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狮融入体育课程的内涵探究与外延拓展

2021-09-10梁标张开禧

体育时空 2021年3期

梁标 张开禧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2-004-04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就南狮融入体育课程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研究,并探讨南狮融入体育课程对青年学生个人发展的价值和好处,为南狮融入体育课程提供理论支撑。研究认为:南狮融入体育课程是重塑体育课程文化品性的有效途径,对学生有厚植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积极情感、塑造健全人格和教化礼仪规范等效应;南狮融入体育课程亦是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培固民族精神的应有之义;教师应立足南狮课程,深化青年学生对南狮文化的理性自知,增进青年学生对南狮文化的深度自觉,坚定青年学生对南狮文化的态度自信,激励青年学生对南狮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  南狮  内涵探究  外延拓展

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核心,是各级学校依据国家教育方针,为满足学生生理和心理等健康发展而设计的全部体育教育内容,主要以各种体育项目为表现形式。我国的体育课程是在移植苏联体育课程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体育课程理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完善的。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的体育课程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体育学科的发展。在西方各种“主义”视野下的体育课程设置过度重视体育知识、运动技术等内容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德性、教养的培养,我国现阶段体育课程在民族复兴历史背景下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品质[1]。此外我国体育课程几乎全面“复制”西方发达国家,各种体育项目亦是从国外引进,本土开发的传统体育课程独武术一帜,导致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文化体系存在国际性倾向突出而民族性传承不足的症结[2]。

南狮是我国重要的民俗活动和传统运动项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南狮运动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不仅具备体育运动应有之强身健体、观赏娱乐、商业价值等功用,更具备内涵丰富的南狮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下,南狮文化形成了不畏艰难、注重集体、美好品德和礼仪规范等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是学生德性、教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南狮融入体育课程不仅可以加强民族性体育课程文化建设,促进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亦可以丰富和完善体育课程理论研究,促进当代体育课程的改革发展。为此,我们应借助南狮课程,讲好南狮故事,传承南狮精粹,弘扬南狮精神。

一、融入南狮课程,重塑体育课程文化品性

体育的真义在于增强体质,完善身体[3]。那么何为完善身体?在体育课程文化的熏陶下,青年学生不仅要塑造健壮的体格,还要成长为遵守国家法律制度、合乎社会伦理道德的“完美的人”,实现人的社会化。但是在西方理性主义和主流竞技思潮的影响下,青年学生缺乏爱国主义精神,知礼而不行礼,情感缺失,我国体育课程缺乏文化内涵及教化。南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内涵丰富,它突出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和以“礼”为中心的教化体制,是厚植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积极情感、塑造健全人格、规范礼仪教化的重要途径。

(一)南狮故事,厚植爱国主义教育

体育课程是在国家教育方针引领下确定的体育教育内容,带有强烈的国家意志,我们培养的人必须是对国家、社会、人民有用的人才。但是在知識本位论和学生主体性的指导下,当前体育课程侧重体育技能和健康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育,只强调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和所谓的快乐学习,淡化了传承体育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当前以西方体育文化“更快、更高、更强”唯竞技论的影响下,学生普遍表现为注重物质、个性张扬[4],国家责任感、使命感不强。

南狮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具有凝魂聚气、提升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且植根于钟流毓秀的华夏文明中,数千年来中国先民演绎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故事,是厚植爱国主义教育不二之选。南狮狮头制作借鉴了粤剧中刘、关、张的脸谱形象,刘关张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三人最初的身份是平民、小贩,但有一个共同点:心怀天下,忠君爱国。基于这一共同抱负,三人相识、相知,积极投身于匡扶汉室的兴国事业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演绎了荡气回肠的英雄史,丰富了南狮爱国主义内涵。黄飞鸿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武术家和醒狮宗师,开创了南狮武舞结合、女子舞狮的先河。在那个国力孱弱、列强虎视眈眈的年代,黄飞鸿亦胸怀满腔爱国热情,智斗洋人恶犬,出任黑旗军武艺总教官、广东省民团总教练[5],为中华民族摆脱帝国主义国家的欺压而努力奋斗。黄飞鸿甚至成为了“醒狮”“爱国”“大侠”等的文化名片,建国后黄飞鸿的身影不断浮现在荧幕之上,先后有100多部作品,几乎每部电影都有龙狮表演,如《黄飞鸿铁鸡斗蜈蚣》《黄飞鸿》《黄飞鸿醒狮会麒麟》等[6],这些影片唤醒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当然,饱含爱国主义精神的舞狮人不止黄飞鸿一人,其他的还需要我们去挖掘、整理、包装,形成一个个南狮故事,通过体育课堂这个平台,讲好南狮故事,传递南狮情怀,厚植爱国主义教育。

(二)修心树德,培育积极情感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精神病是21世纪最威胁人类的疾病,其威力堪比核武器”。可见,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当代社会人群的主要问题。青年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深究。“对人不感激,对事不努力,对物不珍惜,对己不克制”是当代青少年的真实写照,学生不懂感恩,不知尊重他人,责任感缺失,意志力下降。此外,还时常有由于冷漠、孤独、抑郁、放纵等消极情感所引起的轻生、霸凌现象屡见不鲜。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我们的教育趋于工具化、功利化导致的。

人们对外界刺激所表达出的心理感受即为情感。情感有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积极情感指能够激发人积极的、正向的心理及行为的情感[7],是有益身心的,如高兴、感恩、关心、自信等。积极情感犹如水之源、树之根,是促进人健康成长、协调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一种利我、利他、利社会、利自然的美好情感。体育是积极情感培育的最佳渠道之一,适宜的体育运动能促使人体产生内啡肽,这种物质可以使人们获得愉悦、幸福的情绪体会[8]。南狮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从事适度的南狮训练亦能使人们心情愉悦。新时代我们应丰富其内涵,注入对国家、社会的感激之情,成就年轻学生的感恩之心。南狮是需要两人或多人才能完成的项目,学生们一起训练、表演,有利于团队意识的培养。此外,南狮蕴含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有造型奇特的狮头形象、五彩斑斓的狮被、流光溢彩的运动技术、意境无限的舞狮内容、恢弘曼妙的鼓乐、品德高尚的英雄形象,这些都极大激发和丰富了青年学生的体育情感世界,使学生修心树德,培育积极情感。

(三)身心兼修,塑造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是指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和审美各要素圆满统一、协调与均衡的人格,是生物进化赋予人的本性充分发展时所能达到的境界[9]。拥有健全人格的人是心理健康的人,他们往往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理性地认识自己,有意识地掌控自己的人生道路。塑造健全人格不仅是青年学生个人成长的要求,还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当然健全人格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历史时期对健全人格有不同的阐述。2018年9月,习近平基于对青少年的期盼,首次提出了“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德智体美劳”教育方针便是新时代健全人格的趋向目标。但是在我国当前学校教育中,体育、美育教育的发展明显不足,存在体育去身体化、美育边缘化等问题[10]。当前体育课过分强调“快乐学习”,吃苦耐劳的项目迷失在了“太极式”养护身体课程图景之中[11],学生不能吃苦,甚至怕吃苦,意志力下降;在“尚柔”课程思想的影响下,学生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变化,男生变得更加“柔弱”,以柔为美,毫无男性应有的阳刚之气,内心也似玻璃易碎,抗压能力低下。

欲将南狮舞得生动形象、惟妙惟肖,需要舞狮人具备深厚的技术功架以及对难度动作的活学活用,这些基本功的形成是学习者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的结果。南狮的中心内容是采青,舞狮者克服重重困难方能采青。南狮形象借鉴了粤剧中英雄人物的脸谱特点,表达了人们对仁、智、勇等美好品德的价值追求和对英雄的崇拜,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观,使学生善于发现美、识别美、追求美。南狮涵括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丰富学识,培养意志品质,健全体格,提升审美,有效地磨砺学生身心,培养合乎社会道德规范,顺应社会需要的完美的人。

(四)潜移默化,规范礼仪教化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之国、礼仪之邦,“礼”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文化史,即是礼的发生、发展史”[12]。中国古代礼仪内容繁杂,上到国家祭祀、亲邦、军事和亲民等的典章制度,下到个人道德涵养、行为处事等,礼无处不在。现代的礼仪则主要指礼节和仪式。伴随着国内外环境的风云变幻,市场经济、西方文化冲击着中国传统人生观、价值观,青年学生礼仪缺失现象时有发生,他们在学校中尊师重道意识淡薄,忽略基本问候和礼貌用语,同学交往中不懂谦让,不尊重他人;在家庭生活中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在公共产所不遵守社会规范,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管束意识[13]。礼仪于个人、社会、国家都是一笔隐形财富,是个人人际交往的利器,是社会和谐文明的工具,是国家形象的具体表现,因此规范青年学生的礼仪教化意义重大、举足轻重。

每项体育运动都有其特定的规则和礼仪要求。现行的体育课程几乎皆从西方国家引入,在社会契约精神影响下,更侧重规则的约束作用,但以武术、南狮为代表的民传项目则不然,它们不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礼学思想影响下重视礼仪教化,而且在与西方文化交融下形成的高桩南狮亦侧重身体节制和规则约束,是學生伦理道德、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培育和养成的最佳手段。教师通过南狮规则约束和南狮礼仪的引导、教化,将青少年的机体力量转化为精神力量,个人力量转化为社会力量,实现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当然,南狮对学生礼仪教化不能一蹴而就,须教师长期践行南狮礼仪、讲解南狮规则、激励南狮品德,潜移默化,从而使学生成为讲礼貌、树新风的南狮人。

二、立足南狮课程,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同志基于历史和全局的维度,在许多重要场合提出了“文化自信”,更是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4]。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根和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可以为治国理政醍醐灌顶,又能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发人深省,更寄托着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南狮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粹,既蕴含着中国传统审美价值体系,又寄托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团结友善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难能可贵的物质精神财富。新时期,我们应立足南狮课程,以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目标,深化青年学生对南狮文化的理性自知,增进青年学生对南狮文化的深度自觉,坚定青年学生对南狮文化的态度自信,激励青年学生对南狮的创新发展。

(一)深化青年学生对南狮文化的理性自知

文化自信基于文化自知,具备文化自知的能力,方能发挥文化自信的作用[15]。因此,对待南狮文化,我们不必妄自菲薄,亦不应自以为是,而要理性地认识,借助南狮课程使学生知其源、知其蕴、知其魂、知其力。

知其源,即弄清楚南狮文化的来源,从源头去看南狮文化。南狮文化包罗万象,影响深远,其源有二。一是“物源”,南狮的形象主要取自西域真狮,西域真狮的传入为舞狮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二是“史源”,即中华传统文化,南狮文化借鉴了中国神话文化、儒释道文化、粤剧文化等,可谓集数家文化之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狮文化。知其蕴,即了解南狮文化中蕴含的涵养。南狮文化内涵丰富,蕴集涵育。“崇德尚礼”,南狮形象借鉴粤剧脸谱,表达了人们对“仁、智、勇”等美好品德的崇尚和颂扬,遵循“长幼尊卑有序”的礼学思想,尊重长辈,重视礼节;崇尚“和”,作为农业社会产生的南狮文化富含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知其魂,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南狮,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等精神的重要载体,南狮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之魂。知其力,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南狮文化富含生命力、包容力和凝聚力。在数千年的中华历史中,南狮文化辉煌过、停滞过,但一直延续至今,正是其顽强生命力的表现。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南狮没有故步自封、停滞不前,而是求同存异、博采众长,不断繁荣和发展世界文化。南狮文化凭借其先进性、民族性,形成了超国籍、超地界的文化集体归宿感,将全世界华人、华侨的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增进青年学生对南狮文化的深度自觉

近代历史发展证明,对先进器物、制度的学习不足以让中国崛起,只有文化的觉醒方能唤醒国民救国图亡的意识。因此,文化自觉不仅影响文化自身的繁荣与发展,更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那么,文化自觉何解?文化自觉乃国家、民族或个人在文化上的醒觉和省悟,主要包括正确认识对文化对历史进步作用,准确把握对文化发展规律,主动承担发展文化责任的重任。在一百多年前的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中,无数青年学生率先领悟到中国文化的缺陷,并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之路。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增进青年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尤为重要。

欲增进青年学生对南狮文化的深度自觉,就要使学生在南狮文化的地位认识、规律把握和责任担当上保持高度自觉。南狮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一,在中国历史的不同阶段均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古代是人们观赏、娱乐和承载美好愿望的有效运动。在清朝到民国年间这也是维持民间不安定阶层秩序的工具,改革开放后是促进文化交流、海内外华人华侨认祖归宗的重要手段。现今南狮是传承优秀中国文化、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南狮文化在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历程中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迹可循的,人们觅迹寻踪,因势利导,为人类造福,南狮文化的发展亦有其内在规律性。青年学生应认识、分析、利用这些规律,方能推进南狮文化不断发展。青年学生应主动承担起学习南狮知识、传承南狮技术、弘扬南狮精神的重任,这既是南狮文化赋予的历史使命,又是中国青年学生应当承担的责任。

(三)坚定青年学生对南狮文化的态度自信

近百年来,中国对西方文化全盘追求,导致许多中国人遗忘了自己的文化,历史虚无主义蔓延,对本民族文化缺乏基本的温情与敬意[16]。国人对自己文化的态度,经历了“看不起、看不到、看不懂”的尴尬历程[17],国人对南狮文化的态度亦是如此。坚定青年学生对南狮文化的自信,要有科学的态度,要保持平等、开放和发展的态度。

世界文化浩如烟海、异彩纷呈,南狮文化是世界体育文化的一部分,在地位上是平等的,无好坏、高下之分。对待西方发达体育文化,我们不必自惭形秽,对待不发达的体育文化亦不应恃强凌弱,要秉持求同存异的态度,与其他文化和谐发展、携手前行,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随着世界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各种体育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对待不同的体育文化,我们应保持开放的心态。开放并不意味着全盘西化,要在坚持自身主流文化的基础上,兼容并蓄、择善而从,“美人之美”,充实和完善自身文化内涵。我们不仅要将先进体育文化“引进来”,还要让南狮文化大胆“走出去”,让南狮知识丰富世界体育文化,让南狮技术在异国他乡绽放光彩,让南狮文化内涵润泽世界人民。对待南狮文化,我们不应着眼于曾经的辉煌,也不应执着于昔日的落魄,而是要专注于未来的发展。南狮文化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响应文化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在做好传承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挖掘自身历史文化资源来传递南狮文化声音,讲好南狮文化故事,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肩负起南狮文化新时代追赶超越的历史使命。

(四)激励青年学生对南狮文化的创新发展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活力源泉,是优秀文化青春永驻的澎湃气血。文化发展的本质就是文化创新,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传承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没有传承,何谈创新;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条件,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传播,多元文化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外部条件;创新并不是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因此传承、实践、多元文化的交流和文化发展规律均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应从历史、现实、世界和哲学等维度把握南狮文化,从而促进南狮文化的创造性转变和创新型发展。

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民族创造了经天纬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南狮文化创新的基础,青年学生应在传承南狮的基础上深入学习、研究中国历史中的优秀文化,挖掘其中的优秀基因,汲取其中的精髓,将其应用在南狮文化创新的实践中,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文化创新应立足现实,把握当下,以中国的基本国情为依据,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南狮文化创新应扎根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并借助互联网信息,创新呈现形式,将时尚潮流与南狮文化相结合,以新鲜的方式对南狮文化进行深刻表达,使南狮富有文化气息,又彰显时代特色。南狮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南狮文化创新应纵览世界,不仅要“引进来”,更要大胆“走出去”,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择善而从”“博采众长”,同时又要借助“一带一路”等文化交流平台,讲好南狮故事,输出南狮文化,传递中国声音,使南狮文化的优秀成果惠及世界人民。文化的发展应遵循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要适应时代进步要求和社会需求。南狮文化创新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引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注入南狮文化中,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我们要通过鼓励南狮文化创新,进一步释放南狮文化创造力,积极探索南狮文化创作新思路,擦亮南狮文化名片,彰显南狮文化品牌。

三、结语

作为优秀民族傳统体育的南狮,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武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南狮融入体育课程于学生有厚植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积极情感、塑造健全人格和规范礼仪教化的内涵作用,于国家有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外延效应。为此,教师应立足南狮课程,深化青年学生对南狮文化的理性自知,增进青年学生对南狮文化的深度自觉,坚定青年学生对南狮文化的态度自信,激励青年学生对南狮文化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劲鹏,杨伟群.体育课程文化品质的缺失和重建[J].体育学刊,2014,1(05):87-90.

[2]王利国,程传银,刘璐.基于国际性和民族性视角审视我国体育课程文化建设[J].2016,30(04):95-99+123.

[3]李寿荣.真义体育思想谱系背后的多重博弈及价值——林笑峰先生《健身教育论》深层价值阐释[J].体育学刊,2009,16(12):9-12.

[4]王文成,于海强.当代大学生体育价值观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1(07):110-112.

[5]张会涛.论黄飞鸿与岭南文化渊源及贡献[J].兰台世界,2014(13):97-98.

[6]谢明传,苏若可.黄飞鸿与醒狮及其21世纪的动态展望——兼论武术与舞狮的完美结合[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02):116-118.

[7]韩瑞.体育教师语言反馈类型与学生积极情感激发的关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

[8]张占峰,吕宏,刘占军,等.体育锻炼对学生积极情感的培育价值探索研究[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五卷)[C].2018:254-257.

[9]夏青.知识观视角下的批判性思维与学校教育变革[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8.

[10]杨少雄,李静亚.体美劳协同推进新时代育人的实现路径[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11):27-32+107.

[11]何劲鹏,杨伟群.体育课程文化品质的缺失和重建[J].体育学刊,2014,21(05):87-90.

[12]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13]张莉.高校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03):24-25.

[1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5]杨朝明.掘文化自知,挥文化自信——评《为学之道——中国先贤的核心学养》[J].出版参考,2018(12):69.

[16]郑孝萍,张明明.文化自觉意识下培养大学生文化“自知之明”[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06):129-134.

[17]杨虎.从“文化自知”到“文化馈赠”[N].中国艺术报,2019-04-01.

★基金项目:2020年9月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南狮文化对新时代文化自信心理培育的研究”,项目编号:2020GJ046。备注:本文系2020年度广东省青少年研究共建课题成果。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