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磨刀不误砍柴工

2021-09-16卢经敏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被采访者新闻记者

卢经敏

新闻采访是新闻采编的基础和前提,是新闻记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做好新闻采访工作,更是新闻采写成功与否的关键。一篇合格的新闻报道,采访应该占到百分之七十的分量。只要把采访工作做好,那么后续的写文稿就可以水到渠成了。笔者结合自身所积累的采访经验,就如何做好新闻采访发表一些粗浅的见解。

充分的准备是采访

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新闻记者在采访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是新闻记者进行采访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新闻记者来说,准备工作越充分,才能更好地制定出周密的采访计划,从而在采访中掌握主动权。特别是在准备资料阶段,新闻记者要收集有关采访题目的资料和采访人的相关信息,收集有关政策性的信息,以便在采访中能更加游刃有余,写出更加有深度、更加生动的新闻报道。

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前,首先要对新闻所涉及的地点、相关人物及大致的事件进行提前了解。可以通过网上搜索采访中相关地方的风士人情、风俗习惯、相关人物的简介等进行了解。有经验的记者在接到新闻线索后,一般在头脑里就会开始慢慢构思整篇新闻的采写思路。當中包括导语怎样写才出彩等,让导语既能突出主题,又简洁明了;再者是新闻初步定下采访对象,采访对象应该选择与新闻本身关联较为密切的人物;再者就是考虑如何对采访者进行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问题提问,后期写新闻稿时就能更加水到渠成了。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经验告诉我们,每一次成功的采访,都少不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新闻记者在准备前往目的地采访前要对大致的情况设法了解,事先和相关人员做好沟通对接,避免出现“碰壁”和白跑一趟的现象。如果是摄像记者,在出发采访前还要对摄像设备检查一遍,确保设备能正常使用,另外还要备好数据卡。笔者发现,不少的摄影记者在外出采访时,忘记带上数据卡,最终导致没能完成采访任务。如果需要自备交通工具的话,还需要备好状况良好的交通工具,带好记者证、驾驶证等相关证件。在进行新闻采访时,如果一些细节没有做好,很可能会导致采访不成功,甚至因此产生不良影响。

思路清晰有序采访

作为媒体记者,除了需要具备专业的基本技能外,还应该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慢慢总结、积累经验教训,此外,还应当尽可能掌握其他领域的一些基本常识,这样才能避免在开展实际采访工作时遇到瓶颈时无法及时解决,从而影响采访。因此,知识面丰富,思路清晰,这是新闻记者按计划有序开展采访的关键。到达现场后,记者要在及时拍摄现场镜头的基础上,及时联系上事件里的关键人物,对好镜头后,先问对方的姓名、职务开始,并做好准确的记录,避免出错。在此基础上,对受采访者开展采访。向采访者提问题时,尽量不要让对方产生距离感,如果对方不会说普通话,最好能在现场找到熟知当地方言的人前来帮忙。在采访的过程中,尽量让受访者感觉是在彼此聊天的状态,不要让对方感觉自己是正在接收采访。毕竟,如果是接受电视台记者的采访时,多数人面对镜头一般都会显得非常紧张,表情很不自然,甚至头脑一片空白,说话结结巴巴,达不到采访的目的。因此,尽量让被采访者感觉到非常亲切。在采访时还要多采访几个相关联的人物,这样,后期的文稿和镜头画面才显得更鲜活些,内容也会更丰富一些。

在新闻采访中,提问是个大难题。提问大致要求是自然、明白、简洁、特色。在采访中可以先对受访者进行亲切友善的问候。记者如果不注意把握度,就难于达到采访的目的;其次,采访提问要有针对性,避免问些不着边际,关联不大的问题,应注意提问一些与新闻息息相关,信息量大的问题,以便后期的素材采集;最后,还应注意围绕新闻事件本身多角度向接受采访的对象进行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果允许的话,多采访一些相关的人员,这是后期采写出题材鲜活、角度新颖的新闻的前提。

采访要善于捕捉细节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新闻采访更是如此。如果我们在采写新闻时,只是套路般地进行采访,采访对象单一,采访问题问不到点上,那么,最后写出来的新闻当然也是毫无特色可言。因此,在进行新闻采访的过程中,一些难以挖掘的细节也需要新闻记者在采访时多加留意,多思考,从中捕提到一些重要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往往就是我们能否写出好新闻的关键所在。以笔者采写的新闻作品《广西首例养殖商业保险在我市签约》为例。最初,栏目制片人只是要求简单做一个时政类的短消息,并不要求采访。笔者在现场进行采访时,从相关部门负责人的的讲话中获悉,当中的活动是针对钦州的大蚝、金鲳鱼等海水养殖产品在接连遭到台风和暴雨的袭击下,养殖户经济收入遭受损失,难以保证的情况下推出的广西首例养殖商业保险,属于比较新的题材,于是,现场就马上对保险和水产养殖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受益养殖户等一进行采访,后期进行采集报道后,收获了良好的报道效果。

要应用新媒体技术进行采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媒体受到巨大的冲击,新媒体以短平快的特点逐渐成为主流,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技术的日益改进,其拍摄的效果甚至不逊色于专业的摄像设备。拿上一部智能手机,大家随时随地都可以播报新闻。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传统媒体也有着新媒体所不具备的独自的优势,传统媒体相对更专业,更权威,受众也会更相信传统的媒体新闻。两者只有互相取长补短,有机结合才能不断发展。这要求传统媒体的记者要顺应社会发展,及时转型。

要善于应对采访过程中

遇到的各种突发情况

在采访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如无法听懂当地方言,或者被采访者不配合采访工作的状况,这时候,记者要对现场的状况进行及时评估,比如采访的一些是涉及负面的新闻,对方知道记者的采访目的,会抵触甚至排斥,记者采访时应当尽量避开自己记者的身份,或者通过交流沟通,劝导受访者主动接受采访。

以本人2019年下半年采访的电视新闻报道“钦州市脱贫致富典型人物”为例,当中的钦州市钦北区小董镇蕾楼村的村民梁某,是其中的一个脱贫致富典型代表。梁某是当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六口人,夫妻养育四个子女,还要照顾 87岁残疾父亲、84岁耳朵失聪的母亲。劳动力少,是致贫主要原因;2015年家庭收入仅有0.24万元。在党委政府的帮扶下,他发展“果园鸡”养殖,走上脱贫致富道路,梁某的创业脱贫奇迹,赢得了村民的交口称赞,成为了典型。但他文化水平不高,平常只会讲方言,不会讲普通话,甚至不善于言谈,这给采访的顺利开展带来相当大的困难。针对此实际情况,记者在对其采访前,首先约好了当地一名熟悉情况的村干部,采访过程中,该村千部全程陪同协助采访,遇到不懂时这名村干部可以随时帮忙解释,这让很多采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都迎刃而解。

在采访一些负面新闻过程中,被采访者不理解,不配合,甚至对记者恐吓,抢夺摄像机设备等,这个时候记者就要学会急中生智,要善于保护自己;又如,一些被采访者不配合,可以先采访其他一些相关联的人物,再寻找其他合适的采访时机进行采访。

新闻记者在日常采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突发的意外状况,这就需要记者本身要善于积累,不断总结经验。随时准备好应急处置预案,确保采访任务顺利完成。比如新闻记者在开展采访的过程时,有时会因为无法避免的客观原因造成采访设备不能正常使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灵活地使用智能手机进行采访操作。

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应当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技能的培训。广大新闻工作者必须进步发挥和提升自身的“四力”一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真正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新闻记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记者在采访中,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之外,还需要不断学习、积累,要不忘初心,以高度的责任感,不断提高采访技巧及应变能力,从而采写出高质量的电视新闻作品。

(作者单位:钦州新闻传媒中心)

猜你喜欢

被采访者新闻记者
浅谈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公示
美惠子姐姐聊采访技巧(上)
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公示名单
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公示名单
电视节目采访中—如何让你的采访对象打开心扉
我是新闻记者
公示
公示
新闻采访中提问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