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芬兰的感想

2021-09-17冯骥才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芬兰人芬兰知识分子

冯骥才

据说我来到芬兰的六月是他们“最好”的时候。直到晚间十时半了,朝西的景色依旧给阳光照耀得明媚夺目,有的树给照得像光鲜的翡翠一般。这时候,芬兰人决不会待在家里,或坐在广场上,或躺在河边,享受着太阳神一年一度稀有的恩赐。人总是缺少什么便渴望什么。大自然总是给你一半的同时叫你还想着那一半。不满足是生活的本质,也是人的本质。

然而对于大自然不同的是,古人充满敬畏,更多的是依赖;人对于大自然的要求只是生活之必需。可是被高科技武装起来的当今人类却变得欲海无边和胆大妄为了,有限的地球资源正在被挥霍。人们并不知道为了满足自己而预支了明天。我们不是正在疯狂地剥夺我们的后代吗?

芬兰人与大自然太密切了,一千八百个围着海水的岛屿加上一千八百个陆地上的湖泊构成了他们的疆土。为此,他们国旗的颜色是蓝和白,很单纯;蓝色象征着湖水和海水,白色象征着大雪覆盖的大地;而这大地上还有百分之七十是黑压压的森林。谁也无法把自己隔绝在大自然之外。然而,他们却不会填湖造地,再炒地开发;从赫尔辛基到图尔库这些城市也不去搞什么公园化,“打造”什么“花园城市”,而是遵从大自然的天意,连草地都是自然生长出来的野草,草里开着野花,很少铺设人工栽培的草皮。一句话,他们更欣赏天然而非人为,还迷恋着先人留下的一种生活方式——湖边桑拿。在今天,拥有一座祖先遗留下来的湖边木屋的人,便被视为“富翁”。所谓“富”,就是可以在假期里来到湖边,全家人钻进这近乎原始的充满木头气味的房子里待几天,吸足了大自然醉心的气味。在今年被评为“欧洲文化之都”的图尔库市,有一种向客人们一半推荐一半炫耀的特制的水杯,是用树皮包着一个素白的瓷杯。显然他们喜欢用手指接触树皮——这种自然生命的触感。

芬兰和瑞典一样是讲究艺术设计的国家。他们在一切生活用品上都崇尚新颖与创意的设计。但他们的设计很少有商业化的花里胡哨与挤眉弄眼,而是一种与大自然的谐调,现代的简约,以及他们质朴与喜欢单纯的本性。

在刚才提到的芬兰人沉静的性格里,还有一种韧性的东西——这离不开他们的历史。由于地缘关系,他们地处俄罗斯与瑞典两个强国的夹峙之中。虽然早早立国,但很快就称臣于瑞典,时间竟长达六百年,随后又成为瑞俄战争的胜利者沙皇俄国隶属的大公国。直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才宣布独立。六七百年来受制于他人,还会有自己吗?在如此漫长的岁月等待着国家光复而从不言弃的芬兰人靠着什么活下来的?是一种坚忍顽强、令人钦佩的国家精神。我在他们马达汉的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了一句话:

世上的爱国者都是人民心中的圣人。

芬兰人心中的另一个英雄是驰名世界的大音乐家西贝柳斯,他的《芬兰颂》就像法国人的《马赛曲》和中国人的《义勇军进行曲》。这是一种真正融化到人们血液里的灼热的音乐。能进入人们血液的音乐才有生命的,决非那种我爱你不爱的哼哼唧唧。

其实,精神一直为芬兰人所尊崇。

在芬兰文学协会,我看到他们收集和整理的自己民族的民歌25万首,全都井然有序地陈放在书架上和编入数据库中。这个协会成立于 1831 年,远在他们国家独立之前。这件事告诉我,在他们国家没独立时,他们的文学、他们的精神一直是独立的。

我知道,芬兰是世界上人均拥有大学最多的国家。散步在赫尔辛基大学绿荫重重的校园里,当我听说这里有40000名学生和500名教授,产生过5名诺贝尔奖得主,一时觉得学院里的空气都饱含着精神与学术的氧了。

有一种说法,说芬兰是“知识分子治国”,也有人反对这种说法,说“芬兰人差不多都是大学毕业,官员也都学历很高。”其实有知识和知识分子并非一码事。所谓知识分子是具有知识分子独立立场的人。在芬兰即使一些知识分子成为国会议员,依然保持其批评性。

批评是思想的生命方式之一,也是寻求科学与真理的最重要的途径。

在赫尔辛基海边码头上,我看到一些芬兰人,坐在简易的木椅上晒太阳;成群的海鸥在他们的头上飞来飞去,从海上吹来的凉爽的风撩动着他们的额发与衣袂。他们有的捧着笔记本電脑上网,有的饮着本地人酷爱的咖啡,大多缄默不语,静静地享受着自然、传统,还有现代的文明——这便是我看到的芬兰最平凡的图画。

我没有去拍照,因为它已经深深印在我的脑袋里了。

猜你喜欢

芬兰人芬兰知识分子
芬兰人在图书馆干些什么
美国、英国、芬兰3国军队在芬兰开展警戒之狐军事演习
现代知识分子故居与“北京文学地图”
世界最幸福国,芬兰人无感
芬兰将迎独立100周年 邻国挪威考虑“割让”山峰作贺礼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知识分子
芬兰人:快乐比挣钱重要
大象无形 芬兰设计
你是知识分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