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州传统聚落的生态营造及其在现代城市生态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21-09-17回钰

设计 2021年17期
关键词:徽州营造景观

回钰

摘要:探究徽州传统聚落的生态营造手法在现代城市生态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文章研究了徽州呈坎古村在立地选址、平面布局、建筑形态等的营造过程中体现的生态特性,总结了传统生态营造手法在现代城市生态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以安徽省巢湖市西环城河湿地景观设计为例,参照生态营造原理对该项目方案的设计手法进行分析。该项目方案运用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手法,展现了传统生态营造理念与现代城市生态景观设计间的良好融合。该研究为实现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生态性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与理论支撑。

关键词:传统聚落生态营造呈坎古村风水文化现代生态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J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4-0048-03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of Huizhou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 modern urban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The paper studies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engkan regarding its site selection,plan layout,architectural form,etc.,and summarizes the inheritance and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methods in modern urban design. Taking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West Huancheng River in Chaohu City as an example,the design methods of the project a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The ideas and techniques used in the design proposal,shows a great fusion of the principles regarding traditional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This research provides necessary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and theoretical supports for ecological urban landscape design.

Keywords: Traditional settlementEcological constructionChengkan villageFengshui cultureModern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引言

聚,意為集聚,落,有定居之意。聚落的形成与人类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与一般乡村聚落相比,传统聚落常因其精心的选址布局、特色的建筑风貌而被赋予更高文化内涵。聚落的“营造”是思想层面的“营”与物质层面的“造”的统一,传统聚落的营造可理解为“以人与自然生存关系为前提的物质和思想性创造”[1],是可持续性的生态营造。

呈坎古村形成时期较早,保留着徽州特色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征,在整体空间、水体环境、单体建筑等的营造方面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以及可持续性的发展理念,对现代城市生态景观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一、呈坎古村的生态营造

(一)选址布局中的生态性:徽州地区气候温润,地貌丰富,山与水是聚落选址和空间布局中必不可少的自然要素。呈坎古村地处安徽省黄山市呈坎镇,曾为古徽州属地,其建造可溯至唐朝末年,来自江西的罗氏一族避祸至此,见四面环山,中为洼地,是“纳四水于村中,聚水如聚财”的风水宝地[2],遂取名“呈坎”。“呈”指上呈,为阳,“坎”意下洼,为阴,先人以“阴阳二气统一、天人合一”之理进行聚落的选址布局。村落四周的八座山峦绵延相连,夏季可挡东南台风,冬季可蔽西北寒流,其自然方位恰好与八卦图的八个方位相合。古老的众川河自北向南以s形穿村而过,形成八卦罗盘中的阴阳界线。整个聚落以宗祠建筑为原点延伸出八条街巷将村落分为八个区域,其间阡陌纵横,建筑鳞次栉比。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进化的基础,反映着人与环境间的关系[3]。呈坎古村背山面水而建,整个聚落选址精妙、布局审慎、施工精细,是一处以山为骨、以水为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水田园栖居之地。

(二)景观空间中的生态性:街与巷构成传统聚落的基本骨架,以街为主,贯穿村落主要空间,以巷为辅,连接家家户户。水是聚落选址的第一要素,呈坎古村中的水圳与街巷相伴相生,共同组成徽州特色的聚落景观空间。

呈坎古村共有三街九十九巷,构成一组完整的九宫内八卦。三条主街南北延伸,前街商铺林立,钟英街满布仕官宅邸,后街则以普通民居为主;巷道垂直于主街呈东西向排布,主巷、支巷以及偏支小巷等级分明。主巷宽2.5米,串联村落各区域空间;支巷宽1.5米,是居住组团间相互联系的生活性通道;民居间的狭窄巷弄为偏支小巷,仅供通行所用。古村的道路系统规划受程朱理学影响,纵横相接,宽窄有序,路面以瓦块、碎石铺成“生态铺地”,形成美丽图案的同时可有效改善路面渗水能力,是低成本与低技术背景下的创造性景观营造。

《葬书》有言“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4]。古村在创建之初,便对众川河进行人工改道,使其最大限度流经村落。村中两条水渠平行南北向的主街形成两条水圳,溪水经古河道穿街走巷,连起千家万户,与村落水口以及遍布全村的水井,共同构成聚落的水循环系统,为居民提供充足的生活用水,并满足消防、灌溉等需求,水为村民带来舒适的小气候,聚落也因溪水流动更添灵气。呈坎古村的水利建设是古人对水资源的创造性应用,更是“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在工程措施方面的具体体现。

(三)建筑形态中的生态性:徽州多山的自然环境为建筑提供了豐富的材料资源,民居多以砖木结构为主,建筑形态与装饰构件深受地域特色与民俗文化的影响。

屋顶是民居建筑中变化最为丰富的部分,也是古人生态观念的重要体现。徽州潮湿多雨,民居多为双坡或单坡屋顶,其上覆盖青灰色屋瓦,既可促进排水、通风,又具有保温隔热的作用。

墙体是徽州民居的特色所在,白色外墙与青瓦绿水构成粉墙黛瓦的江南美景。呈坎村民重视建筑的防火功能,民居多由四面高墙围成封闭院落,相邻院落间增设一道高墙,使各院落完全分隔,可有效阻断火势蔓延,其造型模拟了徽州的山势起伏,也称五岳朝天型马头墙[5]。层层叠叠的马头高墙勾勒出高低起伏的建筑轮廓线,是徽州传统聚落景观的亮点。

天井是徽州民居中采光、通风、排水的通道。民居一层正厅为半开敞式,与户外天井融为一体,其余三面由墙体围合,底层外墙大多封闭,小而高的窗户设在二层,起防火防盗之用。墙体高大而天井狭小,室内光线昏暗不足,天井成为主要的采光与活动空间;此外,天井还可排除积水、调节温度。建筑檐口朝向天井,屋顶积水顺势流入院中明坑,是徽州特有的“四水归堂”的设计手法,地表水沿铺地缝隙缓慢渗入地下暗沟,暗沟既可排水,也可蓄水,夏季水体流动带走院中热气,冬季地下水上涌提升天井温度。

呈坎民居在保证实用性的前提下,发挥人类智慧,创造出适应自然、成本低廉、功能合理的生态建筑形式。

二、呈坎古村景观要素的生态性在城市生态设计中的应用

呈坎古村的景观构建尊重自然规律,“地形、溪流、生物的活动路径,有其连续性”[6],既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又可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理水工程、种植设计、空间布局等方面遵循的生态原则与营造手法,对现代生态景观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生态理水与城市雨洪管理:呈坎古村的水系循环由网状布局与点状水景共同构成,丰富的河床环境可降低水流速度,控制洪涝灾害;水圳和水街可收集自然降水,用作灌溉、消防;“生态铺地”具有良好渗透性能,可促进雨水储存与循环利用。这些措施方法为解决现代城市内涝、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等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现代城市生态设计注重对自然降雨的截流储存,结合雨水花园、湿地池塘及公共储水设备,综合调控场地储水规模,并用于景观、灌溉、消防等,减轻城市用水压力;其次,借助透水铺装、生态树池增强地表透水性能,渗滤过程中吸附并去除污染物质,完成对雨水的净化;同时,利用建筑屋顶绿化实现对雨水的净化、储存与循环利用,屋顶种植区由上至下分为种植层、基质层、过滤层、排蓄水层、根系层,实现对城市建筑的生态改造。总之,现代生态设计借助人工措施实现对雨水的就地储存与净化过滤,减少地表径流,缓解城市内涝,增加水体资源的循环利用。

(二)生态种植与城市乡野美学:呈坎古村的植被以徽州当地树种为主,可节约成本,并形成乡土性、地域性的植被景观。其林分多由常绿或落叶乔木组成纯林或混交林,少见彩叶树种或花灌木,配植形式单一,色彩基调简洁,却能与白墙黛瓦和谐相融,展现朴素淡雅的江南美景。

现代城市生态设计提倡以乡土树种作为种植设计的主力树种,它们对场地气候与土壤条件具有较强适应能力,有助于快速修复自然生境、达成理想景观效果,更可为城市空间增添乡野之美;此外,鼓励选用耐涝抗旱、根系发达的观赏树种,可同时适应由降雨量变化带来的满水期与枯水期,降低对人工灌溉的需求;同时合理调配乔木、灌木与地被的种植比例,搭配季节性花木,建立多样化的城市生态群落。总之,生态种植强调利用本土物种点缀景观空间,乡土植物具有优良的生态稳定性,有助于增强景观的地域特色,在提升景观品质的同时为城市居民提供亲近自然、回归乡野的机会。

(三)生态建筑与城市风水设计:呈坎古村的建筑设计蕴含深刻的风水理念,追求人工创造与自然要素的巧妙搭配,在村落整体布局中,生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共同促进整个聚落空间的节能高效与可持续发展。

现代生态建筑的营造可融合风水理论,综合调控山形、风气、方位等风水要素与建筑之间的适宜程度,在传统理念中融入现代需求。生态建筑应选址于冬季风向有屏障、夏季风向无遮挡的向阳平地或缓坡处,利用山形改善气流循环与温度条件;单体建筑应避开寒冷季节气流强烈而炎热时节气流稀缓之处,平面布局要顺应季节风向与气流规律,促进室内外的空气对流与热量交换;方位要素影响建筑日照,建筑平面布局可根据方位进行灵活划分,客厅、卧室等主要空间一般位于光照条件最佳的方位,而厨房、厕所等次要空间则可布置在光照较少的方位。

三、案例分析——以安徽省巢湖市西环城河湿地景观设计为例

(一)项目概况:项目位于安徽省巢湖市,是为数不多的以湖泊命名的城市,城中水网交错、历史悠久,自然及人文景观丰富。项目基地位于西环城河及丁岗河段,隔河与卧牛山相望,是城内外的交界地带。西环城河是城市悠久历史的见证,项目拟在保持并改造原有生态湿地的基础上,将城市历史与现代休闲融入设计当中,在营造生态景观的同时弘扬徽州传统文化,满足现代活动需求。

(二)设计理念与原则:项目场地背靠卧牛群山,面朝西环城河,集合了徽州山水园林的精髓要素,为上佳的风水基址。设计方案对各类景观要素合理调配,延续徽州山水园林的生态特征,营造地域氛围浓厚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景观设计,打造生态自然且舒适宜人的乡野美景。

设计方案秉承了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对场地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从中提取符合设计理念的景观元素,大量使用乡土材料或植被,提升场地资源利用率,既节能环保又可展现地域特征;其次,设计方案实行生态优先的原则,将现有湿地水塘作为首要保护对象,借助人工措施打造优质湿地生境,丰富场地动植物资源,维护地域生态平衡。

(三)设计方案解读:项目方案十分重视对景观空间的系统性布局,在设计初期便依照平面构成原则及场地自然条件对各功能分区进行合理划分,将人工元素最大限度地融入自然环境,从整体上把控设计方案的生态美感与地域特性。

1.因地制宜的整体布局。设计方案基于场地环境条件,以路桥为界形成水乡彩韵与逸林探幽两个景观分区,如图1。

水乡彩韵区拥有大面积自然水体,水岸线曲折蜿蜒,因此利用其优质水源条件构造丰富的水体景观,平面造型以曲线为主,形成优美的自然式驳岸。临水设有一间书屋——栖竹斋,造型汲取徽派建筑的精髓,又融入现代元素,在空间布置上刻意模糊室内外的界限,将阳光、空气与自然美景引入屋内,是繁闹都市中一处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理想场所。水乡彩韵区借助自然地形,将种植设计与雨水净化系统相结合,山坡处种植根系发达、耐湿抗旱的护坡植物,水边选用芦苇、香蒲等具有净化能力的水生植物,陆地区域以生长快速、适应性优良的乡土植株打造乔木、灌木和草本的层级种植。

逸林探幽区在维护原有湿地资源的基础上,以亲水栈道串联各个湿地泡,栈道以当地竹子为材料,不仅是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且能唤起人们对乡土景观的感知与认同。该区域以自然乡野风格为主,鲜见人工痕迹,在植被的种植上选用池杉、落羽杉等湿生乔木,勾勒出优美的林冠线;乔木之下,利用当地水生植物营造多样化的湿地生境,为鸟类、鱼虫保留生存的家园。

2.等级分明的道路体系。项目方案的交通规划为三个层级,如图2。蓝色代表车行路线,沿场地外围布置,与主要活动空间隔河相望,保证内部不受车辆干扰,营造安全舒适的游赏体验。红色为一级人行步道,沿途串联起湿地花园、临水书屋与亲水栈道等主要景观。橘色为二级人行步道,由曲折蜿蜒的散步小径深入各分区内部。道路系统为自然曲线形式,与整体风格相互呼应,又根据地形地貌,利用台阶、坡道处理局部高差,方便各类人群的使用需求。一级园路选用大小、花纹不同的透水面砖或花岗岩进行铺设,组成各种美丽图案的同时也可作为区域划分的标志。路面纵坡设计满足排水要求,下渗的雨水可顺势流入路旁绿地,再经过植物的层级净化,作为灌溉、景观用水。二级园路多用鹅卵石铺设,可作为场地当中的健康步道,道旁设有计步装置,满足游人休闲锻炼的需求,雨天时则可起到防滑的作用,并有利于减缓地表径流。

3.生态循环的水系规划。项目方案尊重现有地形地貌,结合水体、湿地以及生态种植,形成水体循环净化系统,如图3。场地整体东高西低,东侧坐落有大片生态湿地,收集储存自然降雨,池底地势起伏明显,可降低水流速度,湿地当中保留大量乡土水生植物,池杉与落羽杉等组成水中森林的独特美景,挺水植被由芦苇、香蒲等营造富有野趣的生态景观;浮水植被包括水烛、红蓼等,兼具生态与观赏价值;并选用黑藻、苦草等净化能力较强的沉水植被,有效吸附去除水中污染物质,为鸟类与水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共同维护水生生境的平衡稳定;经过初步净化的水体随地势向西南而流,此区域植被繁茂,少有硬质铺装,大面积的土壤可减缓径流速率、增加雨水下渗、涵养地下水源,再结合植被的综合作用进一步截流并净化雨水,最终汇入地势低洼的水塘与雨水花园,作为景观及灌溉用水。设计以雨水花园替代传统草坪绿地,选种根系发达、抗旱耐湿的乡土乔木、灌木与地被植物,具有低成本、易养护的优势,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有效调节空气湿度,维护舒适宜人的小气候环境,在景观的表达上,乡土植被与水体的组合设计更好地展现了徽州水乡的意韵之美并能唤起游人的情感共鸣。

4.古韵新品的生态书屋。栖竹斋位于北部山峦与南部水体之间一处地势平坦且相对低洼的场地,正是背山环水、中部下洼的上佳风水基址。建筑入口位于北侧,与临近道路间有2米左右的相对高差,其整体空间参考徽州民居中“天井”的概念,采用合院式布局,北侧借助地势布置台阶与坡道,其余三面墙体围合出一处下沉式庭院,阶梯坡度较缓且阶面宽大,兼具通行与座椅功能,部分铺设竹质椅面,并在其侧开辟种植池满植翠竹,竹影摇曳形成天然屏障,为隐匿在其内的书屋带来一份宁静与神秘,如图4。设计师提炼了徽州传统建筑的重要特色,将徽州双坡屋顶的形式进行了简化,又从场地周边自然山形中提取灵感,屋顶造型再现了山势起伏之美。建筑采用鋼柱以及当地木材构建主体构架,屋顶之上铺以黑瓦,立面则以白色墙体与透明玻璃进行围合,保留徽州建筑白墙黛瓦的朴素质感。设计师在相对封闭的院落布局中又刻意加强室内外的融合互动,以玻璃替代部分砖墙,同时在屋顶开设天窗,最大限度增加室内采光,如图5。建筑南侧朝向水面,在此设置亲水平台,透明的玻璃幕墙弱化了建筑体量,使得书屋与湖面山林融为一体,如同自然生长于山水之间。北侧借助竹林与地势阻隔冬季寒流,南侧朝向夏季主导风向,微风吹过水面带来凉爽空气,使得建筑四季皆沐浴在湿润宜人的小气候中。该建筑选址得当、布局合理,是在借鉴徽州特色的基础上融合现代手法营造的生态建筑。

结论

以徽州呈坎古村为代表的传统聚落是中国古代先人在适应自然、改造环境的实践活动中探索出的创造性人居模式,自然要素参与到聚落的立地选址、空间布局、建筑营建的全过程,并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与民俗文化。

本文通过对呈坎古村的生态营造研究,总结了徽州传统山水园林中山形、水体、植被、建筑等造园要素的生态性,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了古徽州的生态设计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融合应用,并提出新时代背景下的城市生态景观设计必须建立在更加完善的生态发展理念之上,要求人类建立和谐平等的生态意识,才可为我国未来的城市生态化建设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

参考文献

[1]孙贝.中国传统聚落水环境的生态营造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6.

[2]程家鹏.皖南保存最好的神秘千年古村呈坎八卦村[J].绿色环保材,2015 (07):76-81.

[3]吴良镰.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1:38-39.

[4]郭璞.葬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0:3.

[5]罗来平.呈坎—中国古代消防博物馆[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18-21.

[6]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居空间[M].上海三联书店,1997:140.

猜你喜欢

徽州营造景观
无梦到徽州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徽州人
美丽可持续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Chinese Perch:Dream Beauty Portrayedin Art, Poetry
洗水soft fabric
走徽州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