后不良,不仅死亡率高,还容易致残。在临床中,颅脑内动脉介入栓塞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尽管手术效果较好,但还是存在创伤性,有着较高的手术风险。术后容易诱发多种并发症,如动脉瘤破裂、出血、皮下血肿、脑血管痉挛等,不仅会降低手术效果,还会危及生命[1]。如果在手术期间采取有效的护理,对减轻术后并发症有着一定作用,有学者研究发现综合护理应用效果良好,本院为了验证这一说法进行了此次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从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期间,研究对象为62例在本院行颅脑内动脉介入栓塞术的患者,将数字标注法作为分组原则,分成两组,每组各31例。研究组患者年龄23~61岁,年龄均值(42.36±1.75)岁,包括15例女患、16例男患。对照组患者年龄21~63岁,年龄均值(42.52±1.84)岁,包括女性患者14例、男性患者17例。本次研究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标准,并已经通过审批。利用统计学软件对比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显示差异极小(P>0.05),统计学意义不成立。

纳入标准:符合颅脑内动脉介入栓塞术手术标准;Hunt-Hess(H-H)分级为2~3级;无沟通障碍,认知功能正常;此次研究已经通过患者和家属的同意,自愿签订书面同意书。排除标准:昏迷者;合并其它恶性肿瘤者;血小板、凝血功能障碍者;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合并肝肾心等器官功能严重不全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护理,内容包括:患者入院后先为其介绍医院环境,全面评估病情,协助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叮嘱患者术后绝对卧床休息24h,适当抬高床头,并限制体力活动至少4周,同时做好饮食管理、运动锻炼以及情绪调节。研究组患者在基础护理的同时,展开综合护理,内容包括:①外周血管并发症护理:手术过程中机械性损伤、反复穿刺,以及术后用力排便、用力咳嗽、下床过早、动脉硬化、术后血压控制不良、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都容易诱发假性动脉瘤、皮下血肿等外周血管并发症。为了更好的预防要对患者积极展开健康教育,讲解并发症相关知识,并在术前就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排尿排便训练,同时告知不正确排尿排便的不利影响。如有必要留置导尿管,术前给予半流质食物,术后积极排便、多食用粗纤维食物,避免发生便秘。另外,患者术后苏醒后第一时间告知手术成功完成,帮助做好穿刺侧肢体保护,用沙袋压迫6h;在咳嗽时,用手按压伤口,减轻疼痛感;股动脉穿刺处血肿、渗血主要集中在术后24h,所以要加强穿刺点观察。②脑血管痉挛护理:脑血管痉挛的产生,与既往动脉瘤破裂超过2次、血压搏动超过30 mmHg、动脉瘤直径超过15 mm等因素相关;另外,高血压、酗酒、吸烟等也是该并发症的诱发因素。因此,护理中要围绕这些因素展开,术前进行综合评估,如果是高危患者,要积极控制血压、戒烟、戒酒;手术过程中通过微量泵持续给予尼莫地平。术后加强巡视,密切监测患者血压等生命体征,并借助3H疗法(高血压、高血容量、血液高稀释度)稳定血压动力学,如果患者出现患肢瘫痪、头痛、短暂性意识障碍等症状,要考虑脑血管痉挛,立即进行处理。③动脉瘤破裂护理:这是所有并发症中最为严重的一种,术中载瘤动脉痉挛、动脉瘤存在不规则凸起或分叶、前交通动脉瘤、术前有高血压史等都是主要诱发因素。在护理中需要加强术前评估,高危患者控制好相应风险项目,术后密切关注患者意识状态、瞳孔变化、血压变化等,如果有异常状况要警惕再出血。告知患者术后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咳嗽、便秘,以免影响颅内压升高;另外术后可适当给予镇静药物,预防躁动[2]。④脑栓塞护理:术后血管壁板块脱离、脑血管痉挛、相对高凝状态、低血压等均是主要诱发因素。所以在术后要加强患者运动功能、语言功能、感觉功能变化的观察;还要与患者进行密切沟通,询问是否有不适症状,一旦出现一侧肢体偏瘫、失语、意识不清等征兆,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⑤出血护理:术后患者会进行抗凝治疗,以加速血流,维持良好的机体血液循环,避免形成深静脉血栓。不过抗凝治疗期间要加强监测,如果患者出现穿刺处血肿、渗血等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动态监测患者凝血功能,预防出血。⑥饮食护理: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术前禁食时间,不是所有人都要术前禁食8~12h,如果患者次日上午十点后手术,可在清晨食用少量米粥等半流质食物,避免发生低血糖。术后要多食用富含维生素、高蛋白质、高纤维、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增强身体机能,预防便秘。叮嘱患者要多饮水,加速造影剂排除[3]。⑦拔管及疼痛护理:通过简单直接的话语为患者讲解手术可能带来的并发症、处理方法等,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放松精神。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在医生指导下给予局部麻醉药物;拔管操作要干脆、轻柔,马上按在穿刺点上方,以减轻疼痛;同时监测患者生命指标变化。

1.3观察指标 ①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血管并发症情况,包括动脉瘤破裂、出血、皮下血肿、脑血管痉挛;②两组患者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心理状态评估,最高80分,症状越轻得分越低;③两组患者术后随访4个月,进行生活质量评估,指标包括自理能力、社会活动、心理状况、身体机能,采用百分评分制,生活质量越好得分越高。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用SPSS20.0软件处理,定数资料用“例(%)”表示、定量资料用x±s表示,行c2和t检验,当P<0.05时,统计学意义成立。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管并发症情况 两组患者术后血管并发症情况,研究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评分 护理前两组患者SDS平分和SAS平分对比差异极小(P>0.05),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两项指标评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详见表2。

2.3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情况 研究组患者自理能力、社会活动、心理状态、身体机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详见表3。

3 讨论

顱内动脉瘤是以头痛剧烈为主要表现的神经内科主要疾病,疾病的产生主要是局部脑动脉血管异常改变,出现血管瘤样突出,一旦破裂会造成意识丧失、损伤神经功能[4]。在临床治疗中,可以进行手术切除,不过常规手术有着较大的创伤,手术风险高,患者耐受性低。尽管如此,手术还是存在一定创伤,还容易诱发动脉瘤再破裂、脑血管痉挛、皮下血肿等并发症,影响手术及预后效果。如果在手术期间做好相应的护理,能有效预防相关并发症。

综合护理就是最佳的护理方式,能提高护理的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特点、疾病特点、手术特点等,总结常见的并发症,再对其原因展开分析,制定根据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在围手术期积极落实。在实际应用中会从外周血管并发症护理、脑血管痉挛护理、动脉瘤破裂护理、出血护理、饮食护理、拔管及疼痛护理等方面展开,给予患者更为全面的、细致的护理服务,有效降低各种并发症风险,保证手术顺利展开,术后更好的恢复[5]。在此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手术期间应用综合护理,与应用基础护理的对照相比较,术后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护理后SDS和SAS评分更低,术后4个月生活质量评分高,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结果提示,综合护理能让患者身体、心理处于放松状态,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为提高术后恢复效果创造条件,进而让患者整体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综上所述,颅脑内动脉介入栓塞术患者运用综合护理能有效预防术后血管并发症,同时还有助于稳定患者的情绪,提升术后生活质量,在临床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苏丹丹, 杨靓.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综合护理分析[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8, 19(8): 83-86.

[2] 胡劼峥, 卢智, 段咏梅, 等. 无创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对经桡动脉介入诊疗术后患者舒适度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0, 26(2): 193-197.

[3] 孙秋, 辛丹. 分级护理在经外周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0, 39(17): 3188-3190.

[4] 付菱.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8, 22(12): 1-3.

[5] 黄淑娟, 杜余芬, 黄素丹. 对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术后患者采取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20, 18(6): 26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