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环境下知识产权意识的传播路径研究

2021-09-10吴浩舟

传播与版权 2021年2期
关键词:传播路径融媒体

吴浩舟

[摘要]知识是创新驱动中最核心的因素,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和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因此,我国提出了知识产权强国战略。而知识产权意识的全面传播是实现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前提条件。在融媒体时代下,知识产权意识的传播迎来了新问题、新形势。基于此,文章尝试通过几个主要的传播主体,研究知识产权意识在融媒体环境下的传播路径,以此为社会各界更好地利用不同的媒体来传播并培育知识产权意识提供借鉴。

[关键词]融媒体;传播主体;知识产权意识;传播路径

知识是创新驱动中最核心的因素,而知识产权是关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保护知识产权有利于激发人们从事科研和创作的积极性、为国家和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促进对外贸易和引进投资。可以说,保护知识产权就是确保国家创新发展的原动力。

知识产权意识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民众对于知识产权知识和知识产权现象的主观认识和理解[1]。它对于知识产权的认可、使用、维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持和推动作用,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为了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这就要求我们传播并培育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

一、背景与现状

为了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我国早在2008年颁布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就明确提出“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和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2],并且提出了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等要求。为了深化落实2019年《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牢固树立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理念,如何做好知识产权意识的全面传播再次成为迫切的现实问题[3]。

在融媒体时代下,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多方面进行了整合,以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理念和新模式。面对快速变化的新形势,有关部门和组织顺应时代发展,通过各种不同的媒体在公众中全面传播并积极培育知识产权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观念,促进知识产权意识深入人心。

二、各传播主体的传播路径研究

知识产权意识想要获得持久、良好的传播效果,就必须选择合适的传播路径。而知识产权由于其专业性、复杂性,普通民众很难主动去学习、理解和运用。因此,知识产权意识的传播大多由政府相关部门、高等院校、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和专业代理机构这几个传播主体去实行。这几个传播主体的共同发力,多方面多渠道地推动了知识产权意识在社会上的全面和有效传播。

(一)政府相关部门

职能与知识产权关系最为直接的政府部门主要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它对知识产权意识的传播起到了主导作用。国家知识产权局采用官方媒体渠道作为主要的传播路径。政府相关部门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牵头,各宣传部门协助,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广泛刊登保护知识产权的文章、播放知识产权的宣传片和公益广告,进行知识产权教育,传播知识产权意识。同时,国家知识产权局也十分重视传统媒体数字化和新媒体配合,大力运营新媒体平台,通过官方网站、微博、短视频号、微信公众号和手机客户端等,进行知识产权教育、推广和政策解读。

其中,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下属机构—中国知识产权报社是我国知识产权新闻舆论主阵地,在业界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旗下有《中国知识产权报》《创意世界》《专利代理》三个重要报刊。并且,中國知识产权报社还承担运营包括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智南针网、中国企业知识产权网、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网4个网络新媒体平台。通过整合新老媒体,中国知识产权报社发布最新的知识产权信息,尤其是各类知识产权白皮书、政策通知、会议公报、工作报告等,以此传达保护知识产权的主旨要义,实现资源融通、宣传互融,营造了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传播了知识产权意识。

相关政府部门还着重加强线上线下的联动传播,通过知识产权宣传日,开展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邀请各大媒体在平台上集中宣传。这个活动自2009年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中宣部等共24个部门联合举办之后,每年举办一次,每次为期一周[4]。在宣传周期间,政府相关部门不仅举行知识产权案件庭审的观摩活动,而且举办讲座论坛、宣讲展览、开放日以及晚会等活动,有时还开展全国范围内知识产权方面的征文比赛。经此数年下来,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一方面有力进行了知识产权知识的普及,宣传了知识产权文化;另一方面,借助各类新老媒体平台实现了大范围的关注报道,为传播并提升知识产权意识提供了有利的舆论氛围。

(二)高等院校

近年来,由于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国家和社会对知识产权方面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培育更多专业对口的知识产权人才是必须的,各大高等院校纷纷开设知识产权专业。自2003年起至2020年,全国累计共有93所高校开设知识产权及相关专业,高校通过面对面的专业教育传播,培育学生知识产权意识,为更加广泛地在社会上传播知识产权意识打下了基础。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后,为培育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国家对全国高校专业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开设了知识产权法相关的公共课[5]。由此,各大高等院校也逐步开设关于知识产权的公开选修课,建立学生组织,创办专业社团。部分高校还在校园媒体上对知识产权知识进行传播。这些高校利用自己的宣传栏、报纸、杂志、广播、网站,形成一套校园内部的传播体系,通过议程设置建立知识产权专题。而通过这些,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和学习到知识产权知识,由此潜移默化地培育自身的知识产权意识。

还值得关注的是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的合作,也就是“产学研”项目。知识产权的产学研合作,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的专利方面,有助于促进技术创新的产权化、产业化和资本化,以此提高现实生产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过亲身实践而获得感悟,这对知识产权意识的全面传播和有效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社会团体和行业协会

知识产权的民间协会有很多,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和中华全国专利代理师协会。他们面向的都是知识产权领域的企业、单位、组织和个人。在团体和协会内部,他们举办线上线下的会议、沙龙、培训,共同讨论某个议题或者自由谈论工作经验,通过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等方式,学习知识产权知识和经验,为行业内部知识产权意识的自由流动和集体提升提供了良好的专业环境,也为知识产权意识的广泛传播储备人才。他们开设有自己协会的网站、微信公众号,并主办杂志《知识产权》《专利代理》,进行知识产权意识融合宣传。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门的指导下,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和中华全国专利代理师协会紧密联系上层部门和下层企业,起到了良好的桥梁沟通作用,为全面传播知识产权意识服务。

同时,在现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知识产权纠纷不可避免。在面对媒体集中关注的国内国外重大案件中,行业协会要发挥其独特的身份作用,适时提出处理方案,提供行业认可标准,沟通双方,解决纠纷,营造知识产权良好的保护和传播环境。

(四)专业代理机构

由于知识产权专业的多样性、复杂性、長久性,以及普通民众对详细知识产权操作规范的不熟悉的现状,大量的知识产权专业代理机构应运而生。知识产权的专业代理机构主要的工作范围是商标、专利、版权这三个方面。其有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是从以前的工商局、专利局等出来进入市场的,对这些工作有着专业的理解和熟练的操作。这些专业代理机构凭借其专业性和商业性,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他们的日常工作和市场宣传以及企业文化,以最直观、最符合市场规律的形式,直接呈现给普通民众,传递最新的知识产权知识,传播成熟的知识产权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知识产权专业代理机构还积极利用融媒体形式,通过各大网站、企业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媒介,结合纸质宣传单和报纸等传统宣传手段,大批量地发布广告,制作动画,在吸引客户观看、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无形之中扩大了知识产权文化的传播,在更多人心里打下了知识产权意识的基础。

三、现实问题

在融媒体环境下,尽管各种传播主体通过各类传播媒介和路径,多方面多渠道地推动知识产权意识在社会上的全面传播,但是面对新形势,知识产权意识的有效传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其一,知识产权知识和意识的交流沟通表现出封闭式、内卷式的趋向。上面也提到,由于知识产权专业的多样性、复杂性、时间长久性,以及普通民众对详细的知识产权操作规范不熟悉的现状,普通民众很难主动去学习、理解和运用。在大多数工作中需要涉及知识产权问题的方面,普通民众一般倾向于选择专业代理机构,而主动进入知识产权领域学习的“外来人”不多,这就使得知识产权领域的圈子开始逐渐定型、封闭。是对知识产权知识进行深入研究,还是更倾向于在行业、学界内部对知识产权知识进行交流学习,这两种倾向的不同做法促使“知识鸿沟”进一步扩大,不利于知识产权意识的传播。那么,如何打开渠道,减少差距,有效传播,就是知识产权传播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其二,宣传报道效果表现表面化、暂时性的特点。尤其是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官方媒体渠道的宣传报道,大多注重报道形式,实际效果严重不足。虽然许多报道表面迎合了融媒体时代的新模式,但是这样的报道内容仍然是枯燥乏味的,很难成为真正被民众所广泛谈论的新闻热点,更不用说去与娱乐性新闻争夺流量。如果是仅将知识产权传播重点放在其相关会议的召开和政策的发布上,那么纯宣传性质的文字是无法让读者获得多少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的,更不用谈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因此,官方媒体在报道知识产权新闻活动和内容的时候,应该注意话语的表达方式和表现风格,用接地气的语言吸引受众阅读、学习。

其三,线上线下活动的实际影响效果短暂。通过知识产权宣传日开展的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之类的活动,虽然在各大媒体平台的集中宣传下火热一时,但是很快就沉寂下去。而参加全国范围内知识产权方面的征文比赛的人又大多是知识产权或相关专业的人士,普通民众普遍存在“外行看热闹”的旁观心态。那么,怎样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具体实践活动真正激发民众的积极参与,让知识产权意识深入人心?这是值得业界仔细思考的。

四、结语

在融媒体环境下,知识产权意识虽然得到了比以往更加广泛的传播,但是其仍然存在很多的现实问题,并影响着它真实的传播效果。因此,各大传播主体需要选择合适的传播路径和传播方式,切实有效地培育并提升社会各界整体的知识产权意识,以此确保国家创新发展的原动力,最终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郑亮.论高校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13):40-41.

[2]国务院.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4]李丽.我国公众知识产权意识培育与提升的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0(10):38-41.

[5]彭柳,梁艳萍.大学生知识产权文化意识传播路径探析[J].学理论,2013(36):195-196,205.

猜你喜欢

传播路径融媒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传播的路径研究
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增值策略分析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都市报传播城市文化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科普类微博的传播路径探析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网民介入公共政策传播的路径及其风险规避
浅析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与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