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外来语吸收方式的比较研究

2021-09-10马君刘明

今古文创 2021年12期
关键词:外来语中日

马君 刘明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贸易往来愈加频繁。因此语言的接触也更加密切,由此必然产生很多外来语。这些外来语不仅存在于日语,也出现在汉语中。中日外来语既有不同点也有相同点。中日外来语的不同点主要是体现在吸收方式上,日语外来语多使用音译,而汉语外来语多使用意译。本文首先介绍了中日外来语的定义以及分类,接着对中日外来语的吸收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浅析中日外来语吸收方式产生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日;外来语;吸收方式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2-0114-02

由于中日语言都属于汉字文化圈,因此在语言的各方面都存在着共性。但中日两国毕竟文化上存在着差异,在此背景下,中日两国的语言也会产生不同点。随着国际交流愈加频繁,外来语也逐渐充斥了中日两国语言。本文运用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日外来语,尤其是在吸收方式上的差异上进行比较研究,最后通过分析中日外来语吸收方式产生差异的原因,了解其背后的文化以及历史因素。

一、中日外来语的定义

(一)汉语中外来语的定义

在汉语中,外来语同时被称作“外来词”或者“借词”。在广义上,胡裕树在《现代汉语》中提出“外来词是指在本民族语言中,从外国或者其他民族语言中吸收而来的词。”吴世雄(1995)则指出:“只要一个汉语词的音、形、义中有一个从其他民族语言中借用来的,则这个词语就可以视为是外来词。”在狭义上,史有为(1991)指出“外来词仅仅限于日源外来词及音译词”。

(二)日语外来语的定义

日语中,外来语还有别的名称,即“借入语”“归化语”以及“输入语”。日语中的外来语,在定义上也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在狭义上,外来语不包括日语里的汉字词汇,只包括来自欧美语言中的词汇。在广义上,金田一春彦(1978)指出,“外来语应当是指从别的国家的语言里吸收、同化之后被自己国家借用而且在社会中被普遍接受以后用于大众日常生活的语言。”石绵敏雄(2001)又给出定义:“既然外来语是指借用于他国的词汇,那么汉字词汇既然是从汉语借入到日语的词汇,应该属于外来语的范畴。”根据这一定义,日语里的借用汉语也应该和意译外来语以及音译外来语一起同属于日语外来语的范畴。

二、中日外来语的分类

(一)汉语外来语的分类

1.音译外来语

音译外来语是指利用汉语原有的语音系统根据欧美的外来词的原词读音对其加以改造之后产生的汉语词语。主要有无音译形式和有意译形式这两大类。无音译形式包含直接音译词以及字母外来词。其中的直接音译词是指根据外语原词的发音直译过来的词汇,如“咖啡(coffee)、模特(model)等”。字母外来词是指利用外语字母缩写而组成的词或者外语字母添加一个用来表示意义的汉字词缀而构成的词,如“TV(电视机)、CPU(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K金(比黄金纯度低的彩金)等”。有意译形式又包含音译兼意译词和音译加意译词。音译兼意译词顾名思义就是指一半是音译,一半是意译的词汇,如“因特网(internet)、浪漫主义(romanticism)等”。音译加意译词是指将外语词汇按照发音翻译之后再加一个表示意义的汉语词缀,如“吉普车(jeep)”。

2.意译外来语

意译外来语指的是根据外语(主要是来自欧美国家的外语)的意思翻译成汉语的外来语。意译外来语主要也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把外语各部分的意思直译再拼凑为汉语,如“蜜月(honeymoon)、热狗(hot dog)等”。第二种是用汉语的构词方式再结合外语的意思之后产生的汉语词汇,如“机器人(robot)”。

3.借用和语

借用和语说的是来自于日语的汉字词汇。主要包含日语音译词(根据日语读音翻译过来的词,如“榻榻米(たたみ)”)、日语意译词(根据日语原词的意义翻译过来的词,如“章鱼小丸子(たこ焼き)”)、日语固有词(日本人根据汉语构词法自己创造的新词,如“流感”)以及混合类借词(既有音译又有意译的日语借词,如“乌冬面(うどん)”)。

(二)日语外来语的分类

1.音译外来语

音译外来语主要是指用日语片假名书写的外来词(主要是指来自欧美的词汇)。构成方式有三种,分别是直接音译、部分缩写以及重新组合。直接音译是指根据外语原词的语音用日语片假名翻译出来,如“アイディア(idea)”。部分缩写是指取用原来的外语词汇的一部分,缩写为一个相对较短的片假名词汇,如“コンビニエンス· ストア(convenience store)”经过部分缩写之后为“コンビニ”。重新组合是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外语词汇重新组成为一个新的日语词汇,如“my”与“pace”组合之后成为“マイ·ペース”。

2.意译外来语

意译外来语是指根据外语的意思翻译而来的外来语,如“computer(コンピューター)”。

3.借用汉语

最早的日本只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自从汉字由中国传入日本,日本才形成了最早万叶假名。借用汉语指的就是日语中来自中国的汉字词汇,如“空気(空气)、愛人(爱人)等”。

三、中日外来语吸收方式的对比

(一)汉语外来语的吸收方式

1.纯音译

纯音译指的是将其他国家語言的发音用汉字来表示,如“奥林匹克(Olympic)、可口可乐(Coca-cola)等”。

2.纯意译

纯意译指的是完全按照外语原词意思以及结构进行翻译,如“蜜月(honeymoon)、超级市场(supermarket)等”。

3.一半音译一半意译

音译兼意译顾名思义就是指一半使用音译,一半使用意译的翻译方式。如“冰激凌(ice-cream)、摩托车(motorcycle)等”。

4.音译加上汉语词缀

音译加上汉语词缀指的是在音译词的词尾加上用来表示该词意思的汉字,如“卡片(card)、高尔夫球(golf)等”。

5.音意混合

这种方式指的是同时从音译和意译两方面对外来语进行翻译,可以保留两种语言的特点。如“舒肤佳(Safeguard)”。

(二)日语外来语的吸收方式

日语吸收外来语主要利用音译的方式,但是日语外来语的音译方式也包含三种。

1.完全音译

完全音译是指将一个外来词按照其原本的发音完整地用片假名表示出来,如“ショピング(shopping)、レポート(report)等”。

2.省略音译

将一个原本比较长的外来语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或者中间省略。如“コンビニエンス·ストア(convenience store)”经过部分缩写之后为“コンビニ”。

3.组合音译

在音译时将外来语与外来语或者汉字词相组合而构成的外来词,如“咖喱(カ レーライス)、笔试(ペーパー試験)等”。

四、中日外来语吸收方式产生差异的原因

首先是文化上的差异。古代由于中日文化的频繁交流而引进大量的汉语外来语,即现在日语中的汉字词。明治维新之后,又利用表音的片假名来书写来自欧美等国家的外来语,从而更好地吸收发达国家的文化。其次,是语言上的差异。中国所使用的汉字属于表意文字,这也导致中国人总是通过汉字词的“形”来考虑词语的“意”。因此“汉语在吸收外语的时候大多是利用意译”。不过利用意译的方式来引进外来语相对音译来说比较麻烦,这就导致了汉语外来语的吸收速度较慢,同时比日本外来语数量少。但是,日语的表记符号很多,如平假名、片假名、罗马字和汉字这四种,其中片假名、平假名和罗马字均为表音文字,只有汉字为表意文字。日语主要利用片假名来表记音译的外来语,而在音译方面表音文字更有优势。

五、結语

结合以上所谈论的,日语和汉语在吸收外来语的过程中,不论在翻译、语音还是语法上都使其与本国语言特点相结合。因为日语和汉语处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因此在吸收外来语时也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日语主要是利用音译的方式来吸收外语,但汉语主要是通过意译的方式来吸收外来语。这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中日语言文字类型的差异。日语主要是表音文字,同时目前世界上多种语言绝大部分使用的都是表音文字,因为这类文字书写的符号少,从而可以灵活使用,比较容易相互借用。中日两国在吸收外来语的方式和速度等方面的差异,除了有文化因素以及语言因素以外,也可以看出中国大国强势文化心理下的保守性以及日本多元文化下的开放性。

参考文献:

[1]徐萍飞,夏菊芬,陈梦然.现代日本语学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皮细庚.日语概说[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赵基天.详解日本外来语词典[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

[4]邹嘉彦,游汝杰.全球华语新词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高名凯.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

[6]刘震宇,刘剑.分类译注日语外来语[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马君,女,汉族,陕西人,研究生在读,西安工业大学,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外来语中日
外来语的存在对英语词汇产生的影响
有关日语中外来语的研究
日语外来语与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探讨
中国日语学习者外来语习得考察
关于日语中外来语的研究
中日影视文化博弈观
中日冷链物流发展状况对比研究
中日早期社会主义运动特征的比较
中日动漫对比下探析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空间
浅谈日语中的外来语及其对日语教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