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的改进分析

2021-09-13郭一格

无线互联科技 2021年13期
关键词:通信工程改进

郭一格

摘 要:有线传输技术已经难以满足日渐高标准的应用需求,因此进行技术改进已经迫在眉睫。文章从技术的具体优势、类型等方面着手,通过分析具体发展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通信工程;有线传输技术;改进;光纤传输

0 引言

通信工程中涉及的通信技术主要有无线传输和有线传输两种,前者是通过电波实现信息传输;后者则是通过光缆或电缆进行传输,应用的是光电信号。其中,有线传输占据主导,应用广泛,在大众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重绝对比重,在信息传输效率和数据转换方面具有极大优势。

1 有线传输技术概述

有线传输技术是传输与通信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其核心设备主要是光纤和金属导线。在实际传输过程中,发送端会直接将声音、文字、图像等应用信号的方式进行转换,并通过线路传输,接收端也是通过线路进行信号收集和加工的[1]。

1.1 优势

通信工程是一门极具专业性的学科,从其本质来看,早在19世纪电报被发明的时候,就诞生了最早的信息传输技术,给后续有线传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重要保障。它主要是通过交换线路把信息以电信号的形式发送出去,即把信号应用编码的形式传递出去。在当前通信工程中,有线传递技术的应用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还能够提升传输速度。

1.2 类型

1.2.1 分组传输

分组传输是当前一种新型的城域宽带传输网络,被广泛应用在传送有线和无线业务当中,具有数据和电视业务相结合的专门传输平台,能够满足数据传输的相关需求。当前,网络正向着全IP方向发展,无论是手机端还是PC端都是将IP作为核心接入业务内容,用户也都开始应用服务器、防火墙、路由器等,各类网络业务控制也都渐渐向着IP化的方向发展,为了使传输网更好地接收上层业务,进行分组传输就成了必然趋势[2-3]。

在分组传输网当中,其相关设备能够针对分组业务流的突发情况应用统计复用形式进行传送,可以在确保所有优先级业务的前提下,按照信息过剩率以及优先等级分配所有空闲带宽,满足业务性能需求;同时,还能够实现未用带宽共享。其设备分组转发平面主要是应用数据的二三层技术,体现数据转发性能,并且分组传输网当中还依然保留了传送网络的一般特性,同步性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可以支持多项业务。

1.2.2  SDH/MSTP

MSTP是在SDH平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够有效接入、传送和处理以太网、ATM等相关业务,也可以实现多项业务节点的统一化管理。一是MSTP保留和完善了SDH的相关特点,比如能够支持TDM业务,也可以实现网络保护倒换。二是MSTP支持多项物理接口,这是因为其相关设备需要负责多项业务的传输与接入,所以只有支持多类物理接口,才可以实现这一功能。当前常见的主要有TDM接口、SDH接口等。三是MSTP支持多项协议。这是由于网络边缘智能化得到了有效提升,能够根据各类业务交换、路由等实现分离传输流。四是MSTP能够实现宽带分配的动态性,并且可分配粒度能够达到2 MB。五是MSTP具有良好的网络管理功能,这是由于可以实现对各个协议层的全面监管。

1.2.3  OTN

OTN该技术优势众多,主要体现在:(1)能够实现多家用户信号的透明化传输;(2)可以确保大颗粒宽带实现交叉、配置和复用。目前,其电层带宽颗粒是光通路数据单元,光层带宽是波长,能够交叉、配置和复用的颗粒整体比较大,可以确保适配率与传送率得到全面提升[4]。(3)具有极强的管理和开销能力。由于其具有良好开销管理能力,所以数字监控等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2 有线传输技术的实际应用

2.1 本地骨干线路方面

本地传输就是通过本地网络系统进行数据信息传输,例如光缆入户或者网络连接等,这都是传输过程中最常用的方式。该方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网络模式实现对城市数据的整合与规划,并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信息化服务。另外,在本地传输网络系统之中,传输设备还能够实现自动化更新与升级,以便于对骨干线网的进一步管理。这种本地有线传输能够最大限度上满足大众的具体需求,并通过最低的成本投入获得最优质的服务。

2.2 长途干线网络方面

在各項技术的进步发展下,有线传输技术在长途干线网络之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长途干线网数据传输量较大,类型复杂繁多,再加上当前社会信息化程度较高,信息共享与数据融合已经成为基本发展趋势,大众对于信息传输的要求日渐升高。因此,通过良好的有线传输技术能够有效增加带宽,减少中间环节,最大程度上提升网络的机动性和灵活度,提升传输效率,保证传输过程的安全性。

3 有线传输技术改进措施

3.1 延长传输距离

在社会不断发展下,各领域都对通信工程提出了严格要求,这就促使其必须及时提升传输效率和质量。由于通信工程是传输信号和信息资源的重要凭证,因此只有将其传输距离进一步延长,才可以满足使用者的基本要求。当前,各种跨海域光纤以及电缆工程逐渐增多,整体与国际市场相接轨,这就更需要确保跨海域信息的稳定性以及高效传播。在这之中要实现有线传输技术的有效应用,还需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建设方案,适当延长传输距离,并在不影响传输效率的基础上扩大传输覆盖面积。为达到延长传输距离的目标,还应选择适合的设备,比如选用光功率放大器,该设备一般分为外置和内置两种,如果是大容量和长距离,还应选用前后置放大器、板卡以及色散光补偿器[5]。现阶段,光纤基本以G.652C和G.652D为主,如果想要换置其他光纤类型达到长距离传输的相关要求比较困难,特别是要重点对使用环境和成本等问题进行考虑。但未来随着各种新型通信光纤的发展,还可能会衍生出更多适合长距离、大容量和低成本的光纤。

3.2 优化光纤传输技术

为进一步优化有线传输质量,还应全面改进光纤传输技术,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从骨干层角度着手,对其进行完善,以此达到提升基本功能的目的,降低接入层荷载。优化之后的骨干层会使得有线传输效率得到极大程度的提升。

二是完善光缆线路。相关人员应该通过计算机全面分析其软件,通过软件仿真技术模拟和测试既定线路的传输效率,以此得到相应的结果,给光缆线路方案的优化提供参考。

三是完善接入层。可以通过分裂环或者拆环的方式实现网络容纳量的进一步扩充,以此提升单位时间中的数据传输基本量级。

四是完善传输设备。对于传输设备来说,应该从两方面着手进行完善:一方面,提升设备生产要求,确保所有设备其运行质量都可以达到相应的使用要求;另一方面,注重对设备生产工艺的把握和控制,能够依照用户需求设计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设备生产方案与技术。

3.3 促进智能化建设

在当前社会中,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已经升级为主流技术,将其应用在通信领域中能够有效提升有线传输效率,达到高质量传输的目的。与传统传输模式相比较,将网络技术作为核心的智能化有线传输系统效率更高,数据传输稳定性也更强。此外,智能化的传输系统还具有更强的针对性,能够依照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设备编程;与传统传输系统相比,其相关算法被渐渐优化,达到了提升传输效率的目的。在建立智能化系统时,需要先进行科学研究,全面采集传输区域中所要用到的各项实时数据,常用数据主要有电磁干擾源分布信息、区域地质信息等,最后,根据采集结果建立系统结构框架[6]。除此之外,根据实际应用环境的差异,还需应用适合的且具有针对性的传输技术,这样才可以最大程度上提升智能化水准。

3.4 完善有线传输线路

在通信工程当中,作为介质连接设备的主要是光纤和电缆,这是保证信号有效传输的关键线路,更是基础线路。对此,要实现技术的系统化升级,就应对其传输线路进行全面优化和完善。比如可以改进光纤传输技术,在这之中如果中心局没有划分出明确的业务区域,就应该根据设备的实际构成特点对通信线路进行布置,核心层则重点负责两局之间的电路和其实际调度工作,从而促进有线信号传输,提升信号传输的安全性[7]。在业务完全稳定之后,还可以给设备区域实施长期规划,确保工程有充分的选择权,以确保信号传输线路能够始终处在良好的运行状态之中。通过线路的全面优化,不仅能够促使中心局实现管辖范围的精准划分,还能够达到项目建设的具体需求,降低资金投入。应用该方式不但可以合理分配所辖区域的各项业务,还能够促进SDH网络结构优化,进而给传输技术的全面应用奠定基础。

4 结语

总之,在通信工程当中适当应用有线传输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扩大该工程的业务范围,实现相关领域的进一步完善。目前来看,传统传输技术已经难以满足高标准的应用需求,必须进行创新改进,尤其是要加大对光纤传输技术、传输距离延伸、传输设备完善以及智能化发展等方面的重视,实现有效改进,给整个通信领域带来更高质量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湛雷刚.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发展现状及改进[J].中国新通信,2018(5):30.

[2]李志明.浅谈有线传输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J].电子世界,2017(6):50-50.

[3]汪娟,邓军.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的优化策略[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9(5):40,42.

[4]银波.基于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应用与改进[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11):51-52.

[5]雷梓嵩,施博.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的应用与改进策略[J].数字通信世界,2020,000(3):173.

[6]李煜,吴春祥,胡春祚,曾凡云.浅谈有线传输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J].数字通信世界,2017(9):97.

[7]赫思姣.有线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改进[J].中国新通信,2018(6):34.

(编辑 姚 鑫)

猜你喜欢

通信工程改进
国有企业信息工程一体化建设管理模式初探
浅析铁路通信工程应用接入网技术
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浅析秦二厂设计基准洪水位提升对联合泵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