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重人格结构理论下《远大前程》中皮普的人格解读

2021-09-10张楚城

文学天地 2021年5期
关键词:回归成长

摘要:《远大前程》作为英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作家查理·狄更斯晚年的长篇小说之一,书中主角孤儿皮普以自传式手法叙述自己的三个人生阶段,亦展现出自身人格的变化历程,以及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本文将基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进一步剖析皮普的人格成长之路。

关键词:人格结构理论;成长;回归

一、引言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由早期的二重人格结构理论即无意识、意识二重结构,演变至当下主流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 ego)。本我即力比多(Libido),是人格中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无意识结构部分,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组成,如对食物,水源和性的欲望[1]。本我按照“快乐原则”而活动,即一种解脱的快感,如心中苦闷时寻找人倾诉,困境中的自我保护等。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是个体在与现实世界接触过程中分化出来的。自我按照“现实原则”活动,即按照客观事实的要求行事,又体现一定的本我欲望需求,是现实的需要作用于个体自身的体现。超我主要指社会理想,道德观念等层次的理念,对本我起到调节和控制作用,指导自我去合理规范本我的活动。总言之,自我是人格特征体现的冰山一角,而超我和本我则是冰山角下的双重主体。

作为英国文学史在维多利亚时期著名小说家之一,在1830-1860年间,查理·狄更斯创作出《雾都孤儿》、《双城记》和《远大前程》等现实主义小说,主要特征便是聚焦于当时的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反映真实而复杂的社会现实。《远大前程》以主人公孤儿皮普寄住在姐夫一家的生活为开端,皮普,在质朴的童年生活中,曾“救助逃犯”并受邀前往郝薇香小姐的大院。在得到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资助后,他被送到伦敦接受上等人教育,也受到上层社会势力习气的传染。然而当这位恩人闯入他纸醉金迷的生活后,皮普大吃一惊,并与其共同经历一番波折。最终,皮普在马格威奇被捕身亡后,感激于自己的恩人,悔恨于自己的沉沦,回归于自己的友情和亲情[2]。

二、失衡逐利的本我

最初的主人公皮普在铁匠夫妇乔和姐姐的照顾下长大。姐姐的唠叨训诫和潘波趣舅舅的说教之苦像是一道道戒条规范着少年皮普,他的本我欲望也就是在家庭管束下,偶尔偷吃偷喝,满足自己心中单纯衣食温饱的欲望。在这样波澜不惊的日子里,皮普偶遇逃犯马格威奇,并在被其威胁的情境下,不顾偷戒条森严的家中粮食和酒的可怕后果,为逃犯送去了救济粮。可见,皮普的本我与普罗众生的本我一样,会本能地寻求自我满足和自我保护,也正是因此,受这种毫 无爱心,缺乏关怀的恶劣环境的长期影响,皮普对这种生活无 可遏制地产生了厌恶的心理情绪[3],因此,在郝薇香的院子中,皮普意识到了自己“下等人”的身份后,由于超我层面的成熟价值观缺失,他单纯的本我进入非平衡状态,衍生出对于追求艾斯黛拉而要达到的“上等人”地位的欲望,恰巧在一位匿名的富翁赞助下,皮普有机会前往伦敦。自此,皮普的本我逐渐地由最初温饱的欲望,演变成为追求“上等人”艾斯黛拉的爱情欲望,也就是他的远大前程梦。

三、纸醉金迷的自我

得到幸运之神的赞助后,皮普来到伦敦,并接触到社会的虚幻现实,随之而来的便是逐利欲望的本我发展成了自我的主要部分。皮普的自我一方面作用于满足本我的欲望,换一身上等人的衣裳后,在蓝野猪酒店“用膳”,并“下榻”巴纳德旅馆去见曾最亲的铁匠乔,一步步以更高的姿态,向艾斯黛拉表明他的心意。尽管皮普跟随着贾格斯律师来到伦敦接受教育,但朴凯特先生的教育仍未能修缮皮普追求“上等人”标签的本我欲望。另一方面,皮普的自我要根据现实因素进行调节,保持自己免受伤害。他与贾格斯和威米克两人保持着一种微妙的联系,在资金紧缺的紧要关头,旁敲侧击地寻问威米克对于投资赫伯特的意见,并尽可能地不在两位“精英”人士面前露出马脚,以保证自己不会成为他们辩护所外苦苦哀求的人民。但是皮普还是受到来自 “土蜘蛛”对于艾斯黛拉的威胁,使得他占有艾斯黛拉的本我欲望更为厚重,自我也进一步迷失于纸醉金迷中。

四、道德回归的超我

在恩人马格威奇现身后,皮普的本我和自我的非平衡状态达到了峰值,为一己之私和远大前程的欲望,他竟要将恩人给“赶”回别国。在资助人被捕身亡和艾斯黛拉出嫁他人后,皮普的远大前程就此幻灭,隨之而来的是超我的觉醒,协调本我和自我失衡的欲望。在超我的介入下,皮普逐渐意识到拜金主义的本我,以及其所带来的纸醉金迷的自我导致的一系列非理性行为。大病之后,皮普发现自己的债务已被乔偿还,并收到赫伯特来自远方的问候,这一刻他重新自己回归于乔和比蒂的亲情,赫伯特的友情之中,重新意识到本我中亲情和友情的归属感,意识到社会中真实而感性的一面,迟来的超我教育帮助皮普抑制本我虚荣心,塑造出重归温情的自我,因此,皮普分别对乔和赫伯特表露感激之情,而非先前那番“凤凰见草鸡”的闹剧。最终,皮普经过远大前程的幻灭,更加珍惜身边的亲友,三重人格稳定协调,形成较为稳定和成熟的人格特征,不再是简单的欲望驱动型人格。

参考文献:

[1]王光荣.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演变及其影响[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3):64-67.

[2]狄更斯.王科一译.远大前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3]周道凤.查尔斯·狄更斯名著《远大前程》中皮普性格变化[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01):64-65.

作者简介:

张楚城(2000年—),男,汉族,广东揭阳人,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8级英语(师范)专业在读本科生。

猜你喜欢

回归成长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从身体美学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有容乃大:学术期刊编辑成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