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汽车专业结构化教师队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

2021-09-10吴业强占刚毛卫秀

内燃机与配件 2021年15期

吴业强 占刚 毛卫秀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上存在来源渠道单一、队伍结构失衡、企业参与不深、培养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新时代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对教师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職业院校专业教师要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又要具备社会服务能力,更要具备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能力。本文对师资队伍建设常见难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破解难题的对策和建议,以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教师队伍建设为例,对“双元双线五级”结构化教师队伍培养体系进行了介绍,给同类院校开展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职师资队伍;高职汽车教师;师资队伍培养;结构化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57X(2021)15-0227-02

0  引言

2019 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 条),对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做出了明确要求“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100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等[1]。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新时代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对教师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3],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要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又要具备社会服务能力,更要具备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能力[4]。面对新的要求,研究构建符合新时代职业教育特点和要求的结构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  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难题

1.1 来源渠道单一,缺乏企业经历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主要来源集中在应届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合作企业和同类院校的兼职教师、其他企事业单位和科研单位调入等渠道,师资队伍中多数教师企业一线工作经历少,对企业实际工作岗位需要的能力掌握不够,难以满足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1.2 队伍结构失衡,落实教学困难

教师队伍结构失衡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力结构失衡上,包括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三个层面。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具备理论教学能力教师占比较多,具备实践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教师偏少,在授课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基础课程教师充足,专业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教师不足等现象,导致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不能完全实现,教学改革和研究推进缓慢,人才培养目标难以落实。

1.3 企业参与不深,岗位能力脱节

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培养要与企业紧密联系,校企共育共享教师队伍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目前教师下企业锻炼虽然能够形成规模,受限于生产安全责任风险、人力成本投入和生产成本投入等原因,导致企业参与程度不深,即使参与进去了也会由于岗位安排不合理、学习时间短、过程监督不到位等原因,导致教师企业学习效果不佳,能力与岗位实际需求脱节,难以真正达到培养目标。

1.4 培养体系不全,保障支撑不足

教师培养体系是教师发展的依据和保障。打造教师队伍培养体系过程中较难做到对每个教师的全过程规划和保障,往往教师在基础提升阶段效果较为明显,但进入到中高层次能力提升时难以得到持续规划和保障,导致培养过程碎片化,没有形成体系,教师培养无法对专业发展形成有力支撑,教师队伍培养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  破解教师队伍培养困境的对策建议

2.1 打破体制壁垒,拓宽来源渠道,改革教师“引聘培”机制

教师的来源渠道的拓宽可以考虑将具备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高学历人才、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及社会上的能工巧匠等引入教师团队,通过人才博览会、自主招聘合同制、聘用合作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共建大师工作室等方式丰富教师队伍结构。

但是具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历和高技术技能水平的人才并不一定能满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人才培养除了技能水平还需要具备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所以教师队伍建设除了打破体制壁垒,拓宽来源渠道,更需要改革教师的“引进、招聘、培养”机制,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2.2 深化校企合作,开展双元培养,建设互聘互用“双师型”队伍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全程参与,脱离了企业环境教师能力会与岗位需求脱节,脱离了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师也会缺失系统化的教学能力和科研环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合作体制,开展校企双元培养,建设互聘互用的教师队伍。校企共建教师队伍过程中,企业教师能够将技术、人员、文化等整合到学校,同时学校教师也能将教学方法、科研成果和创新成果带给企业,实现企业和学校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让校企双方实现双赢。

2.3 构建培养体系,明确培养路径,打造“结构化”教师团队

教师的发展既要符合个人的能力特点也要契合专业的发展需要,教师培养体系的构建能够让教师对于未来的培养路径和学习方向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和认识,激发教师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也能够让整个团队在建设过程中通过合理规划,让不同教师专业能力优势互补实现整体提升,促进教师团队能力“结构化”,让教师培养形成体系,对专业发展形成有力支撑。

3  结构化教师队伍培养体系实践案例

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成立之初也存在着来源渠道單一、队伍结构失衡、企业参与不深、培养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经过五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打造了“双元双线五级”结构化教师队伍培养体系,教师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3.1 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充实教学团队

2015年汽车工程系成立,成立之初只有10人的教师团队,教师能力和数量不足,通过拓宽来源渠道,不断引进和培养,现有专职教师团队30人,来自合作企业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组成的兼职教师团队30余人。其中,具备企业工作经历的硕士研究生12人通过人才博览会引进、7人通过自主招聘合同制方式引进、具备10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能工巧匠1人通过单独招聘引进、来自合作企业高技能人才30余人通过外聘兼职教师方式进入教学团队。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队伍来源渠道单一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3.2 基于现代学徒制,成立互聘共培教师培养机制

结合贵州汽车产业的特点,优选企业,与广汇汽车集团、恒信汽车集团、圣浩汽车集团及众恒汽车集团等省内规模型汽车经销商集团构建“校企一体”管理团队,开展“双主体”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合作。

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是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落地实施的核心要素和重要保障。通过校企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进一步深化了校企合作水平,校企共同建立了校企互聘共培教师队伍工作机制,实现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为培养结构化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有力条件。

3.3 构建“双元双线五级”培养体系,保障教师发展

为解决队伍结构失衡、培养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汽车工程系经过近五年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双元双线五级”结构化教师队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培养路径上,从现代化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两条线路,通过五个等级进行分级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对接企业学徒工、中级工、班组长、技术总监、技术专家五个级别,现代教学能力对接新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大师名师五个等级。

培养模式上,通过校企共育的方式,分层培养,将学校教师派到生产一线融入企业生产过程,通过开展校企内训、技术交流、技术认证及技术攻关等方式,增强校企双方教师交流,实现双方人员在技术技能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上共同提升。

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专兼职教师团队培养为例,新教师(企业新员工)的第一级培养主要通过学校和企业开展内部培训,实行“老带新”培养模式,由校企双方经验丰富的教师开展培训,主要学习汽车结构原理、基本工具使用、基本实操技能及教育教学理念等基础知识,培养岗位基本能力;第二级的培养,将教师派入企业一线汽车维修岗位开展实践学习,主要学习汽车维护保养技能、拆装技能、常见简单故障的检查和维修、技能演示和讲解等内容,培养合格教师及中级工能力;第三级的培养结合教师实操能力和教学能力,开展汽车专业核心课程如汽车结构、汽车电控系统等课程的教学标准开发、教学资源建设以及实训指导手册开发等研究,同时通过技能竞赛和考核不断提升能力,校企双方互聘互用,让双方人员在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上实现互补;第四级的培养通过校企双方教师团队参与到高级培训认证和教学研究项目中来,如教师参与企业技术资格认证、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人才培养研究、企业管理规划等工作,培养专业带头人和技术总监级别的能力;第五级的培养通过校企共享高级人才,优秀教师参与解决企业难题,开展技术研究和创新,成果转化等工作,让学校和企业实现共赢。

4  结语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企业对于员工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对于教师队伍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加上各学校自身的办学特点和优势不尽相同,教师培养体系也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和改革,以适应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A].2019-01-24.

[2]刘雷.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19(23):74-77.

[3]涂三广.“行业背景优先”理念下“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比较分析与可能方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4):30-36.

[4]丁金昌.高职院校“三能”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2(07):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