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曲水流觞”园林景境营造的现代转译

2021-09-15侯禹升张子赫郭明友

广东园林 2021年4期
关键词:文化内涵

侯禹升 张子赫 郭明友

摘要:自上古的巫礼习俗到秦汉六朝的文赋序跋,再到两宋时期的文人图画,最后到三维的景境空间“曲水流觞”附加在不同的“形式”上进行了3次转译。综合分析“曲水流觞”在不同题材文艺作品中所呈现的艺术内涵,同时结合现存的不同时代的景观实例,评价其景境营造的优劣,得出景境“曲水流觞”的转译需要结合时代的异质性,在景观创新的过程中传承历史的文化美学价值。最后提出,现代风景园林的景观营造,应从生境、画境、意境3个层面推敲考量,以古为新,创新性的营造本土景观。

关键词:曲水流觞;景境营造;文化内涵;本土景观;景觀公平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21)04-0063-05

收稿日期:2021-02-18

修回日期:2021-04-30

Abstract: From ancient witches and rituals to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of literary works in the Qin, Han, and Six Dynasties, to literary paintings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finally to three-dimensional scene space, the scenery of “floating wine cup along the winding water”, was translated three times in different forms.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artistic connotation of "floating wine cup along the winding water" in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 with different subjects, evaluat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its landscape construction by combining existing landscape examples of different times, and concludes that its translation  needs to combine the heterogeneity of times and inherit the cultural and aesthetic value of history in the process of landscape innovation. Finally,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landscape gardens should be considered from three level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painting and aesthetic conception to create local landscape innovatively based on the past.

Key words: Floating wine cup along the winding water; Landscape construction; Cultural connotation; Native landscape; Landscape fair

华夏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与风俗节气,“曲水流觞”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上巳节所开展的的巫祭活动[1]。《诗经·郑风·溱洧》中“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葡兮”[2]、《周礼·春官·女巫》中“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3]有其相应的记载。每年暮春时节,上至天子下至百姓外出春游,礼水敬水,通过“水”乞福求愿。这一民俗活动,一方面反应了当时人民在封建礼教制度与灾异论的大背景下,对自然的崇敬、畏惧;另一方面也真实不虚地体现出人类原始性灵的自然释放—对未来美好的企盼与自省。此为“曲水流觞”一词的原型[4]。随着历史的推进,艺术形式得到发展与丰富,曲水流觞结合不同的艺术载体,发生了多次转译。

1第一次转译:从巫祭祓禊到山林雅集

秦汉之际,古代社会的审美主流从“娱神”向“娱人”过渡[5]。《论语·先进》中载“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6],西汉孔臧《杨柳赋》中载“于是朋友同好,……流川浮觞。骰核纷杂, 赋诗断章”[7],东汉杜笃《祓楔赋》中载“王侯公主, 暨乎富商……方丈盈前, 浮枣绛水, 酹酒醲川…… 曳长裾, 坐沙渚,谈诗书, 咏伊吕, 歌唐虞”[8],又东汉张衡《南都赋》中载“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轨齐轸,祓于阳滨”[9],从中可以看出,秦汉时期“曲水流觞”的内涵已经开始由“祭游”民俗活动转向“雅游”集会活动。其中所描述的“楔饮”“楔觞”等“楔事”成为魏晋以后文人雅士在曲水流觞处宴游雅集的滥觞。

魏晋时期,政治动荡,当世的名士绝意仕途,却独钟玄佛的精神世界,另辟蹊径地开启了当世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之门,感物美学与山水独立审美的价值开始显现[10]。从宗炳《画山水序》的“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11]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山水客观事物的认识已经从孔子的“山水比德”思想,转化为“应物斯感”,更加注重从客观事物本身去领悟,而非道德上的类比与约束。“越名教而任自然”使得曲水流觞的神秘色彩与礼教色彩渐渐淡去,山水环绕、竹林泉音为当时社会名士所热衷的玄谈、雅游等文化活动提供了场地。尤为著名的便是永和九年的兰亭修禊盛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后,曲水流觞依附着兰亭风雅流传至今,由此实现了其第一次转译。

2第二次转译:诗词文赋到文人图画

曲水流觞自上古流传至今,以其为主题所衍生的诗文游记、山水图画、林泉亭馆不乏精品。宋元明清之际出现了大量以“兰亭修禊”为主题的文人画,画面大多都聚焦在“兰亭曲水”这一风景绝佳的山林地,着力描绘士人“流觞赋诗”这一雅集活动,生动地再现了六朝时期文人名士的风俗雅趣,以及其放浪形骸的处世态度。

元代画家赵孟頫提出的“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引领了元明时期艺术创作的“贵古”“尚古”之风[12]。“外师造化,内法心源”脱离形制的束缚,通过“意”将主观内心“写出”。这说明画家所处的时代依然有着与魏晋名士相同的文化认同,“兰亭修禊”亦是当时的文人社会所向往的文化活动。文人画这一可视化表现,将序文中王谢等40余人的祓禊雅集场景从文字转化为图像,将原本只能想象的场景转化为可以直观的图画。历代画家不断地以“兰亭修禊”为主题创作,使得画境逐渐地纯化,而具象为一种文化符号,为后世的文艺创作提供了可以参照的“范本”。

2.1两宋时期:自然山水,自然意

山水画自六朝、隋、唐之后,逐渐脱离秦汉人物画的背景,转变为具有独立审美的绘画体系。在经历了唐代王维、吴道子、李思训父子,五代四大家等的不断“图真”实践后,山水画在两宋时期发展至第一个高潮。此时的山水画大多未形成标准化的范式,更多的是描绘画家眼中之景,因此能较为真实再现当时的自然环境。

从北宋李公麟所作兰亭图中可以看出,松竹环绕、亭水呼应,友人列坐其次,酒觞之间彼此唱酬,品鉴书画、玄谈博古。其两幅图画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兰亭修禊的雅集场景:《兰亭修禊图》(图1)全景式地在空间上将兰亭雅集環境呈现出来,其中曲水形态纤细灵动、九曲回环,植物配置疏密错落、开合有致,以松竹为主,亭轩错落其间,人、建筑、植物和谐地融于山林地的自然大园林中;《兰亭修禊图卷》(图2)则采用叙事性的手法在时间上详细展现了雅集中所发生的活动,如赋诗、烹茶、作画、饮酒、品鉴、玄谈、论道等。总体上两幅兰亭图所营造的山水画境都依托于曲水再现,画境中山水环境清淡雅逸,虽是描写文人书斋雅集的园林环境,但却不似界画一般,以院墙为隔。山水园平朴简远不似城市私园精巧细腻,画面所营造的人居环境,正是无边无界的自然大园林[13]。

2.2两宋以后:人工山水,古人意

北宋后期至南宋,董源、巨然等人对山水图画的掌握已是登峰造极。因此两宋之后,笔法临摹取代了画法图真,师法自然转变为师法前人,并逐渐形成了临摹范本之风。该风气一方面使得意象的表征逐渐纯化,从而促进了“写意”的大成;一方面也使得山水艺术逐渐固步自封,走向程式化的终点[13~14]。两宋之后的山水图画基本承袭了北宋的传统,无论是图卷还是图轴都主要围绕着曲水展开(图3~7),但画面所表现的园林环境与之前略有不同:其一,该时期的兰亭图中园林环境的主体水体“曲率”大大减小,宽度大大增加,并在水岸置太湖石相配,这已宛然是文人园林画表达,此时的曲水更似“园林池水”;其二,如在《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图6)的园林环境中,无论是建筑的复杂程度,亦或是建筑的体量,较之前都有所增加,整体园林环境虽无明确的边界限定,但城市与人工的气息较之前更为浓厚。总体而言,此时的画境更加注重表现画主人的心境,因此曲水流觞所呈现的场所也更为主观,其形式的变化也更为随机,但其“雅集”的内涵却是一以贯之。

3第三次转译:平面画境到空间景境延伸

成为范本的《兰亭修禊图》为园林景境的营造提供了方便之门,画境曲水流觞实现了兰亭修禊由文字典故向平面图画的转译。同样,景境曲水流觞将二维平面所期望呈现的理想空间落实到三维空间中,再一次实现了转译,并尤为突出地延伸到两个空间尺度:一是大尺度的兰亭山水名胜区,二是小尺度的流杯亭。中国园林的景观营造强调诗画的情趣与意境的含蕴,如何能使景观成为“流动的诗,立体的画”,是造园家一以贯之的追求[15]。

3.1绍兴兰亭

绍兴兰亭风景区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西南13 km的兰渚山麓。兰亭原址几经兴废变迁,原王谢雅集的兰亭曲水现还未有明确的地质考证,现存兰亭原址可追溯至明代嘉靖年间,郡守沈启根据当时兰亭的旧址重建,建国以后基本保持以明清园林风格进行修复。其中曲水流觞正是兰亭景区的“十一景”之一(图8)。总体上看曲水流觞景点较为完整地还原了《兰亭修禊图》中所呈现的环境氛围,尤其石岸之上的藤垫的复刻,很好证明了景观兼具功能与观赏的同一性。并且水体随着周围地势的排布或急或缓,在曲水流觞石刻处涓涓,加之翠竹丛生周围,照壁石画古今对照,大大增加了景境的表达,在这极富盛名的兰亭曲水处,观者可直观感受到魏晋风雅与兰亭精神。

3.2圆明园流杯亭、恭王府流杯亭

从“样式雷”的圆明园流杯亭图样(图9)和恭王府流杯亭(图10)中,可以看到一种把园林建筑与园林理水相互融合的全新的景观建筑形式,其整体形制较阔大,不仅满足了园林中亭子“看”与“被看”的景观功能,同时兼具如郭熙所言的“可居,可游”的使用功能。在一小亭之中,容会稽山之曲水,游人坐于亭中,如临坐会稽山之脚,算得上是应用兰亭修禊、曲水流觞十分成功的案例。古人应用缩移的手法将自然大山水巧妙地收纳在人工小山水中,可谓“惟其胸中无一物,坐观天地得景全”。这样的创新与绍兴兰亭再现曲水流觞的方式不同,不是单纯的模拟,而是加入了造园者的独具匠心,如此不仅没有丢失掉曲水流觞的形制,反而更加凝练地将景境纯化而形成全新的意象。

4现代转译:构成景境曲水流觞的理景要素

中国的园林景观营造强调因地制宜且法无定式,曲水流觞正是其中尤为重要和著名的景境营造之法,“曲”“水”“流”“觞”每一个字都是该营造法之法门[16]。“曲水”强调了水形特点,若是营造“人工曲”则避免刻意做作,而是提炼和纯化,用现代图形的语言加以表达;若是营造“自然曲”则要处理得朴素大方,在设计上要尊重模拟自然流水的侵蚀过程,涤除过多的人工装饰。“流水”强调了水的动态,这样便有别于“水池”“水塘”的营造,“流水”与“曲水”综合起来,也暗示了水道“细”与“窄”的特点,涓涓细流方灵动活泼。“觞”则强调了园林活动,尤为珍贵的是,“流觞赋诗”不同于古代社会渔樵耕读归隐在自己理想乡中“独乐乐”那般内向的暗自排解,而是一种“众乐乐”的纵情山水,充满豪爽逸气、乐观积极,这与当今园林空间营造中所需要的公共属性不谋而合[17]。

4.1陶然亭公园兰亭

陶然亭公园是北京第一批兴建的融古代造园艺术与现代造园技艺为一体的城市公园。其园中园华夏名亭园是以“亭文化”为主题,组团布置的主题公园。园中营建有醉翁亭、沧浪亭、兰亭等名亭十余座。兰亭(图11)小景延续了绍兴兰亭的景境营造模式,旨在模拟还原《兰亭修禊图》中的画境。从平面图上可以看出兰亭的水系曲折回环,极富美感,水口与陶然亭主体水系相连,水尾流入中心内庭方池。整体景境密闭幽静,营造出即使在城市中心,也犹如在山林之间的氛围。自然纯粹的景观元素将曲水流觞的景境从画境中转移出来,同时依托于城市公园的开放属性,使得游人无论何时游园,只要对兰亭修禊之雅事了解一二,恍惚间都犹如亲临暮春之时,兰亭集会之中。

4.2中航·樾园水景“侵蚀”

中航·樾园(图12)是将曲水流觞意象应用在现代居住区景观的一次成功转译。其设计有别于绍兴兰亭与陶然亭公园对“曲水流觞”的理解,而是用现代的手法、应用折线的语言将自然曲水转译为开放空间水景观,在营造曲水流觞水景观的同时,对水底进行细节处理,以水中伫立的太湖石,将主题“侵蚀”表达出来。“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山石相依,无声地讲述着时间与空间的故事,这无疑将“怀古思远”表达出来。

4.3小结

孙筱祥先生提出,现代景观设计要充分挖掘本土内涵,营造自身的文化艺术境界,即营造出表现自然美与生活美的生境、展现形式美与布局美的画境,以及呈现理想美与心灵美意境[18~19]。综合以上2个现代的经典案例以及孙筱祥先生的观点,可以总结得出景境曲水流觞的现代转译应充分考虑以下3个方面:

1)生境—朴素的自然美和真性的生活美。山水画境最直观的转译便是其整体性表达,理水设计不单单是水形的设计,而是整体环境的营造。整体空间上过多的人工构筑物的添加,会极大程度地削弱整体水环境的自然性。因此曲水流觞的景境营造在整体上应遵循“去繁就简、返璞归真”的原则。从细节上,水系的宽度、弯折弧度、水底坡度都需要仔细考究,宽度与弯折弧度会影响水体的灵动性,而弯折弧度与水底坡度会影响水流速以及酒觞的停留,这些是其自然美之所在。从使用上,现代景观越来越重视人的参与性,游览者与景观不应该是割裂的,而应该是相互融入的。亲水性与参与性是从画境向景境转译过程中丢失的重要特性,而修禊所发生的场地本是自然的山脚丛林中,有茂林修竹的庇护,游人自然乐于依靠和憩息,因此景境的营造需要“留白”,创造一些可以席地而坐的空间。

2)画境—有节奏的形式美和有取舍的布局美。《林泉高致》中“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色重叠,平远之意冲容”[20],揭示了“远”构成了山水图画的空间内核。曲水流觞的转译,可采用平远之法,将“平远者冲淡”落实到空间形态上,可使空间的表现混合着明暗开合,而显得“阴翳和淡”。聚焦到水际环境,驳岸的砌制、石材的选用要统一和谐,曲水舒朗转折,突出“欲回环,欲流远”之感;聚焦到植物配置,尊崇古意选用松、柏、竹等具有本土特色的植物,采用自然式种植,忌用列植、阵植以及颜色鲜艳的外来草花物;聚焦到园林景观建筑,体量宜小不宜大,形式宜简不宜繁,有一两处古拙的亭榭点景即可。

3)意境—自由潇洒的想象美和平等包容的心灵美。景境曲水流觞的文化性是渗透在视觉性与自然性中综合表现出来的,文化性的实质就是对兰亭精神的理解与再现。兰亭精神与陶渊明桃花源、司马光独乐园、王维幽篁里一样,代表着一个时代一群人独特的内在精神。而文化性的转译则是在充分理解其精神内核之后,经过设计师之手,应用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元素或是已经成熟的文化意象进行再现。除了目前所应用最为直接成熟的书法文化外,兰亭精神尤为需要强调的是其超越当时社会时代的开放性与公平性之魏晋风雅,这恰恰与当今景观设计中所强调的景观正义不谋而合。由于时代的变化与社会文化的差异,兰亭修禊已经很少作为谈玄论道的场所出现了,流觞赋诗也很难在今日复刻,但是其“众乐乐”的开放、包容与潇洒,则依然适用于今天的景境营造。

5启示

中国园林的营造受到中国哲学的影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因地制宜,法无定式,贵在巧借而融入心意。然而在近100年的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往往陷入了“式”的桎梏。大量的景观形式、理论概念从西方复制后直接粘贴应用,而未进行本土化的处理,造成了如今困顿的局面。因此,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景观语境,如何充分挖掘民族智慧,并正确地应用于新时代,显得弥足珍贵。三次转译为本土化景观实践提供了思路,现代景观设计师不仅可以直接从山水画境中提取元素,缩移、模拟应用于当今的公共景观设计,而且可以整合裂解,重组更新不丢失精神内核的新形式,从而应用到景境营造中。

注:图1来自http://ltfc.net/img/5df666c71b3a543d93bbb25a;图2来自http://ltfc.net/img/5eae96943d86b4604125621e;图3来自http://ltfc.net/img/60213b7aa7e6427598895a75;图4来自http://ltfc.net/img/5d94170fcb399d3535ce3283;图5来自http://ltfc.net/img/5d9e1777db028d1c149a5297;图6来自http://ltfc.net/img/5b2baf08bfa975afd23c8acd;圖7来自http://ltfc.net/img/5d8f19649f

601784c1f7914d;图9根据“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清夏斋流杯亭平面图样”改绘;图11来自《北京园林优秀设计集锦》(北京市园林局编.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图12来自张唐景观Z+T Studio官网http://www.ztsla.com/project/show/37.html;图8、10为作者自摄自绘。

参考文献:

[1]张丽. 三月三与曲水流觞:古人的游春习俗[J]. 甘肃农业,2017(5):50-51.

[2]许海山,主编. 中国历代诗词曲赋大观[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7:26.

[3]王安石全集 周礼新义[M]. 程元敏,整理.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380-381.

[4]趙杏根. 中国古代生态思想史[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5]宗白华. 美学散步[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6]王新祝,马尚云主编;杨发兴本册主编.长阳文艺搜存集 续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13-14

[7]赵逵夫,主编. 历代赋评注 2(汉代卷)[M]. 成都:巴蜀书社,2010:85-89.

[8]迟文浚,等主编. 历代赋辞典[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1303.

[9]陈宏天,赵福海. 昭明文选译注(第一册)[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198-221.

[10]余开亮. 六朝园林美学[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11]陈传席. 六朝画论研究[M]. 天津:天津人美出版社,2006:99-100.

[12]罗一平. 林泉札记[M]. 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3.

[13]郭明友. 中国古代园林画的文献价值[J]. 民族艺术研究,2014,27(5):128-134.

[14]朱良志. 南画十六观[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5]郭明友. 论“景境”:关于中国园林审美理论元概念的思考[J]. 文艺争鸣,2014(9):195-198.

[16]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7]陈颖,陈其兵. 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曲水流觞”[J]. 中华文化论坛,2007,23(2):144-147.

[18]郭明友. 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审美的四层意涵与解读方法[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4(2):8-13.

[19]孫筱祥. 生境·画境·意境:文人写意山水园林的艺术境界及其表现手法[J]. 风景园林,2013(6):26-33.

[20]郭思. 林泉高致[M]. 杨无锐,编著.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

侯禹升/1997年生/男/辽宁鞍山人/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苏州 215123)/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中国园林艺术历史与理论

张子赫/1996年生/男/河北保定人/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苏州 215123)/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通信作者)郭明友/1972 年生/男/安徽蚌埠人/博士/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苏州 215123)/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园林艺术历史与理论/E-mail: 1203147236@qq.com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
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文化内涵
现代中国歌剧表演的艺术形式与价值体现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浅议蛙崇拜及其文化内涵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