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新编《道德与法治》课程变化与教学策略研究

2021-09-17高向钊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高向钊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直接担负着塑造学生灵魂的任务。新编教材全面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加了宪法和国家制度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全球。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从身边事入手去塑造灵魂,形成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全面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程变化;教学策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20/23-0079-02

初中新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与旧课本相比有了较大变化,全面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思想品质、心理健康、国家制度、法律社会等几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家国情怀、文化传承、放眼全球的培养。与旧教材相比,新版教材在注重个人品质、心理健康,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社会性质,以及国体、政体的初步知识,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公民意识。教材的变化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适应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发展需要。

一、最大限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新编教材将每一课内容分为数个板块:“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阅读感悟、相关链接、拓展空间、方法与技巧”。从板块命名可以看出,教材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从学生认知的角度、学习的需要思考编排的,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积累,来完成知识的构建,实现思想的发展和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注重让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调动他们思考探究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验和学习成果,重视学生的感悟和理解。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力争避免空洞的说教。要最大限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启发学生从自己的成长、生活经验出发,结合自己的社会见闻来思考和认识问题,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生自己思考探究的结果可能幼稚肤浅,但是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认识的提升。

当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并不相悖。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严谨备课、精心预设下进行的,教师要随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控,及时指引学生思维上的偏离,纠正学生认识上的错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保证课堂学习的实效。

教学要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道德与法治课程不是空洞的说教,更不是高深的理论,而是学生学习、成长、生活、做人的指南和规范。教学要力求生活化,让学习回归生活,并用学到的知识、理论和技能去服务生活、学习,做到知行合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大部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直接关系到学生成长、友谊、亲情、情绪、心理健康、责任担当等方面。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切身感受、身边故事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讨论和探究热情。在学习“宪法至上”“权利和义务”“人民当家作主”等学生相对陌生的内容时,教师应提前为学生布置观察、了解、调查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向法律工作者请教,了解宪法和其他法律的关系和区别,并从学生熟悉的法律现象和法律事件入手,经历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

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并非狭义结合学生生活,而是将所学知识放到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去,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比如,在学习“维护国家利益”内容时,可以联系高杏欣破译“北斗一号”密码事件,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处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二、力求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丰富,涉及到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内容的多样化,决定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师要结合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实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学习“诚实守信”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时,可以采用“讲一讲”——讲述自己了解的诚实守信的故事;想一想”——自己是否诚实守信,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演一演”——表演课堂剧,让学生了解不诚实守信带来的危害。学习学生没有相关经验的法律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因不守法造成的巨大生命财产损失的视频,或采取案例法,以直观的现象或事例给学生带来思想上的震动,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法律观念。学习“建设美好祖国”这类宏观内容时,教师可以将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人的典型事例制成小视频,以微课形式向学生展示人们为建设祖国作出贡献的具体行为,让学生为自己的人生定位,对自己将来为祖国建设做贡献进行设想,树立牢固的国家情怀。

媒体技术的完善和成熟,为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跨时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实施个性化教学,实现将抽象思想政治理论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现象和事例,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三、始终渗透爱国爱党思想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始终。爱国爱党是当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也是捍卫我国政治制度的基础。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旗帜鲜明地提出政治教育和阶级立场,始终渗透爱党爱国教育。但是,爱国爱党教育不是喊口号,搞宣传,而是引导学生了解我们的党史,了解共产党发展的艰难历程,让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维护社会主义制度。

以上仅仅是对新编教材使用的一些粗浅探索。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更好地依托教材,积极进行教学创新,走课堂教学改革之路,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思想基础,全面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和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