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格化”居住空间的营造

2021-09-10李奥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0期
关键词:居住者人格化空间设计

李奥

摘要:随着一个倡导解放个人天性,注重自我意识与个人风格表达的时代,传统的风格思维定式已经日渐消退。简单的风格定义在当下显示出其种种忽视居住者个体需要,缺乏融合性的弊端,很难满足日渐发展的多元化居住需要。去风格化、打造具有独特“人格化”的居住空间也就成为了新的设计趋向。本文便以”去风格化的居住空间设计趋向”为主题,对“人格化”居住空间的打造方式和意义进行探讨。

关键字:居住空间;室内设计;人格化;精神表达

一、居住空间发展演变

1.传统家居思维定式

最初的家居空间由于地域文化不同而形成了诸多不同的风格,最典型的如新古典、法式田园、地中海等。传统风格的逐步形成即便随着世界各地域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多,各种风格的整体基调和特色互有吸收和融合,但仍长久的保留着传统的本土特色。

窥一般而见全貌,只需要通过某些独具特色的设计元素,我们就可以识别出居住空间代表的是哪一地域的传统特色风貌。比如,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强调结构对称、色彩对比的中式装修,当雕花窗棂一类的元素出现,风格基调就已奠定。印象中,欧式就是墙板雕花罗马柱,美式就是实木仿古开放漆,这种代表性面貌,成为了一种标签化的存在,是对固有“风格”本身的不断强调,从而忽略了对应居住者个人的调试,逐渐成为无形的枷锁。

当代各种新的设计风向,在原有的风格上继承加工,创作出与时代需要相适应的妥协与改变的产物,比之以往要自由,但同样为“整体风格”所拘束,形成了新中式等一些新的风格概念和特征。固有定式与当下的世界融合的潮流趋势有所悖逆,已经很难满足日渐发展的多元化居住者的需要。去风格化、消除风格定式也就成为了新的设计趋向。

2.“自我”意识表达需求

居住空间的设计经过不同阶段,从对实用性的单纯强调到追求精神层次的丰富,再到如今,一个倡导解放个人天性,注重自我意识与个人风格表达的时代,传统的风格思维定式已经成为了这股个人主义潮流的阻力。个人主义,要求个人对自己身心各个方面以及其他位置树立起清晰的认知,有着独立的见解与坚持,区分与他人的不同之处。这一点自然也逐渐蔓延到居住空间设计的需求上。

而居住空间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其无可比拟的私密性,是独立的生活空间。作为面向居住者个体,为个人服务,居住空间的物理性质和文化性质比公共类型的空间更加具有个人特色,空间也被赋予了居住者的“人格化”特征。呈现代表个人色彩的特有面貌。空间的设计风格基本上可以从侧面体现出居住者的外在习惯与内在精神追求,居住者的某些特征通过空间“拟人化”特性的外观语言就可以传达出来。

居住者对于“自我”意识的表达与彰显需求推动着传统刻板的风格化设计,要求居住空间具有更大的包容性。破除根深蒂固的围栏,重新定义“个人”的居住场所,让“舒适”和“自我”成为空间的终极追求。

二、“人格化”居住空间探索

居住空间交付到住户手中的时候,以最初胚胎状态,水泥和石膏铺设成四面,仅有基础的骨架结构,空间与空间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仅仅当设计师运用所学所会进行装裹之后,空间逐渐有了自己的肌理,变得更为完整。一个好的设计,应当表露居住者的喜好,同空间的性格契合融洽于一处,二者相辅相成,赋予空间以独特的人格,而不是单纯的被直接定义,如此方能打造出最为相宜的居住空间。

1.实际使用价值为基础

设计具有主观性,每个人喜好不同,但是居住本质不会改变,对于功能性的保障始终位于首要的地位,居住空间无疑是人们逗留时间最长的地方,长期的生活,各种基础需求如何实现,关系着人们的基本体验感。如何合理的规划空间,完成多功能复合型空间的打造,满足居住者的刚需是居住空间设计的基础问题。

但是由于居住者的身份不尽相同,所产生的生活偏向自然也各有不同,年轻的居住者需要更多的娱乐空间使生活压力得以释放,岁数稍长的居住者更注重氛围感和品质感的营造,更有其他一些职业对环境有特殊需求,各不相同。这也就要求设计师深入的了解居住者的家庭环境及家人生活习惯,深入的思考如何保障这些居住的功能性需求。外观设计对于居住空间来说,是作为锦上添花的精神追求,但是针对因人而异的生活强调的实际使用价值永远是作为居住空间设计过程中需要达到的首要目标。

2.实体空间梳理

空间是设计的对象,更是设计的基础依存,否认的是,无论设计构思与技巧手段如何鬼斧神工都难以逃脱空间本身的约束,一个空间自身的形状和尺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直接对空间本身进行了定性,只能通过后续的布局调整和设计安排规划空间功能。所以对居住空间设计的基础,一定要对空间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了解其本身的优、劣。一个好的设计从来不是一味的补足短处,而应当进行取舍、扬长避短。

从空间的骨架入手,分割内里的块状结构,形成不同的层次感,用多样的设计手法,诸如切割、扩展延伸、寻找流线动态等方式,对空间内部的动势进行捕捉,抓住空间本身的骨相节奏,探寻规划从整体入手,打造空间的“呼吸感”,是对空间骨架的塑造。

3.量体裁衣式个性打造

比起空间结构的梳理“人格化”的外观要依从于居住者个人对美的理解,强调个人特色和自我风格。完成空间与灵魂彼此契合的设计,与居住者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对空间进行量体裁衣式的个性打造,可以从多个方面出发。色彩,是人们进入居住空间第一着眼点,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配色方式可以直观的将居住者的性格外放展现;材质,与生俱来的不同质感和光泽,时刻影响着人的感官体验感,如毛面就往往有着“暖”的隐形暗示;灯光,数量、造型、位置、配光方式等各种因素的变化都会使室内界面和构件得到不同程度的强调。以上种种因素相互配合,共同塑造着空间的性格,最后,软装配饰的置入结合不同阅历、不同价值观念的个人风格偏好,将居住者的文化需求嵌入到设计当中点亮整体空间,为空間注入血液,使其“活”起来。

4.多元一体的包容性

居住空间,应当是一个自由随性的空间,不同于公共空间各种看不见的潜在约束和规则,它更多的赋予一个人以最大程度的自由,打破传统的固有印象,承载起居住者的归属感,满足对生活的种种幻想。这样对居住空间定义,要求其包容生活中多样的生活方式、多元的生活习惯,探寻更加生动、更具灵魂实质的各种生活情境,真正实现对人、对生活的关怀。

将生活作为一种延伸美学,让居住者生活在当下,能够真切的体验到空间与自己的链接,形成全新的设计理念,以更加体贴而又充满情感的方式呈现在空间的设计中。将体验与经历提炼为理念,然后重新融入于设计过程,经过这样的处理打破原有的格局,才能让设计回归生活本身。让人们有充足的自由,充足的选择空间,拥有在地上看书的可能,拥有让阳台取代餐厅功能的自由支配、调度的权利。

居住空间的意义,本身就是追求舒适与自我的空间,让居住者安放灵魂,只有当空间打破固有的围栏,突破所谓的风格限制,挖掘每一个个体的特色,才能使空间具有独特的“生命”,和海纳百川的包容气质,使每一种独特的自我意识都能得到表达。

结语

对居住空间设计的探索源于对生活的追求,关注生活本身的美好,用最包容的眼光与最宽怀的方式拥抱日渐多元的生活现状。艺术是生活的升华,设计是艺术的呈现,为不同需要的居住者打造特有的自由空间与生活的艺术。通过空间最基本的元素,也就是对“点、线、面”的重新组合变造,构造独特的场景,刻画居住者的内心影响,完成对居住空间精神内核的表达,给居住者以最佳的生活体验。

参考文献:

王凤.探析室内空间性格[J].现代装饰(理论),2014,000(006):P.233-234

渡道合维(北京)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居住者人格化空间设计
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人格化”传播运营探析
Stilted houses in harmony with nature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吊脚楼
随手拍,待拯救的漏水房屋!
《室内空间设计》
《SOHO模式下的现代办公空间设计—婚庆展示区效果图》
高娜作品——合一园艺空间设计
环境心理学对我国住宅与社区居住满意度的影响
浅析纳兰词中自然意象的人格化构建
刘鑫、叶满波、刘颖空间设计作品
论播音主持人语言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