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需要“感动”

2021-09-10周慧虹

阅读时代 2021年2期
关键词:感动纸面无感

疫情期间,宅在家里有时读读书,有时去云端听听课,倒也过得安静、充实。读书、听课当中,我捕捉到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感动”。

仔细想想,我读书也曾有过感动的时候。董桥的文字,颇合我意,他有篇《寥寞》的文章,写的是一家小小出版社的编辑老陶。老陶“态度诚恳,不太说话”,不懂得圆滑处世,只是默默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偏偏命运不济,不仅妻子早亡,而且五十六岁那年,老陶也因肝癌走了。我每读此文,总抑制不住眼眶里打转的热泪,我感慨于老陶对亡妻的一往情深,感慨于老陶的悲凄际遇,感慨于世态淡漠人心难测。董橋叙事的口吻,老陶的形象,也就长久地氤氲于胸。

由此,我想说的是,阅读,需要“感动”。那些感动了自己的文字,注定不会与我们匆匆擦肩而过,它们会在我们的内心沉淀下来,虽不一定时时刺激我们,但总会在某一场景、某一时刻,不期然地蹦出来,供我们再度品味;而且,那些感动了我们的文字,也会如化学试剂一样,与我们的思想认知、社会阅历密切结合,悄无声息地发生化学反应,引领着我们的精神世界与行为举止趋于变化。

关于阅读,相信很多人都面临过同样的“尬境”,那就是读过一本书后,没过多久就忘得一干二净,那本书只不过是人潮中的一个过客,与自己打了个照面,迅即又消失于茫茫人海,与自己不再有任何牵绊、任何瓜葛。

曾有人问:“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于是有人答:“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阅读对思想的改变也是如此!”说得没错,不过有个前提,就是那些读过的书,自己真正读进去了,如果完全没读进去,完全“无感”,我想,它长不成一个人精神上的“骨头和肉”。

阅读过程中,努力使自己感动,最起码也要使自己有所触动,这样肯定能够读进去。而让自己感动、触动,阅读时就不能消极被动,就需要想象的助力。叶圣陶在《驱遣我们的想象》中提到,“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去接受美感的经验,而“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当然,不是所有的阅读内容都能使我们感动,往往,想要感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寻找阅读当中的感动,关键还得用适合自己水平、契合自我口味的内容来匹配。说到底,阅读是一件个人化的事情,适合自己的,才是可口的,也才是最好的。

(周慧虹:作家、知名读物博主)

猜你喜欢

感动纸面无感
一个动作写出笔锋
悬浮字
四大行纷纷推出无感支付产品
跳出纸面
无感蒸发
对你们这些无感的人说说,有感的生活是何等的重要
爱,班主任工作的主旋律
浅谈《雪国》中的物哀美
也许一个转身,你就已经泪流满面
“感动”与“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