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术语英译困境及策略研究

2021-09-17吴梦芸顾莎莎胡榕

校园英语·下旬 2021年6期
关键词:对外传播翻译方法英译

吴梦芸 顾莎莎 胡榕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国内外环境下针灸术语英译的发展进程和现状,分别从实践角度与传播角度两个层次上归纳了针灸术语英译面临的困境。通过分析针灸术语英译对外交流的困境,从实践和传播层面分别提出针灸术语英译的新策略。

【关键词】针灸术语;英译;对外传播;翻译方法

【作者简介】吴梦芸(1999-),汉族,女,江苏盐城人,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英语;顾莎莎(1997-),汉族,女,江苏盐城人,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英语;(通讯作者)胡榕(1982-),汉族,女,江苏淮安人,南京中医药大学公共外语部,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 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重点项目“针灸基本名词术语英译研究(项目编号:201910315053Z) ”的研究成果。

一、针灸术语英译现状

针灸术语对外传播实质上是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过程,针灸术语的交流与传离路不开国内外学者之间的通力合作。国内的专家学者为推动中医走出国门,付出了不懈努力,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研究成果《中医药学名词》于2005年经科学出版社出版。我国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基础理论术语》(GB/T20348-2006)作为国家标准规定了一些基本的针灸名词术语。2008年世界中医学会联合会经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2013年发布的《针灸学通用术语》在刺法灸法术语翻译标准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际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卫生组织相继推出了多部国际标准: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基于前版的基础上重新组织出版了《针灸术语标准》,随后又相继颁布《针灸临床研究指南》和《针灸基础培训与安全规范》。2006年10月国际标准《经穴部位》的最终方案在日本筑波会议上形成,其中361个穴位的定位中有359个与中国现行的国家标准相同。至2007年10月16日,WHO颁布了《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

二、针灸术语英译面临的困境

针灸术语的系统性包括学科概念体系、逻辑关联和命名能力等。例如腧穴包含了经穴、奇穴、特定穴、五输穴等,而五输穴又包含了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诸如此类的术语结构呈现出树状排列的系统结构。在翻译方法上,李照国教授曾说过,“穴位名称的翻译一般应采用直译之法”。但由于穴位命名方式复杂多样,含义不尽相同,光靠一种翻译方法难以实现准确翻译。针灸术语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类型的问题,但是翻译实践层面上带来的缺漏和传播层面上造成的文化折扣,在很多时候是难以避免的。这也就意味着在中医针灸术语的国际传播上面临诸多的困境。

1. 实践问题:翻译缺漏与标准不一。国家标准《针灸学通用术语》所提供的英译法在针灸术语英译的研究过程中,现已被采用并广为接受的翻译方法有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音意结合法、借用西语法等。

但是,国际上的学者们对于针灸术语如何翻译并没有统一固定的标准。一穴多名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中医英译发展迅速却先天不足,另一方面是缺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次研究,常常出现错译漏译而难以核查。例如在《实用英文中医辞典》当中,魏遒杰将列缺翻译成Broken Sequence(破裂的序列)(此穴为手太阴肺经之络穴,自此分支别走手阳明大肠经,位于桡骨茎突上方,当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有如裂隙处,故名)可见,针灸术语英译出现缺漏常常是由于以下原因:

第一,专业词汇量丰富且晦涩。事实上,腧穴术语大多来源于古汉语。在现代中医典籍中也保留了很多的古汉语术语,即使是中国本土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需要查阅文献才能获得正确的理解。第二,针灸术语教科书版本众多。由于国内外针灸流派较多,术语标准体系不完善。临床使用的术语与教材采用的存在不小的差异,这不仅仅是因为各地中医院校的教学版本不同,以至于中医基础教育的规范化难以贯行,更是因为编写国际标准的专家们对术语标准化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而且大多数专家都是临床医生,缺乏成系统的网络知识体系。无疑,这也使得翻译成功的术语难以在临床全面推广和使用。

2. 传播问题:文化折扣与文化缺省。WHO于1991年颁布了《针灸命名标准》(Standard Acupuncture Nomenclature),此书含361个十四经穴,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规范了针灸术语的翻译,但也削弱了中医文化的传播,造成针灸在传播过程中的文化缺省。首先,中医针灸的术语是科学的、单一的、专业的,最好在将其翻译成英语后也能保证其目的语也有此类特性。其次,针灸术语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文化折扣现象,主要是指因海外缺乏对应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影响国际市场中的文化产品不被其他地区受众了解或认同而降低其真正价值。因此在确定针灸术语名词翻译的译名时,必须考虑到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文化折扣。

例如“,骨空”首次出现在《素问·骨空论》中,历代医家校注均认为所论之“骨空”,即“骨孔”指骨骼之孔窍。而在现代教材中,“骨空”一词被认作为腧穴的一个别称。如,在全国中医学院第四版统编教材中,这样写道:腧穴是针灸施术的部位,在历代文献中还有“砭灸处”“气穴”“骨空”“孔穴”“腧穴”等不同的名称。茅新编第五版教材上更明确地说: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 “气穴” “气府”“骨空” 等。显然,人们普遍认为,“气穴”“气府” “骨空” 三者的含义完全相同如今普遍认为骨空与氣穴含义完全相同,甚至使用同一个译名。但是若是在概念上将“骨空”直接等同腧穴,就难免会有些失于准确。

三、针灸术语英译的新策略

1. 实践层面:打造规范化针灸话语体系。首先,针灸术语的解释和定义不得与针灸术语相分离。要将术语的内在意义和引申意义应作为基础进行翻译,面对一些过于抽象的概念,对于术语额外增添的解释是不可少的;其次,国内外学者要针对针灸的发展和行业内外交流的需要,对一些术语可以进行适当的界定、延伸或变更。每一术语及其解释都力求做到用词恰当,意义确切,表述简洁明了;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每个术语都应明确界定,尽量避免交叉学科所带来的术语翻译错漏。

几十年来,针灸术语标准的统一化一直都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完善,这就要求海内外学者在翻译时要以实用化思维为重点,塑造文化深度融合的针灸术语标准,打造規范化、程序化、人性化的针灸话语体系。

2. 传播层面:顶层设计与学者探索结合。在国家战略层面,首先要坚持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外宣,一盘棋”的要求下,借助我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不断融合的力量“造船出海”,主动构建中国针灸对外传播渠道,注重提升中医产品品牌在海外的美誉度。其次,我国需要建设中医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此来激发学者去不断创造价值。当然,这就要求我国针灸术语英译借助互联网+针灸国际传播在全世界不断地增强影响力,最后实现建设标准化的针灸国际教育,形成链条式文化传输。

中西方的学者在进行针灸术语国际化传播的探索性研究时,核心要点在于找准中西医针灸文化的契合点,建立共通的语义空间。而后,学者们要以搭建针灸术语国际化语言桥梁为中介,结合临床实际的术语操作应用推动创新性合作。 将顶层设计和学者的探索相结合,中国的针灸文化将借助国家的支持来激发他对内深化和对外传播的生命力。

四、规范针灸术语英译的标准的意义

第一,针灸作为我国古代一项特有的治疗手段,在今时今日依旧散发着它的独特魅力。然而,针灸术语的英译实践层面上的不规范现象,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和针灸的对外传播。在实践层面上影响着针灸治疗在海外的标准化和推广。

第二,针灸术语规范化与国际传播是分不开的。对现代中医学未来发展来说,针灸术语规范化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针灸术语的翻译不仅仅意味着传播与交流,还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中国的针灸需要走出去,也更需要重视针灸术语的国际化传播,努力实现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静莎,郭义,陈泽林.中医药标准化进程及其相关问题的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7):609-611.

[2]洪寿海,王然芸,郭义,等.针灸标准化的研究现状及思考[J].湖南中医杂志,2011(3):123-124.

[3]赵雅平,王烁,郑玉娇,等.国标《针灸学通用术语》刺法灸法术语英译浅释[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2):39-41.

[4]Wiseman Nigel.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dical terms: not just a matter of words[J]. Clinical Acupuncture&Oriental Medicine, 2001: 50-59.

[5]王航领,马忠诚.从模因论探讨中医术语标准化[J].河南中医,2012(10):1290-1292.

[6]汪卫东.“气穴”“气府”“骨空”义辨[J].黑龙江中医药,1987 (5):34,29.

[7]许银珊,徐晖,刘清国.针灸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思路探讨[J].中国针灸,2007(3):233-236.

[8]吴炜华,张守信.构建新型主流媒体:全球语境、本土方略和实践探索[J].电视研究,2020(2):57-60.

[9]问媛媛,王强虎.融合与创新思维助力针灸教育、走出去[J].科技与出版,2017(11):57-60.

猜你喜欢

对外传播翻译方法英译
顺应论视域下“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英译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浅谈日语翻译的方法与策略
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中医语言隐喻分析及其翻译方法研究
结合语境翻译文言文方法举隅
浅谈汉语歇后语的翻译方法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