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思路分析

2021-09-10张琴

高考·下 2021年1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高中语文

摘 要:高中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应该充分发挥传承中国古典文化,提升学生精神文明素养的作用,而非仅仅局限在背诵默写方面。本文认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过于注重卷面成绩、忽视对诗词意境的感悟、学生普遍缺乏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等问题,提出探索多元化的古诗词教学方式、注重心灵层面的感悟、规避“统一答案”等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创设新思路的有效方式,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统一答案;精神文明素养

引言:在历年的高考中,语文永远安排在第一科,原因有二:其一,汉语作为母语,是国民感知自然最重要的工具,必须予以“尊重”;其二,考生们的语文分数可能不会太高,但也绝不会太差,无论发挥好坏,都不会影响后续考试的心绪。对此种现象进行深度分析,“发挥好坏不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实质上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缩影,即教学目的、方式都处于较为尴尬的状态,必须进行调整。

一、高中語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简析

(一)教学过于注重卷面成绩,忽视对诗词意境的感悟

对于古诗词,相信每一名国人的内心都会感受到由衷的自豪。优美的文字伴随优雅的韵律,无论是朗诵还是歌唱,均会呈现出属于华夏民族独有的绚丽色彩。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语文的各个阶段,古诗词赏析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但对于现代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来说,古诗词似乎等同于考试,无论课堂开展何种程度的“赏析式”教学活动,最终都会转化为冰冷的成绩数字。综合而言,无论是广大教师(教研人员)还是学生,均在不同程度上忽视对诗词意境的感悟。需要注意的是,此处提到的“感悟”,并非将古诗词“翻译”成现代汉语,也并非基于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引导学生进行机械记忆;而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特定的词句产生“震撼”的感觉,即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勾动心绪,脑海中即会自然而然地生成一种“明悟”,从而完成心灵层面的“升华”。但遗憾的是,目前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尚无法达到此种教学高度。

(二)古诗词整体教学思路出现偏差,需要定向更正

对于低龄学生来说,由于缺乏人生阅历,故古诗词教学无法深入进行,选择一些易于上口的诗词,引导其背诵,既可以加深记忆,又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进而在思维视域层面,完成初始积累。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事情也会逐渐增多。故儿时学习古诗词的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但遗憾的是,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依然延续低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过于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及“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忽视对高中生正确学习习惯的培养,导致教学思路长期处于偏差的状态。因此,必须在短时间内尽快更正,否则,教学质量依然无法提升。

(三)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死记硬背”不再适用

很多教师经常机械地向学生们传达“古诗词解析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但究竟有哪些具象体现,教师往往只字不提。由此导致高中生普遍缺乏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自然而然地,“死记硬背”的模式,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很多古诗词中描绘的场景,已经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于,已经传承千年的古诗词,拥有独特的时空烙印,现代人只能尽量去探析,去感悟,但终究无法再现昔日光景。因此,古人的情怀究竟为何,也许只能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强制性的要求现代学生完成“精确感悟”,在某种程度上,与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背道而驰。因此,当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适用时,针对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必须加以调整,使之满足时代的新需求。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思路分析

(一)探索多元化的古诗词教学方式

在古代社会,“诗词歌赋”是一个整体,除了行文结构略有不同之外,寄托创作者情感的古诗词作品,均可以通过演唱的方式,借助更加直白的方式予以呈现。因此,创新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新思路的首要工作在于,高中必须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新模式,用于打破传统。综合而言,我国的教学模式过度强调“积累”,却忽视“顿悟”的重要性。比如在古诗词教学中,如果学生的身体被“禁锢”在教室、家庭等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其思想被局限在教辅材料解析语句营造出的狭隘理解范围内,则学生的思维必然逐渐丧失发散的能力,最终受到严重的思维定式影响。而一旦打破此种限制,用一些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对教学模式的探索,往往会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良好局面。

比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观看由央视出品的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该节目以中国古代、近现代的文学名篇作为“词”,聘请音乐大家为之谱曲,能够融合多种与作品有关的韵律、意境,用“唱”的方式进行演绎,对观众造成了极大的震撼。比如胡夏、郁可唯演唱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所著的《如梦令·其二》,将一个少女经历“雨疏风骤”的夜晚之后,对海棠花是否凋零而产生了“略显紧张、害怕”的心绪完美再现。其中,尾音部分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在“唱”的过程中,清晰体现了“诉说”,能够使学生对该首作品的意境进行充分的理解。而更令人“拍案叫绝之处在于”,现代词作者张静怡对该词进行了补充,在正文之前加上了“一朝花开傍柳,寻香误觅亭侯,纵饮朝霞半日晖,风雨着不透”以及“一任宫长骁瘦,台高冰泪难流,锦书送罢蓦回首,无余岁可偷”,无论是在表达及演绎形式方面,还是基于真实意境而得出的感悟,均与原作达到了“交相辉映”。因此,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前后两部分进行感受,明确其中的不凡之处。而通过此种多元化的新型教学方式,必然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的兴趣,最终达到提升学习成绩的目的[1]。

(二)注重心灵层面的感悟,引导学生在思维视域完成“今古交汇”

从年龄层面来看,高中生已经接近成年,生理、心理正在急速成熟。基于此,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应该转变思路,注重心灵层面的感悟,引导学生在思维视域完成“今古交汇”,从而找到只属于自己的深入理解。比如在学习《和项王歌》时,中学语文教材将之作为《霸王别姬》故事的补充,常常与《垓下歌》配套,并与《大风歌》进行对比。但正如著名主持人朱丹所说:“人们经常将实现放在西楚霸王项羽与汉高祖刘邦身上,对楚汉相争进行整体性的评说,但谁曾真正意义上重视过虞姬的心境?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虞姬在做出自刎举动前,经历了何种心路历程,又有何人可知?”面对此问题,国家一级演员李玉刚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用独特的演绎(和项王歌的古诗词加上现代汉语视角阐述虞姬的内心世界)方式,给出了答案。其中,除了“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之外,还添加了“眼角几笔浓墨晕染着我,时间漫过胭脂染成秋色,能说不能说,动情旁观者,泪水坠落成星光一抹;蹉跎不蹉跎,记忆在纠葛,无需开口拂过一个我”等内容。上述外加的语句,配合李玉刚京剧演绎形式,对虞姬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刻画,彰显了虞姬的“不简单”。如果仅仅围绕《和项王歌》中的四句诗词进行解析,虞姬很肯能永远是项羽的“陪衬”,其“自刎”行为更多地是在衬托西楚霸王乌江自刎前的最后光辉(落寞)。但从现代视角来看,故事中的“主角”不只项羽一人,虞姬的“追随”,张良的足智多谋(四面楚歌的计谋出自张良之手),乃至虽未提到但堪称项羽“一生之敌”的刘邦,均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上述内容进行深入赏析之后,学生们必然能够对古今视域进行充分了解,从而提升思维层面的感悟[2]。

(三)打破常规教学模式桎梏,规避“统一答案”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学与数学的精准、历史的深沉及不容置疑不同,针对一篇文章、一首诗词进行理解时,创作者融入其中的心情固然需要进行解析,但每个人也会基于自身的经历、感悟,衍生出新的理解。因此,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必须打破常规教学模式的桎梏,尽量规避“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能够给出言之成理、逻辑清晰的解答,即可成为“一家之言”。果能如此,则教育界和文学界必然再现“百花齐放”的盛景。比如针对诗仙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进行解析时,初中语文对此首诗的解释以“悲凉”作为核心思路,其中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以及“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均体现了有关“愁”的心绪。但进入高中阶段后,随着教学的深入,以及对李白生平进行深层了解后可以发现,蕴藏在“悲凉”之下的,仍然是实现洒脱不羁,“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迈情怀。如“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均具备“超脱”的韵味。尽管“抽刀在手却无法斩断水流”,虽然“举杯痛饮但却无法消除内心的惆怅”,但“这些事情仅仅是人生多种不如意中的一件罢了,待到明天,我驾驶一叶扁舟,依然畅游五湖四海”。按照上述思路对该首诗词进行解析,得出的結论很可能天差地远。由此可见,对古诗词的理解,后世无论是文学大家还是目不识丁之人,均可以自身视角为基础,对其作出定向理解。而此种心灵层面的交汇,注定不会,也不应该出现“统一”的衡量标准。否则,语文古诗词教学便会失去个中“真味”,进而形成思维定式,使蕴藏在其中的文化精髓光辉逐渐消散[3]。

结语

汉语是世界范围内“进化级别”最高的语言,远远超过英语、法语、拉丁语、西班牙语等尚处于“形声”阶段的语言。基于此,以汉语作为“基底”而产生的中国古诗词,实质上是古代灿烂文化的传承载体。故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师生必须注重对古诗词意境、精髓内容进行探索,从而找到只有华夏儿女方可继承并发扬光大的可行性方式,在提升语文成绩的同时,还可以由衷为之自豪。

参考文献

[1]金百艳.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策略分析[J].财富时代,2020(09):119-120.

[2]樊荣.分析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策略[J].中华辞赋,2019(02):59-60.

[3]李奕.高中语文教学提升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初探[J].文理导航(上旬),2020(10):16.

作者简介:张琴,女,1971.7,籍贯,安徽省马鞍山市,汉,最高学历:本科,目前职称:中学一级,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学高中语文
基于网络交际情境下高中语文写作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应用初探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多角度探究古诗,全方位加厚底蕴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