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改善对策

2021-09-10甘维林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2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家庭心理

甘维林

摘要:中职学校学生在毕业后就面临着就业和升学的选择,难免会产生困惑,如何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学生适应身心发展的变化实现全面自由发展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

关键字: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对策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2-362

学生能否健康发展有赖于其心理状态是否健康,但是目前在中职学校,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不在少数,而许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制不完善,心理健康辅导过程走过场。因此,如何顺利高效的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是当前中等职校的一个大问题。

一、中职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毋庸讳言,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同龄人中自认为的“失败者”,把到职业中专学习作为“无可奈何”之举,因而自卑者,甚至“破罐破摔”等消极心理者不是个别。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有将近五分之一的中职生存在着人际关系、学习问题和消极心理状态等心理健康问题【1】。主要心理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他们跟高中生相比成绩有差异,更具体的表现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技巧和学习能力稍逊一筹,导致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习得性无助让他们厌倦学习,从而放任自己。二是逆反心理,不太能接受批评,当被家长或者是老师批评不能反思自己的问题,而是选择对着干以挽回自己的自尊心。三是人际交往圈比较小。学生容易封闭自己,导致自己只愿意待在自己的舒适的小圈子里,被自己狭小的舒適圈所局限。四是自信心不足,因为学习上的失利,导致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做不好事情,遇到困难就会立刻放弃,不敢大胆的做事,甚至严重者会自暴自弃。五是没有兴趣没有信仰,生活比较空虚。没有明确追求的前进目标,觉得生活比较无聊,为了填补生活中的空虚,只能跟随社会人员学着抽烟或者是早恋来消磨时间,不良习惯导致部分学生走上不能回头的路。六是情绪不稳定,从消沉到兴奋的情绪转变快。

二、引起心理健康问题因素分析

导致学生有上述情绪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家庭方面来看,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三种:过于溺爱、要求过高或者是干脆不闻不问。这三种都是与子女关系不融洽的表现,都会导致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健全【2】。还有一部分重组家庭、单亲家庭,包括困难家庭,不能给子女完整的爱,加重了其心理负担。在当代中国,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以孩子为中心的核心家庭非常常见,并且家庭教育往往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缺乏对其心理健康及思想品德的关注,孩子的受挫能力、适应能力和协调能力往往比较差。从生理方面来看,中职学校的学生进入了第二个生长的高峰时期,生理渐渐开始走向成熟,生理上的变化也相应的影响了心理【3】。心理发展相对滞后引起的困惑,加上他们的知识水平、阅历和生活经验不足,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不能够与成年人相比,他们无法仅仅依靠自己解决问题。从学校层面来看,有的学校较功利化,重视智育,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德育和实践教学,加上大多数中职学校仍然沿用了中学的管理方式,学校生活比较枯燥和单一,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和厌恶心理。此外新环境中忽视了学生之间相互磨合需求,少数教师忽视了学生的自尊心,体罚学生,让导致学生出现自卑,孤独、压抑等消极的心理倾向。

三、心理健康教育建议

心理健康教育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健全,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烦恼,并且在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以后有快速适应社会、应对挫折等能力,改善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学校、家庭、学生本身和整个社会通力合作,长久坚持。

改善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实现:

第一,德育智育并重,将心理健康课程纳入到学生的培养计划中,帮助学生树立起健康的心理观念,提升教师和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

第二,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师。开设如心灵热线、团体辅导、心理训练等不同的方式,保护学生隐私,让他们能方便的大胆的咨询心理问题。

第三,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培训,并将心理健康教育也纳入教师的考核中。教师教学方式不当很容易带来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培养教师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操作能力,可以在无形中影响学生,改善学生心理状态。

第四,建立起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沟通桥梁,例如设立家长委员会,或者开设家长学校,提升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同时学校和家庭合作,保证学生在学校内外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降低教育中的“内耗”。

第五,学校要注意营造和谐、积极向上、健康的校园环境,学生在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中才能勇敢的“走出来”,勇敢面对自己的心结,让心理健康的维护成为日常的一部分。

结束语

考虑到中职学校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有许多关于当下以及未来发展的困惑,因而本文根据目前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现状进行概括总结并分析了可能引起相应问题的因素,同时从五个角度分析了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方式供广大中职校展开相关工作时参考,以期能做好中职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帮助学生自由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潇. 中职学生家庭亲密度、心理弹性与手机依赖倾向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2]刘伟伟. 中职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研究[D].鲁东大学,2015.

[3]丁朔. 中职学生心理资本、生涯信念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关系研究[D].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5.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家庭心理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家庭“煮”夫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恋练有词
心理小测试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