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好“三策” 优化课堂教学

2021-09-13张成尧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国际关系课堂优化高阶思维

【摘 要】为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课课堂,实现课堂高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研究者基于问题意识,结合新时代的新要求与具体课例,提出“教师‘让位,彰显学生智慧”“用好问题,建构‘链群,培育高阶思维”“立足课标,对标高考,改进教学评价”三个有效策略。

【关键词】国际关系;课堂优化;学生主体;高阶思维

【作者简介】张成尧,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基金项目】2020年度辽宁省教育学会立项课题“思想政治课中培育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策略研究”(X2020388)

在以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为背景的新时代,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顺势而为,谋求从理念到行动的更新升级。近日,笔者听了一节W老师的市级公开课,其教学内容选自统编政治教材选择性必修1中的“国际关系”一节,感触颇多。该教师在学科融合、课堂生成、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亮点频频,但在学生主体、深度学习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对此,笔者从三个方面探究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以更好地培育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

一、指向主体主导:学生“上位”,教师“让位”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一文指出:“上好思政课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1]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理念,杜绝“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避免形式上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要大胆地做到:能“让位”的坚决“让位”,不能让位的要创造一切条件“让位”,做到“不缺位”“补好位”,彰显教师主导;同时,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大胆“上位”,突出学生主体。

W老师结合地缘优势和乡土资源,采用议题式教学,以“探寻中朝关系发展的密码”为总议题,以“中朝关系”为主题设置教学情境,将课堂内容分为三个篇章。在第一篇章“昨天·中朝关系回顾”里,W老师按照“鸭绿江大桥—国际列车—朝鲜战争―抗美援朝―英雄城市”的认知顺序,通过教师的叙述让学生感悟“昨天的中朝关系”,并认识到军事关系(战争)也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在笔者看来,单纯的教师叙述这一处理方式未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进行教学改进。

第一,情景剧。美国教育学家Edgar Dale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听讲属于被动学习,两周后学习内容的留存率仅为5%,而表演和教授给他人属于主动学习,两周后学习内容留存率为90%。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置情景剧表演。情景剧是课堂教学中演绎和再现历史的最好方式,具有直观性、直接性、互动性等特点。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还能在学生准备和表演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视野、增进学生间的友谊、健全学生的人格。

据此,在第一篇章“昨天·中朝关系回顾”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英雄城市的故事”“鸭绿江大桥的前世今生”等主题,遵循“鸭绿江大桥—国际列车—朝鲜战争―抗美援朝―英雄城市”全部或部分环节,组织学生撰写剧本、挑选演员、展开表演。学生在情景剧的准备、剧本的撰写等过程中,甚至在选择演员时,会对这段特殊的历史进行研读、思考,从而真正走进历史场景。同时,在学生观看情景剧时,教师还可以通过“问题前置化”的方式精准设问,让学生在看中思、看中议、看中领悟、看中生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二,采访录。W教师教学情境的资源主要是乡土资源,乡土资源最大的教学优势就是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学生对鸭绿江大桥、抗美援朝等知识有一定的认知,这为教师“放手”及“让位”提供了可能。丹东市是一座英雄城市,有很多抗美援朝英雄,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用活本土资源,发挥资源优势。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明确“中朝关系”为主题的“采访家乡英雄,讲好家乡故事”活动,让学生将采访身边英雄的视频或者访谈录放在课堂上展示,并抒发所思、所感、所想。这种方式不仅完成了课堂教学环节,落实了教学内容,达成了教学目标,还涵养了学生的家國情怀,以“还原”的方式真实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三,讲故事。对话式教学中最经典的教学方式就是讲故事,讲故事通过叙说实现情与理的统一、德与智的融合。在公开课上,大部分学生都愿意展示自己,而第一篇章的教学则需要、也很有必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据此,教师可以呈现鸭绿江大桥、国际列车、朝鲜战争、抗美援朝、英雄城市等词语或图片,然后布置任务。

请每个小组选取一个词语或一张图片讲述词语或图片背后的家乡(红色)故事。小组派代表展示,要求小组之间进行交流。

为了故事的次序性与连贯性,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小组按词语(图片)的先后顺序进行展示,真正把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展示中实现智慧火花的竞相迸发,培育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指向高阶思维:优化问题,建构“链群”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思想政治课要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2]42。议题式课堂教学是依托符合学生学习经验和认知规律,呈现序列化、进阶式的问题展开的。目前,浅层教学与低阶思维教学盛行。比如,教师讲了很多遍,但学生依然不会用;学生把该背的知识都背了,但是遇到复杂的情景问题仍不会分析与解答;教师的课堂设问总是“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或者聚焦于材料本身的浅层设问,或者设问缺乏主题、逻辑与条理,东一问、西一问,这些都是知识本位立意下的浅层教学与低阶思维教学的典型表现,将学会、教会等同于背会,只注重识记和领会层面,忽视学生分析、综合、评价、创新能力的培育,无法真正激起学生的思考波澜,也难以实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的目的。因此,开展议题式活动型课程,建构序列化、进阶式的问题“链群”是推进深度学习与深度教学、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与高阶思维、解决当前教学困境的有效路径。

问题“链群”是由问题组成的,但不是若干问题的简单相加。问题“链群”在形式上要求具有一定的梯度,环环相扣,具备知识的关联性、思维的递进性,能使学生在思考问题与解释问题中获取知识。另外,在具体实施时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探究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探索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基于问题“链群”,下面结合W老师的问题设置,从问题的开放性、思辨性、序列化三个层面优化问题设置,进而培育学生的高阶思维,促使学生核心素养落地。

第一,问题具有开放性。开放性问题的特点是不设置标准答案,答案不唯一,也不能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但要有统一的评分标准。开放性问题对于激发学生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一般一节课至少要有一个开放性问题。例如,W老师在教学的最后环节可以设置如下问题:请运用本课所学知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青年担当”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发言稿。这样的开放性问题不仅可以使课堂知识在运用中得以灵活掌握,培育高阶思维,还可以把视角转向学生自身,实现培育学生责任担当与家国情怀的目标。

第二,问题具有序列化。子议题问题“链群”的设置要层层深入、步步递进,遵循系统化、结构化、科学化的原则和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序列,引导学生对事物认识向纵深方向发展,培育学生严谨的思维。同时,序列化的问题设计要达到内容主题化与结构递进化的要求。例如,W老师可以基于新课标要求、教情与学情设计如下议题。

总议题:探寻中朝关系发展的密码。

子议题1:昨天·为什么丹东被授予“英雄城市”的荣誉?

子议题2:今天·中朝关系的现状如何?

子议题3:明天·中朝关系将走向何方?

三个子议题在内容上都是围绕中朝关系这一主题展开,在结构上遵循“引入—展开—选择”的思路,层层深入,在激发学生学習兴趣的同时,又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认知建构,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与思考。围绕子议题3还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中朝之间为什么会合作?(2)影响中朝关系的众多因素里,起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请尝试总结出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3)我国该如何处理好与朝鲜(其他国家)的国际关系,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述问题的设置不仅能突破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还能将思维引向高阶,使学生在知、情、意、行上均能有所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问题具有思辨性。思辨性问题,即通过思考和辨析来澄清答案的问题。思辨性问题最能引领学生明白道理、知晓是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纵观W老师的课堂,其没有设置思辨性问题,在总结升华、明理导行的结课部分采取了传统的知识梳理方式,多次提到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概念,却没有对此进行深度挖掘。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在教学末尾环节设置辩题:有人认为,单边主义优于多边主义,更能够稳定国际关系,请谈谈你的看法。通过这一辩题的设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辨析单边主义和多边主义的优点与不足,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探讨、辩论、分析与比较,从而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只有多边主义才符合时代的主题,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三、指向教学评价:立足课标,对接高考

1.立足于新课标要求,明确学科任务

新课标指出:“思想政治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框架目的在于有效测试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真实发展水平。”[2]50不同于传统知识本位的教学评价,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不再满足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与理解程度,它对学生基于真实情境下运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品格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让核心素养的培育在思想政治课中真正发生,实现学生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培养,教师必须明确思想政治学科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的学科任务,并在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中加以呈现。W老师的问题设计没有充分考虑思想政治学科的任务,在问题的设计上多停留在描述与分类(是什么)层面,如“简述2019年朝鲜出口商品的特点、说说国际关系的内容与形式是什么”等,缺少解释与论证(为什么)和预测与选择(怎么做),没有辨析与评价(应该怎么做)。基于此,笔者以W老师的设计为例,在设问上提出几点改进意见(见表1)。

2.对标高考评价体系,优化情境设置

以“一核四层四翼”为内容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我们的考试评价指明了方向,也是高考备考的重要抓手。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最重要的创新之一在于将学科能力的考查和思想道德的渗透有机结合,将考查要求、考查内容、考查载体和基于情境活动的命题要求结合起来。而情境正是实现“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综合考查载体。一节课的教学既要有测评学生基本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的简单情境,也要有综合运用知识与能力以应对复杂问题的复杂情境。基于此,笔者对W老师第二篇章和第三篇章的教学情境及问题进行了优化,优化前后比较见表2、表3。

新课标思想政治学科的学科任务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情境与问题设置为我们教学设计与评价的优化指明了方向,是教师设计与评价的重要向导,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理念,采取行之有效的实践行动。

总之,优化课堂实现课堂高效、培育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是思政课教师永恒的追求和重要使命。思政课教师要与时俱进,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争做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推动者与先行者、教学研究的践行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责任编辑:蒋素利)

猜你喜欢

国际关系课堂优化高阶思维
高中英语课堂中的有效导入
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初探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霸权秩序”的国际关系多维度视角探析
基于高阶思维的数字出版理论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浅议英联邦诸王国的主权沿革
浅议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的优化
担和平崛起大国形象,建和平稳定中日关系
优化课堂教学,培养聋生阅读解题能力
基于主动学习的政治“轻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