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音乐课堂与信息技术融合

2021-09-10刘咏柳

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现代技术融合

【摘 要】在音乐课堂中融合信息技术,既突破传统音乐课程资源的局限性,又为初中音乐的可持续发展和音乐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有利条件。借助现代化技术设置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运用网络微课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利用网络资源,开拓学生视野;云端课堂面对面,让美育更具时效性。

【关键词】中学音乐课堂;现代技术;融合

时代不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以其交互科学性、界面友好性、反馈及时性的特点,使得课堂中的音乐形象更加直接地呈现给学生。学生学习时感觉有条理、更简单,学生也更容易接受,为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了新天地。初中音乐课堂与现代技术融合突破了传统音乐课堂的局限性,缩短了学生的认知距离,让有限的音乐课堂延伸到天涯海角。

一、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技术更能将无形的音乐形象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大增。如,《雪絨花》一课,导入环节播放阿尔卑斯山美丽的雪景,一望无际的洁白雪地中突然盛开着无瑕的雪绒花,美丽、依次绽放,学生仿佛置身其中。中间环节插入《音乐之声》演唱此段歌曲相关内容。不知不觉中,学生被影片中熟悉的旋律所吸引,被主人公对国家的热爱所打动,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为歌曲学习铺垫了情感基础。

强烈的画面感,富有磁性的的解说词,再加上耳熟能详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学生兴趣浓厚,使音乐教学事半功倍,音乐教学更实效。

二、运用网络微课,突破重点难点

初中音乐课堂运用微课,以视听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既整合了声像教材、多媒体教材和书本知识,又帮助学生直观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让音乐课堂富有生命力。如,《丢丢铜仔》一课,教学歌曲滑音演唱时,播放课前制作的微课,以“实践参与”为主要教学手段,进行示范对比演唱。通过听辨、示范等教学活动,带领学生关注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表现,帮助学生掌握歌曲中滑音的演唱技巧。在体验中,学生的音乐感知、审美、表现能力等逐步提升。

学生参与聆听、思考与体验,发挥了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歌唱学习的参与感与成就感。

三、利用网络资源,开拓学生视野

音乐家对形象的审美感觉,再现音乐,能产生音乐意境。而音乐课堂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到这一意境。因此,我们在音乐教学时,可以运用现代技术营造音乐教学的意境。这样,学生更容易产生主动欣赏音乐的心理,对音乐力度、速度、情绪的感受水到渠成。

如,《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一课,教师在上这个欣赏课时,针对学生脑海中只有模糊不清的概念,很难准确分辨西洋乐器,在上课前可以布置学生自己运用网络资源查找管弦乐历史、乐器制作等相关知识。课堂上,学生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非常踊跃。电脑将每种乐器的图片和音视频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从乐器的音色到形状一目了然。打破了音乐欣赏知识面的局限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互动性。音乐教学课堂也因为现代技术网络资源的出现更加立体全面。

四、云端课堂面对面,让美育更时效

现代技术的融入,使得我们的学生可以跨地域同参加,可以观看世界各地音乐会。在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78周年之际,为提高全国青少年审美素养,全国学校开展了跨地域同上“美育云端课堂”活动。通过互联网媒体观看音乐会直播。其中,运用信息技术带领学生聆听了贺敬之先生亲自讲述的我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创作背后的故事。在名家零距离的指导下,同学们对喜儿充满同情,对今天的幸福生活倍感珍惜,深深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民族的兴旺。借助网络直播平台,美育云端活动“以美育人,以艺育人”,在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同时,传递着爱国主义情怀。

初中音乐课堂与现代技术融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提高了学生的欣赏、理解及表达音乐的能力,增加了初中音乐课堂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杨惠芬,杨明.音乐欣赏入门[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2001(01).

[2]江曾培.艺术鉴赏漫笔[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12).

(责任编辑:吕红洋)

佛山市第三中学初中部 刘咏柳

猜你喜欢

现代技术融合
美劳与共融合绽放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多彩融合
破次元
融椅
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的探讨
初中语文教学运用现代技术的思考
定格动画中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论现代信息技术资源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