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湾慈溪市段沿海防护林现状调查与分析

2021-09-12沈登锋周和锋朱杰旦房聪玲张玲菊章建红

防护林科技 2021年2期

沈登锋 周和锋 朱杰旦 房聪玲 张玲菊 章建红

摘 要 通过对杭州湾慈溪市范围内9个不同工段沿海防护林的树种保存情况的调查和比较分析,不同工段种植树种的数量、林分密度、乔灌树种株数比例等存在较大差异,发现工段内树种配置数量与保存率无显著相关。根据树种保存率建议在杭州湾南岸海防林建设中采用的灌木树种为海滨木槿(Hibiscus hamabo)、夹竹桃(Nerium oleander)和金森女贞(Ligustrum japonicum ‘Howardii’),可采用的乔木树种为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乌桕(Sapium sebiferum)。

关键词 沿海防护林;树种配置;杭州湾

中图分类号:S727.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21.02.018

沿海防护林作为防护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沿海地区防灾、减灾和维护生态平衡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可通过防御风暴潮、改善土壤和涵养水分等方式改善生态环境[1]。慈溪市是宁波市乃至浙江省的围垦第一县,1997—2015年根据历史遥感图像比较,新增围涂土地234 km2[2]。为降低台风及海洋季风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自2003年,慈溪市通过与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合作,开展沿海防护林营造的实践研究。在此基础上,于2005年启动了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至今累计完成防护林建设面积471.2 hm2,长度59.2 km[3]。特别是早期建设完成的沿海防护林已成为一条绿色屏障,在改善生态环境,降低灾害性气候影响、提升景观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掌握慈溪市沿海防护林的现状,针对包括树种、种植模式对保存率影响等开展了调查,从而为防护林养护、修复及功能提升提供有力依据和针对性的方案。

1 调查地点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

调查范围为慈溪市杭州湾南岸十塘塘裙的沿海防護林,分为9段:A-水云浦至半掘浦段,B-半掘浦至郑家浦段,C-四灶浦西直塘,D-四灶浦至水云浦段,E-徐家浦至海皇山段,F-淞浦至淡水泓,G-淡水泓至镇龙闸,H-镇龙闸至镇海段,I-十塘塘裙海皇山至淞浦段,全程长度约40.1 km。

1.2 调查区气候特点

调查区地处亚热带,属海洋季风型性气候,四季分明。平均年日照时数2 038 h,年日照百分率47%。年均温为16.0 ℃,雨水丰沛,年降水量为1 272.8 mm,平相对均湿度为80.9%。调查区多风,灾害性气候以水、旱、风、潮等为主。

1.3 调查方法

于2019年9月上旬开始对沿海防护林带进行调查。在不同工段中,按同一种植模式作为最小调查单位进行划分。在调查过程中,采用GPS在起始处和终点处进行坐标定位,划分工段,结合谷歌影像在Arcgis 10.2中进行工段面积统计。每个工段均实地对防护林内部林分组成进行调查,根据林分的构成特点进行配置模式统计;在树种数量调查中,按照50%的比例对树种进行取样统计,计算各工段的具体数量。

2 调查结果

2.1 各工段面积

通过对调查区内9个工段沿海防护林的调查,其造林模式主要为自围塘大坝至陆地方向(自北向南)采用“灌-乔”“灌—乔—灌—乔—灌”和“灌—乔—灌—乔—灌—乔—灌”等3种乔灌组合模式,其中A、B、C、F工段为“灌—乔”模式,种植行数为11~13行;D、E工段为“灌—乔—灌—乔”模式,其种植行数为11~25行;G、H、I工段为“灌—乔—灌—乔—灌”模式。栽植行数最多的为I块,有乔灌树种32行。各工段的树种配置模式类型、面积统计见表1。

其中,面积最大的为I地块,为21.8 hm2;面积最小的是C地块,总计4.1 hm2;种植模式类型最多的为H地块,总计83种;全部调查区域总面积为103.8 hm2。种植模式的最小面积为0.2~1.4 hm2,这对施工和后期的养护都有一定的影响。在海防林建设初期,对各树种组合配置模式的探索在当时是主要工作之一,其中I段(十塘塘裙海皇山至淞浦段)为建成最晚的一段海防林,也是吸取了前期的经验,该段为单个树种配置模式种植面积最大的一段。

2.2 各工段树种统计

通过采用比例为50%抽样统计的方法进行统计,结果表明,调查区范围内共计有29种树种,其中,灌木树种有8种,包括金森女贞(Ligustrum japonicum ‘Howardii’)、凤尾兰(Yucca gloriosa)、海桐(Pittosporum tobira)、海滨木槿(Hibiscus hamabo)、夹竹桃(Nerium oleander)、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腊杨梅(Myrica cerifera)、红叶石楠(Photinia × fraseri);乔木树种有绒毛白蜡(Fraxinus velutina)、大叶女贞(Ligustrum compactum )、柏树(Platycladus orientalis)、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弗吉尼亚栎(Quercus virginiana)、旱柳(Salix matsudana)、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黄山栾树(Koelreuteria bipinnata var.  integrifoliola)、苦楝(Melia azedarach)、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女贞(Ligustrum lucidum)、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乌桕(Sapium sebiferum)、无患子(Sapindu smukorossi)、意杨(Populuse uramevicana cv.‘I-214’)、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中山杉(Taxodium ‘Zhongshansha’)、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整个调查区共保存有373 898株树木。调查区内林分密度最高的为F工段(淞浦至淡水泓段),其密度为4 744.5株 hm-2,其中灌木比例为78.9%;密度最小的为A工段(十塘塘裙水云浦至半掘浦段),其密度为2 208株  hm-2,其中灌木比例为52%。在树种配置上,各工段选择的造林树种从11到23种不等,对工段内的树种配置数量和防护林密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发现,配置树种数量与工段林带密度不存在相关性,树种配置的多样性并未影响最终的成林密度。具体工段情况见表2。

2.3 不同树种保存率比较

依据设计图纸和现存数量对所有工段按树种进行了保存率的统计,其中保存率最高的3种灌木树种为海滨木槿、夹竹桃、金森女贞,保存率分别为92%、92%、77%;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海滨木槿和夹竹桃所构成的灌木层保存完好,冠幅可达2.5~3.5 m。

保存率最高的3种乔木树种分别为落羽杉、刺槐、乌桕,保存率分别为68%、45%、43%。本统计是对照最初造林模式分树种进行的保存率计算,林带内已进行了多次补植,故林分密度现处于较高水平。

3 问题及建议

沿海防护林作为防护林体系的重要部分,对减少台风等恶劣天气对近海区域的影响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慈溪市的沿海防护林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通过开展系统调查,掌握了沿海防护林树种现状,对其树种结构、种植模式等进行了对比分析,为现有防护林的管护和今后新建海防林提供参考或借鉴。

3.1 存在主要问题

部分防护林受病虫害和自然天气条件影响,出现树木枯损、倒伏和长势不佳等情况。防护林中种植的意杨保存下来的单株生长速度快,位于林分的顶层,但易受虫害影响,树叶易被啃食[4];木麻黄对土壤盐分适应性良好,却易受冻害,部分木麻黄受冻后有侧枝萌发,但难以成林,起不到很好的防护效果;弗吉尼亚栎对立地的盐碱、水淹等都有较好的适应性,但是易受天牛等蛀干害虫的危害,故生长势不佳。以上树种表现与南方多地的防护林的生长情况一致[5-7]。

乔木树种保存率均偏低,调查区内通过补植等方式补齐了缺株,但存在树种与原种植树种不一致,林龄也差别较大,出现林木高低不一等现象。造林树种设置过多,在管护过程中需花费较多的人力,且管护难度大,效果不佳。

3.2 修复措施

针对海防林存在的问题,建议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修复:

(1)加强抚育管理。造林完成后3 a内应做到有效的管护,保证造林树种的快速生长。

(2)加强病虫害的动态监测。针对危害性大的病虫害,在最佳防治期进行人工防治,防止大规模暴发。

(3)在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过后应进行巡查。对倒伏、受损等树木进行扶正、修枝等管护措施。

(4)随着林分树冠增大,地表森林凋落物也增多,带来土壤有机物指标的升高[8],在进行海防林修复提升时,可视情况适当采用速生、防风性能佳、景观性好、对土壤要求较高的树种。

在沿海防护林建设时,树种配置应结合调查结果,注重乔灌搭配,数量比例应设置在60%左右;造林时适当进行土壤的改良,如无条件的可进行种植穴的土壤改良,从而改善树木根部的生长环境[9];不同树种的生长特性和管护方式均存在着较大差异,建议选用的造林树种控制在10种以内,既保证物种多样性,又可以便于后期的管护。

参考文献:

[1] 戴晓军. 粤西沿海地区森林生态与自然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建议[J]. 国土绿化,2019(2): 50-52

[2] 沙挺. 杭州湾慈溪段围垦区景观生态格局时空特征[D]. 临安:浙江农林大学, 2019

[3] 周和锋,邵学新,房聪玲,等. 杭州湾南岸沿海防护林造林技术及生态效益分析[J]. 防护林科技,2014(2): 41-43

[4] 彭干. 意大利杨的栽植与管理浅见[J]. 华东森林经理,2019, 33(2): 47-48

[5] 施纯进. 福建晋江沿海防护林害虫综合防治[J]. 花卉,2020(6): 260-261

[6] 谭杨新,林彬,孙宇权.海南岛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建设探讨[J]. 热带林业,2019, 47(2): 59-63

[7] 戴晓军. 粤西沿海地区森林生态与自然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建议[J]. 国土绿化,2019(2): 50-52

[8] 王华,熊静,邢文黎. 苏北沿海围垦区刺槐和柽柳林地土壤養分研究[J]. 华东森林经理,2018, 32(4): 1-5

[9] 王华,张俊俊. 盐城市东部沿海防护林区森林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J]. 江苏林业科技,2018, 45(6): 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