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血栓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

2021-09-20芮霄枫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56期
关键词:脑血栓类药物颈动脉

芮霄枫

(河北武邑县龙店镇卫生院内科,河北 衡水)

0 引言

脑血栓是由于局部血管发生病变、继发血栓形成,从而导致血管壁狭窄或闭塞,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缺血、缺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体征;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4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为该病多发人群,且患者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1]。血管管壁病变、血流成分改变、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循环功能不全、颈部动脉外伤、血管畸形等,是造成脑血栓疾病的基本病因,而不良饮食与生活习惯、血液及血管疾病、遗传、用药等,也是诱发该病的相关因素[2]。临床对脑血栓患者的治疗以迅速恢复缺血区供血、预防血栓发展、减小梗塞范围为主要治疗原则;临床一般使用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抗脑水肿等药物治疗为主[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采取指标对比的研究方法,对采取常规阿司匹林治疗与实施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两组样本,进行症状改善及疗效的指标数据对比;研究样本为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来本院就诊并住院治疗的62例脑血栓患者,所有样本均经相关检查并按照相关诊断标准,确诊为脑血栓疾病;其中31例在本院住院治疗期间,采取常规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另外实施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进行联合治疗的3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所选样本男女性别比例为39:23;样本平均年龄(52.50±6.50)岁;平均病程(4.25±1.50)年;所选样本中排除有意识或交流障碍患者、有其他严重脏器疾病患者、有相关药物过敏史患者及相关临床资料数据不完整患者;患者及家属对参与本研究均知情、并同意使用其相关资料数据进行研究分析。两组样本相关临床资料数据,分组后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选样本均于入本院后给予基础治疗,包括给予卧床、钠盐摄入量限制、吸氧治疗等,并给予胞二磷胆碱0.5g+右旋糖酐500ml静滴,1次/d;根据对患者临床症状及病情评估,配合使用20%浓度甘露醇静滴;两组患者均接受14d的相关治疗[4]。

1.2.1 对照组

增加口服阿司匹林治疗,100mg/次、1次/d,睡前口服。

1.2.2 观察组

采取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在口服阿司匹林的基础上,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次、1次/d[5]。

1.3 观察指标

1.3.1 颈动脉斑块面积、内膜厚度

两项指标均根据患者治疗后的临床实际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并对两组患者的两项指标进行均值的计算和对比分析。

1.3.2 治疗有效率

该指标根据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表现有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治疗后偏盲、偏头痛、意识障碍症状消失,为治愈;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均有较大幅度的改善,为有效;如患者治疗后相关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为无效[6]。经对各类疗效的患者例数进行实际统计,分组计算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指标均通过SPSS 22.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指标及比例,以(n,%)表示,经χ2检验;计量指标以小组数据平均值±标准差表示(),经t检验;以组间指标数据对比差异,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改善情况比较

在给予相关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面积及内膜厚度两项指标均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治疗后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及内膜厚度对比()

表1 治疗后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及内膜厚度对比()

2.2 临床疗效组间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指标统计表明,观察组患者中仅2例患者治疗无效,总有效率为93.55%(29/31)显著高于对照组(70.97%,22/3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n(%)]

3 讨论

作为一种中老年患者的多发病、常见病,脑血栓疾病的发病率随着老龄人口的增长而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脑血栓患者发病后,因梗塞部位及梗死面积大小,患者会表现出不同临床症状,如突发性偏侧上下肢麻木、口眼歪斜、言语不清等;患者的典型症状表现为单眼或双眼一过性黑矇、视物模糊、视物成双或眩晕、双眼向一侧凝视;严重头痛、呕吐、眩晕伴呕吐;单侧手脚或面部麻木、肢体无力;舌头发笨、言语不清、口角歪斜、流涎等[7]。该病治愈难度大、易复发,具有较高的病死率、致残率,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健康有着极大的威胁。

阿司匹林是临床治疗脑血栓常用药物。作为一种抗血小板类药物,阿司匹林通过与环氧化酶中的COX-1活性部位多肽链530位丝氨酸残基的羟基发生不可逆的乙酰化,导致COX失活,继而阻断AA转化为血栓烷A2的途径,抑制PLT聚集,从而达到抑制患者的血小板聚集、阻止血栓形成的治疗目的;而他汀类药物是一种还原酶抑制药,可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阻断细胞内羟甲戊酸代谢途径,对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发生竞争性抑制,使胆固醇合成受阻,调整患者的血脂;另一方面,他汀类药物还可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具有抗氧化、抗炎、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功能,有助于防止动脉硬化的形成或稳定、缩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8]。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疾病的效果相比,临床应用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能够充分发挥两种药物的协同治疗效果,加速患者动脉斑块面积缩小,取得更好的控制血栓形成、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治疗目标。本研究相关数据对比分析结果,对两种药物联合治疗较单纯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的优势,予以了充分的论证。

综上所述,与单纯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相比,在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方法,能够更加有效地改善相关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脑血栓类药物颈动脉
多肽类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疏血通注射液与奥扎格雷纳联合治疗脑血栓临床效果观察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正电子类药物全自动核素分装仪的研究进展
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识别意义探讨
研究他汀类药物联合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睡前一杯水可以预防脑血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