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新闻报道中的隐性差错及对策

2021-09-10廖雪梅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负面效应公信力

摘要:隐性差错是经济新闻报道中难以对付的“雷区”。要扫除经济新闻稿件中深埋的“地雷”,就必须弄清楚隐性差错出现的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新闻写作中炼就“火眼金睛”,方能提高经济新闻报道的质量。

关键词:经济新闻报道;隐性差错;公信力;负面效应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3-0179-02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新闻报道变得越来越快。这使得新闻传播在变得更有影响力的同时,也更容易出现差错。特别是经济新闻报道因为专业名词多、引用数据多,出现隐性差错的可能性更大。因此,防范经济新闻报道中的隐性差错,成为各大媒体提高新闻报道质量时必须面对的一大挑战。

什么是隐性差错?隐性差错指的是和明显差错相对应的错误,因“地雷”埋得深,更不容易被察觉。这就要求写作者和编辑具备深厚的经济专业知识,才能“揪”出这些看似无害的差错。

二、经济新闻报道出现隐性差错的主要原因

(一)不准确的数据,不权威的“率先”和“第一”

一般而言,隐性差错主要存在于数据以及语法之中,编辑如果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将其遗漏。在审稿过程中,若编辑只注意文字或者标点等表象,那么就会导致隐性差错的出现[1]。

前些年,《重庆日报》在刊发《牛角沱嘉陵江大桥通车50周年故事多》特刊时,由于写作者疏忽,稿件中出现“奠基17年 大桥才开工”的数据差错。事实上,牛角沱嘉陵江大桥1949年1月奠基,1958年12月开工,奠基仅9年左右。写作者在撰写稿件时,因为思路不清晰,将牛角沱嘉陵江大桥1966年通车的时间,减去1949年奠基的时间,导致开工时间出现了错误。核实标题上的数据时需要计算,编辑把关时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导致了差错出现。

类似的数据差错,还可能出现在经济新闻报道中数据引用的同比、环比、翻番、CPI增幅(降幅)等计算上。对类似错误,编辑只有搞清楚上述专业名词表达的意思和计算方法,自己动手查一查、算一算、核一核,才能减少低级错误的发生。

和数据差错一样,经济新闻报道中涉及“率先”或“第一”的稿件也可能出现差错。这是因为披露“率先”和“第一”的消息来源不权威,容易出现各地“率先”或“第一”的稿子相互“打架”的现象,影响到新闻报道的公信力。因此,写作者在采写由企业或专家单方面披露的“率先”“第一”时,最好找权威主管部门核实或通过专利查新的方式,核实“率先”或“第一”消息的准确性。

2020年9月,华龙网在报道重庆某公司开发的新型数字交通物联网大数据服务平台(简称“交通大数据服务平台”)时,称其累计采集量达到420多亿,建设应用规模全球最大。但同一天,重庆另一家网络媒体对这家公司的报道却称,交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诞生”,填补了国内新型数字交通大数据建设的空白。同年10月,中国新闻网对这个大数据服务平台进行报道时,却称该公司建成的交通大数据服务平台是全国省级范围内唯一的机动车数字感知的交通大数据平台。仅仅一个多月时间,对交通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的报道却出现三种表述,显示了披露消息来源的公司对行业“第一”判断的态度不严谨。

(二)专业知识不扎实,表述出现“以偏概全”“南辕北辙”

隐性事实性差错的识别与发现,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编辑校对人员运用综合、推理、判断等复杂的思维活动来发现和解决[2]。经济新闻报道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果写作者专业知识不扎实,没有很好地消化材料或仔细询问采访对象就匆忙动笔,新闻报道就容易出现“偷工减料”“以偏概全”甚至“南辕北辙”的尴尬。

2012年,我国启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简称“营改增”),2016年5月起这项改革全面推开。但在“营改增”全面推开前,重庆某媒体在报道“营改增”改革时,在报纸上多次使用了“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说法。后经主管部门提醒,才发现“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与“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表述虽然只有一字之差,表达的意义却不完全相同。这是因为当时我国推行的“营改增”改革只在部分行业试点,并没有在所有行业推开,如果采用“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说法,就会出现歧义。

2020年5月,重庆某媒体在报道“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实施方案时,出现了关于“两江四岸”核心区的概念差错。当时,编辑将“两江四岸”核心区的深度报道与渝中、南岸、江北三区的区领导的专访放在一起,并为此增加了一个核心提示。由于写作者的疏忽,文中出现了渝中、江北、南岸被定位为“两江四岸”核心区的错误表述。实际上,“两江四岸”核心区涉及朝天门至解放碑片区、江北嘴片区、弹子石至龙门浩片区等地,将其引申为渝中、江北、南岸三个区,擅自扩大了核心区范围,造成了报道的不准确。

同样的差错,还可能出现在一些词语概念的转换或者笔画相近的词语上。比如,有一次《重庆日报》在报道全市垃圾焚烧发电工作取得的进展时,写作者在稿件中使用了二氧化碳的表述。编辑觉得用汉字表达二氧化碳不专业,想将二氧化碳改成CO2,结果在打字时,将CO2打成了CO3,虽然是一个数字的差别,意思却完全不同。

(三)警惕正面宣传的负面效应,防范“低级红”“高级黑”

虽然各大媒体的新闻报道提倡展示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正面宣传一定会产生积极效应。统观多年的新闻实践,可以发现,某些本意为正面的报道,因多种原因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产生了负面效应[3]。因此,写作者一定要谨慎把握新闻表述的内容,防止正面宣传出现负面作用,警惕“低级红”或者“高级黑”报道的出现。

2020年2月初,重庆一些媒体深夜抢发了2月3日起主城区机动车将实施单双号限行管制措施的消息,大意是说因疫情防控需要,在主城区道路推行机动车号牌单日单号通行、双日双号通行的管制措施。该消息发在网上后,立即引發大量评论。短短两三个小时后,各网站就撤销了这篇报道。事实上,对机动车号牌进行管控的初衷是好的,但引发了人们对疫情期间出行不方便的焦虑,导致了民众反对的尴尬。

有一年,《重庆日报》记者在采访城市管理队员忘我工作时,得知因为城市管理工作的责任和压力重大,某区城市管理部门出于对城管人员身心健康的关心,特地邀请心理咨询师为他们减压。虽然该区城管局觉得这个举措立意不错,但因城管人员职业的特殊性,写作者考虑再三,担心稿件刊发后引发负面效应,最终放弃了这个题材。

(四)警惕消息来源有“问题”,应让专业的部门发布专业的消息

在新闻采写过程中,写作者还应防范一些“高段位”的隐性差错。比如,某些官方部门发布了消息,但因它不是这个领域的主管部门,披露的消息也可能出现错误。

前些年,重庆某媒体记者参加市统计局、市发改委联合发布的当年度重庆市经济运行情况的新闻通气会。当时,市发改委负责人在会上宣布重庆外贸增速全国第一,媒体人员看到市发改委提供的新闻材料上有“外贸增速全国第一”的表述后,就把该亮点写进了稿件中。第二天,市统计局的人就打电话宣称外贸增速全国第一的表述有误。这是因为根据统计法规定,只有统计部门发布的数据才具有法律效应。市发改委不是外贸产业的主管部门,它发布的消息可能存在误差,尤其是增速全国第一的表述需要权威部门的确认,报道的准确性就打了折扣。

像这种消息来源存在“问题”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2020年4月,《重庆日报》记者在采写 2019年度重庆脱贫攻坚考核获得“两好一优”的评价时,引用的是重庆市财政局的数据和案例。编辑看稿时就提出,全国脱贫攻坚考核如果光由市财政局一个部门发布消息,只报道重庆财政的工作,显得不合适,应该加上全市脱贫攻坚的举措以及市扶贫办的回应。同理,2020年3月,重庆建工集团发布消息,称他们的施工人员将在万州建三峡应急医院、承担渝东北片区的公共卫生任务时,编辑也提出质疑,应急医院的建设消息应由市卫健委或者万州区政府发布,一个施工单位单方面发布应急医院建设信息,显得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三、多管齐下,减少经济新闻报道中的隐性差错

如何才能减少经济新闻报道中的隱性差错呢?从笔者多年的经验看,苦练内功、不耻下问、敢于质疑是关键。

对于写作者而言,平时要及时学习经济新闻知识,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或者有歧义的表述一定要找专业人士或者多个采访对象询问;采写新闻时,要尽可能深入一线挖掘细节,少用网络材料;当发现文字材料、网络材料可能有问题时,要多渠道核实。特别是看到网络上发布某个新闻时,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为了抢先造成错误消息的传播,一定要向主管部门核实,让权威的部门讲述专业的事情。

对于编辑和校对而言,应加强学习,努力做好专业知识的储备,把一些读起来“打脑壳”的专业术语搞明白、弄清楚。同时,还应提倡吹毛求疵的精神,敢于质疑稿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该核实数据和提法的时候必须查阅资料或者打电话核实数据和提法,对每一条稿件都不掉以轻心,就能减少“地雷”的出现。

需要提醒的是,当某篇稿件积压时间太久时,一定要注意新闻事件的进展和某些词语的规范性表述。新闻事件、人物的职位和某些特定名词的表述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变化,如果按照以前的报道,就可能人为造成新闻报道的不准确。

四、结语

隐性差错是经济新闻记者提升写作水平亟须补短板的地方。要减少隐性差错的发生,除了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外,还要培养对新闻稿件的“直觉”——越是读起来有问题的地方,越要多下功夫加以核实。这就需要写作者终身学习,写稿时细心推敲,并不断积累经验,方能练就“火眼金睛”。

参考文献:

[1] 陈翔程.新闻稿件隐性差错的校对探析[J].知识文库,2018(21):5+174.

[2] 董微.新闻隐性差错的校对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3(06):196-197.

[3] 仲惟勋.谈正面报道中的负面效应问题[J].新闻采编,1996(05):14-15.

作者简介:廖雪梅(1973—),女,贵州都匀人,本科,主任编辑,研究方向:经济新闻采写和编辑。

猜你喜欢

负面效应公信力
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机构公信力探析
完善仲裁制度 彰显仲裁公信力
标志性政府运作型展览会对城市展览业发展的负面效应
山东《支部生活》:党刊如何提升“四力”
提升政府公信力 打造诚信政府
提升政府公信力 打造诚信政府
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建设路径浅析
当代大学生网络使用不当带来的负面效应分析
基于板材有限公司的负债融资的财务效应分析
高中生非正式群体的负面效应与积极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