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好老百姓的故事

2021-09-16高怡李洁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编导儿子

高怡 李洁

弘扬时代新风,宣传优秀文化。相较于长篇、专题类报道,近年来,6至8分钟的人物短片因其短小精悍、重点突出、性格丰富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采用。本文结合我台近年来所制作的一些优秀人物短片,对其制作技巧进行相关探讨。

乐山地处川西南,既是一个国家级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蜚声中外,也有沐川、马边、峨边、金口河等乌蒙片区、小凉山区等贫困地区,存在资源分配不均、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在脱贫攻坚、携手奔康的伟大征程中,我市涌现出了许多爱岗敬业、倾情帮扶、爱老敬亲、自立自强等先进典型人物,我台一线采编人员充分发挥“四力”基本功,用心、用情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生动、性格饱满、形象立体的人物,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营造出了凝心聚力、崇德向善的良好舆论氛围。

以人为本,尊重共情好立意

相较于普通百姓,先进典型人物身上往往有着较常人更为突出的特点,但文字材料干瘪乏味,面谈或电话采访,又会受限于受访者时间安排、个性、表达能力等,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采访的核心主旨,是对采编人员的一大考验。

一个贫困县的一名普通的村主任,她中年丧夫,独自抚养两个儿子,照顾双方老人,还要兼顾村里诸多事务,这样的人物该如何提炼采访中心?

一个扶贫移民局的工作人员,身兼档案材料管理、扶贫干部后勤保障、帮扶贫困群众等多重任务,关于她的报道又该基于何处?

一个60多岁的妇女,却接连遭遇个又一个常人难以承受的生活打击,与孙女相依为命、总之,在采访过程中应做到不盲目拔高,不片面煽情,而是尽可能地以平等、客观的视角,还原人物的本性和本质。

第一个故事的主角叫刘泽秀,被评为“孝老爱亲”道德模范,采访者充分发挥女性的共情和共鸣,排除“细枝末节”的因素干扰,紧紧抓住了一个母亲,一个妻子,一个女儿对家庭的责任与付出,成功地塑造了不一样的单亲妈妈,典型又朴实的农村妇女形象。

第二个故事的主角叫谭桂容,被评为县扶贫攻坚先进个人,曾经当过老师,如今管理着全县扶贫工作的大小琐事,贫困老人亲切地叫她谭老师,同事戏称她为“谭总管”,身份在变,不变的是那份严谨与担当,最终将她兢兢业业、全身心投入工作作为了报道核心。

第三个故事的主角叫王科书,默默承受着亲人一个个离开的伤痛,坚强地活着、奋斗着,编导意识到,她的不屈服精神是最大的亮点,对孙女的爱是最大的柔情,这一“硬”一“软”便是最打动人的主旨核心。

从报道者的角度而言,真正与人物产生共情、共鸣,首先能打动自己的那个关键点,才是提炼核心主旨的关键,唯有发自内心的认可、感触,才能实现以情动人、发人深省、熨帖心灵、润物无声的报道效果。

内容为王,灵巧策划搭“骨架”

个短片,往往只有6-8分钟的时长,面对典型人物的众多先进事迹,必须要删繁就简、去芜存菁,围绕中心主旨,选取好报道视角,挑好切入角度,才能层层深入,搭建好短片的“骨架”。

为更好地展现刘泽秀的母亲形象,编导决定“侧面出击”,直接与她在读大学的儿子取得联系,让他利用周末回家,从儿子的角度来拍摄、讲述他眼中坚强又勇敢的母亲,视角独特又贴切,真实生动,情真意切。

在策划扶贫干部谭桂容的故事时,编导意识到,这是个对自己工作职责、任务、意义有着非常清晰认识,面对高强度工作压力,不抱怨、不推诿,不计较个人得失、低调谦虚、务实严谨的人,不用刻意策划,真实再现她每天满满当当的工作安排就是最好的结构骨架。

作为报道者,必须要时刻提醒自己,避免过于强烈的情感冲击主题,使得短片限于煽情而缺乏深度。王科書是贫困县的贫困村民,她的贫困原因让人揪心,丈夫、儿子先后被诊断为重度精神疾病,从此分隔一方,儿媳离家而去,家里一穷二白,还有孙女需要照顾,她不等不靠,哪怕养猪刚有起色却又遭遇猪瘟,让自己背负巨额债务,依旧坚强坚定。面对这样的王科书,该如何报道,如何策划,才不会流于俗套、才让王科书的故事更加意义深远?对此,经过深思熟虑,编导决定,将所有的视角定格在她与小孙女身上,不“诱导”、不“千涉”、不评论,让镜头说话,真实记录她与孙女一天的生活、学习,看似记“流水账”,却层次分明、逻辑清晰,让人对王科书印象深刻、对她心生钦佩。

每个被选取出来的报道对象,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性格,这就要求广电工作者在采制中,结合报道对象的具体实际,因地制宜采取适合、贴切的手段进行构思和策划,一个好的框架、一个符合报道对象“气质”的表现手法,配上精心提炼的中心,才能事半功倍、相辅相成。

不拘一格,手段灵活强“应用”

中心确立、框架搭好后,离成功还剩下最后一步,那便是充分运用多种表现手段,演绎声画艺术,成就人物特质。

刘泽秀的故事,一开始便是儿子走在回家的路上,镜头一路跟随,抓拍到刘泽秀意外见到儿子时的惊喜落泪,再从儿子的口吻讲诉母亲的日常劳作与生活,并从儿子的心理视角,真实引入对父亲早逝的内心感受,儿子流泪说出因父亲早逝难以释怀的心结,母亲含泪劝慰儿子,自己私下却对着丈夫遗像默默流泪,几组对比镜头冲击,产生强烈视觉效果,少量点睛画外音则由儿子来陈述,整个片子显得真实自然、情感流畅、感染力特别强,让人看到一个坚强勇敢的母亲,懂事的儿子,给人以希望,坚信他们的未来必将越来越好。

《谭桂容:从谭老师到谭“总管”》初稿是以纯记录形式为主,虽然生动直观,却也略显冗长,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调整精简,果断舍弃一些“繁枝冗节”,尽可能多保留现场同期、现场音效,用字幕转场展现其马不停蹄的忙碌。通过对其女同事的采访引出丈夫常年重病这一关键细节,用她给儿子的微信语音留言表达愧疚,最后以她的采访同期“我希望他像我一样坚强,一件事情来了,只要用心去做这件事就够了,这样就没有白活,就有意义”作为对自己也是对儿子的鼓励结尾,这个迎难而上的坚强女性形象便跃然纸上、真实可信。

王科书的故事,素材丰富,本身已是“催泪十足”,为此,编导在后期制作的时候,不论是旁白解说还是镜头运用,都显得格外克制,杜绝了“催泪”基调,反而以高度的客观、理性的镜头展现,没有丝毫特效转场的如实连接,就那么“直白”地将这祖孙俩一天的日常,不加修饰地展现出来,编导深知“满则溢”的道理,连镜头都多是王科书含泪却未落泪,小孙女天真烂漫的笑而非伤心忧郁,这样强烈的情绪控制,一老一小坚强乐观生活,反而让其故事直击心灵,更加感人至深。王科书的故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收到了多方爱心的关注和支持,这无疑是对这个报道效果最好的肯定和反馈。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无数普通老百姓的奋斗故事,汇聚成江河,凝结成无坚不摧的力量,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每一次的讲诉背后,都是民族优秀品格的见证,都是一次自我认知的提高,更是对时代精神的弘扬。

何其有幸,祖国繁荣富强,何其有幸,我们能置身其中,用我们微弱却坚定的力量,传递真善美的故事,传递老百姓的故事!

(作者单位:乐山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编导儿子
打儿子
试析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方向
编导:贩卖热情的人
不要盲目答应
关于艺术编导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吐血
完美的儿子
浅谈电视编导能力与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