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让自己失语

2021-09-14陈湉霏

美文 2021年18期
关键词:土话方言普通话

陈湉霏

我看到那些岁月如何奔驰,捱过了冬季,便迎来了春天。

——题记

由太古代到新生代,自然环境经历了几十亿年沧海桑田的变迁;由海生无脊椎动物到人类,生物进行了几亿年生生不息的进化;从甲骨文到简体汉字,中华文明经历了漫长复杂的演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普遍的提高。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再熟练地掌握几种外语,似乎是人人必备的技能。于是,方言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少了。比如我们家,我从来都是用普通话与家人交流,就连爷爷奶奶甚至外太婆都用不那么标准的普通话同我聊天。有时爸爸故意用方言和我说话,我也只会用普通话回答。常听奶奶感叹,只要我在家,全家人就都说普通话,方言怕是要在我们这一代开始慢慢消失了。

确实如此。我們这一代,还有多少人能无障碍地用方言与长辈、朋友交流呢?当老一辈的人用方言交流时,我只能听懂其大概的意思,很多字词无法理解;当语速加快或是出现了较多不常用词时,就听得云里雾里,宛如在做英语听力了。我想这便是“失语”。

方言的另一个名字叫土话。土话,就是这片土地上的语言。中国人有着不同于西方人的深厚的乡土情怀、家国情怀。土地见证了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成长,语言代表了华夏民族的文化发源。可惜,现在我们忽视了它。正如贺知章的感慨:“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奶奶曾经不无担忧地说,待有朝一日我们学成归来,却早已忘记了家乡的语言,家乡的人如何辨认出我们是属于这片土地上的人呢?这时,面对这养育我们的这方土地,我们失语了。

学习普通话固然重要,但这不是忘却、遗弃方言的理由。普通话代表了中华文化的高度文明,方言则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方言除了作为沟通、交流工具外,就是作为语言艺术、乡土文化、人文历史的载体。有人说过,方言是最承载乡愁的。一个人,无论离家多远,离家多久,只要听见家乡的方言,就会生出由衷的亲切感;而当我们从外地回家,听到家乡的方言,也难掩内心的激动。如果方言没落了,那么蕴藏其中的语言艺术、乡土文化、人文历史,也将随之湮灭了——这无疑是一种虽然看不见但是却十分巨大的损失。

土话,带有泥土庄稼地的气息,说起来酣畅淋漓,像山沟卯梁,像涧谷琴音,像山崖边的脆枣树,像小院飘着金黄的桂花香,朴素凝重,铿锵有力。一些记载在书本上的文字,不见得有多强的生命力,而一些纠缠在老百姓唇齿间的土话,却活在人们的心间并代代相传。

方言,是身份的认证,是故乡的胎记,也是牵着风筝的线。土话是根,无论你身处何处,身居何职,当你偶然回头看着那操着熟悉口音的乡亲时,想到的便不仅是亲切,更是责任。

周国平说:“文化是生命的花朵,离开生命本原,文化不过是人造花朵。”文化是生命养育出来的花朵,是生命结出来的果实,它与世界上的生命息息相关。

那就别让牵着风筝的线断了,别让自己失语!

(指导老师:郑群英)

猜你喜欢

土话方言普通话
语言的地域性
语言接触与语音层次的新视角
【第八十五辑】被光阴埋葬的土话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阿长的诗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