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情日记”书写为民情怀

2021-09-13林松淑

新长征·党建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民情社工党校

延吉市公园街道园辉社区位于中心城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人口流动性大、留守儿童多、空巢老人多。20年的社区实践中,适应社区人群结构、生活方式、沟通交流方式变化,以记录“民情日记”为抓手,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实践,探索出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模式。

以“民情日记”情系百姓冷暖。20年来,我记录“民情日记”20本40余万字,用阴、晴、雨、雪四种气象符号分类整理社情民意,以此建立“民情气象站”,采取“一事一议、按事组团、对症施策”的方式,集中力量开展针对性服务。针对辖区留守儿童较多的问题,成立“社区保护儿童爱心协会”,把自己的家改造成“蒲公英之家”,把6个特殊家庭孩子带到身边,共同生活10年。如今,4个孩子已经参加工作,2个孩子正在读大学。注册成立“延吉市城市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通过统筹社工项目、孵化社会组织、强化社工培训,积极引导社会组织、专业社工融入街区治理,现已承接老年人服务、留守儿童关爱等8个社工项目。

以“民情日记”共建美好家园。这些年,从“民情日记”梳理分析中得出,做好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要有系统思维和整体观念,重要的是有效撬动社會资源。为此,提出“搭建一个平台、撬动三项资源”的整体思路。搭建社区区域化党建联动平台,依托社区党建议事会,将辖区“两代表一委员”和30余家驻街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纳入议事会,定期研究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共同谋划街区建设。连续2年组织召开区域化党建工作论坛,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和优秀社区书记到延吉共同研究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社区党委注重发挥学府资源、社会资源和共建资源“三大优势”,与延边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合作成立社会工作实践基地,发动社会力量组建成立20余个社会组织,同步建立党组织,开展专业化服务。依托州委编办、州妇联等4个精准对接单位,常态化开展“社区奉献日”活动。实施党建工作区域化、社区治理网格化、服务群众精准化、志愿服务专业化的“四化”品牌行动,盘活街区资源,进一步做大城市党建“朋友圈”。

以“民情日记”承载幸福生活。在我的“民情日记”里,既有百姓家长里短的琐事杂事,也有涉及千家万户的急事难事。近年来,解决民生关注热点难点问题1500余件。我们社区是典型的老旧城区,大部分楼龄都在二三十年,物业多年弃管,曾存在环境脏乱、管线杂乱、路面破损、花坛种菜等问题。我们以打造“党建圆梦”服务体系为重点,采用“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将议事协商深入到网格、胡同、院落等小微治理单元,让居民们的诉求得到及时回应。社区党委充分整合州、市两级党校以及延边大学等教育资源,创新成立“社区党校”,推出“菜单式”与“配送式”相结合的党校选课模式。“社区党校”成立以来,累计开展教学、实践活动20余次,参与群众达1000余人次,为行动不便党员上门送课12人次,深受党员群众欢迎。组建蒲公英志愿者团、故乡艺术团、家庭医生团等11个高精专文体队伍,通过开展讲红色故事、爱国歌曲演唱、书画作品展等活动,搭建党建服务群众的新平台,极大地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编后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情况复杂多样,群众需求多种多样,要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社区工作者要履行好职责,切实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民情连着民心,一篇日记一片情。林松淑20年如一日记录的“民情日记”,不仅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更是党群之间的“联心桥”。透过林松淑40万字的“民情日记”,折射出一名基层党组织书记一心向党的忠诚品格、一心为民的大爱情怀、一心成事的责任担当。“民情日记”,一个民生品牌、一个基层治理实招,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提供了实践范本。

责任编辑/王若拙

猜你喜欢

民情社工党校
A Social Crisis
编者的话
党校人的忠诚
泸州市纳溪区:1005名民情直报员确保民情直达
民情写在“日记”里 有的放矢解难题
坚持“党校姓党”做好新形势下县级党校工作
让“党校姓党”的旗帜高高飘扬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党校工作
“民情日记”贵在真情实意
透视“社工热”背后的“社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