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对多”中外合作办学书院育人模式的研究

2021-09-15陈晶妍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33期
关键词:书院制中外合作办学

[摘 要] 书院制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变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教育环境下衍生出多种类型。中国内地高校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在现代书院制本土转化上做了较多的尝试,丰富了育人内涵,形成了共性特征。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书院制的实践,为探究书院在东西方融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功能定位、育人模式及实践方案提供了参考。基于“德育共同体”的视角,“一对多”中外合作办学书院育人模式的实现路径应当聚焦国家人才培养目标,发挥国际化社区的治理优势,搭建学习型、融合型、发展型的书院社区育人平台,培育学生跨学科学习合作能力、国际化生活与适应能力和跨文化交流沟通领导能力。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书院制;德育共同体

[作者简介] 陈晶妍(1987—),女,浙江余姚人,硕士,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33-0017-04    [收稿日期] 2021-03-16

书院制是高校依托住宿书院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育人方式,有别于只承担学生集中住宿功能的学生宿舍管理模式。书院除了满足学生基本的住宿需求之外,还是集学习、生活、社交、休闲于一体的校园社区,并承担全部或部分学生的事务管理与服务工作,是重要的育人场所。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人”教育理念在国内教育界得到了普遍认可,各高校纷纷开拓专业教育之外的教育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式发展的推进,促使国内高校加快了对西方先进育人理念和机制的引入。进入21世纪以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国际化人才成为内地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共识。其中,“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校掌握办学主动性、突破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心—边缘”理论[1]的一条有效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书院制作为既承袭西方住宿书院模式,又兼具中国传统书院人文教育理念的育人载体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国内一些知名高校也开始了对书院制的探索和实践。

一、背景:国内高校书院制的演进与特点

由于历史因素、办学环境、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书院制自发端以来呈现出多种形态,但无论是以“精英教育”为主的英式书院制,还是以“大众教育”为主的美式书院制,抑或践行“全人教育”理念的港式书院制都有不少共性,包括遵循“博雅”教育理念、赋予书院一定的自主权、实施导师制、开展通识教育等。[2]国内高校兴办书院的初衷,是为了在整体育人框架中引入上述育人理念,即以“通识教育”理念为指导,强调“以生为本,全面发展”[3]的全人教育。尽管实现路径不同,但各高校对书院制的内涵及育人目标还是能够形成共识的。其中包括最先开始书院制探索且实施规模较大的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以及后续在书院制改革中各具特色的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综合来看,高校书院制在育人模式上至少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共性特征。

1.注重学科交叉。书院制教育推崇全人教育理念,不局限于传统的专业知识教育,强调博学、博览,注重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新型、引领型素养的培育。较早开始书院制探索的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在划分书院的时候都注意到了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入住同一书院,例如西安交通大学的彭康、文治、宗濂、启德、仲英、崇实六个书院包含十余个专业;而清华大学的苏世民书院、西安交通大学的钱学森书院则更注重通过跨学科、跨文化的方式培养未来的世界领军者和拔尖创新型人才。

2.培养精神特质。书院应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特点。从学生培养的视角出发,书院的精神和文化一方面能够成为大学文化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留给学生一些文化印记。正如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6个不同主题的住学中心[4]、南方科技大学6个不同立院精神的书院等。高校在对书院制作顶层设计规划时,也会有意体现每座书院的文化特色,这是书院制与普通学生公寓的本质差别之一。

3.建设导师团队。教授的深度参与对书院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书院以导师制的方式鼓励资深教授担任院长并入住书院,同时配备专职的教辅人员和專兼职导师,以较小的师生比为住宿学生提供成长发展的指导。内地高校书院以“通识教育”理念为指导,其导师制更类似香港书院制模式,存在一定比例的兼职导师和校外导师。虽然导师的名称不同,导师队伍的构成也相对复杂,但实质都是依托专兼职导师和书院的环境开展非形式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指导和资源也相应多元、全面一些。

4.配备学工力量。学生发展理论的兴起促使学生事务管理的内涵得到了明确和认可,即“全人教育”,其职能因此覆盖到招生管理、住宿、咨询、健康等各个领域[5]。书院是师生共融的社区和学生成长发展的载体,这也促使书院开始引入学生事务专家担任教务长、辅导长等职,并招募一定的学生事务管理专员,建立起相应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机制。从“全员育人”的角度来看,除了教授为主参与,书院的导师团队确实也非常需要党政管理干部、辅导员、心理健康教师、后勤人员等各类育人主体的加入。

书院育人模式的共同特征构成了其基本内涵:书院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场所,是具备跨学科、融合型、学习型、发展型等特征的校内社区,是面向学生提供成长指导与发展支撑的载体。这一基本内涵在高校的实践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延展,并展现出各自的特色。那么在“一对多”的办学模式下,书院育人模式的内涵又会产生哪些变化、其育人工作又当如何开展呢?

二、建立与发展:以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为例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以下简称“国际校区”)在国内率先采用“一对多”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并从办学初就建立了书院。国际校区书院秉持中外趋同管理的原则,让全体中外学生入住书院,不分国籍、学院、专业、年级,混合编排住宿,促进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交叉融合。书院聘请享有国际声誉的资深教授担任院长,建立包括特聘导师、发展导师、学业导师(辅导员)、生活导师等在内的导师团队,搭建专业教师、管理干部、辅导员、校内外专家、优秀校友、后勤人员等全员育人平台。这是国际校区书院的基本运行模式,一直相对稳定。但其育人模式从建立到发展,还是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

猜你喜欢

书院制中外合作办学
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中外合作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书院制”模式下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若干思考
基于间断—平衡理论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的政策演进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
中外合作办学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