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翻转课堂的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2021-09-10陈振鹭张茜娅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1年7期
关键词:质量管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陈振鹭 张茜娅

摘  要:质量管理课程是管理类本科生的必修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树立质量观念、增强质量意识。本文提出基于翻转课堂的课程教学模式,通过“课前输入、课中引导和课后反馈评价”三大模块,充分利用线上和线下教学资源,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动输出,教师积极引导”,以期提升质量管理课程的教学水平,满足新时代国家发展和本科生实际需求。

关键词:翻转课堂;质量管理;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7-0068-03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我国要坚定不移建设质量强国,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质量管理是一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与企业的生产活动有着密切联系。在理论方面,质量管理理论与企业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理论模块相关;在实践方面,质量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1]。

一、质量管理课程现状

质量管理课程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基础,系统讲授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统计过程控制、抽样检验、质量管理体系等经典内容,还融入了当今质量管理的一些热点问题,如建立数据驱动质量管理理念、顾客需求管理等。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质量管理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具备过程质量管理能力,理解质量管理的意义。

传统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是“教师持续输出,学生被动输入”,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氛围,枯燥的课本知识难以引起“00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本文基于质量管理课程特点,拟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对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阶段的实施路径进行安排,将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动输出,教师积极引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期为其他高校教师相关课程翻转课堂的开展提供借鉴[2]。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翻转课堂是将学习内容由课中前置到课前,由学生自学,课中教师通过提问、讨论或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内化和深度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核心是学生在课前可视情况自行安排学习时间、地点和内容,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由讲授变引导,学生由被动变主动,从而快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课堂效率以及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翻转课堂在实施过程中可分为两大维度:1. 教师维度,指教师在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应完成的工作。如课前需要分析学生情况、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准备翻转课堂资源,指导学生自学并收集反馈信息,设计探究问题和实施教学路径;课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内化和提升;课后对学生在课前和课中的表现进行多角度评价,并指导学生作业[3]。2. 學生维度,指学生在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应该完成的工作。如课前自学并及时将问题反馈给教师;课中就所探究问题积极提问、讨论和辩论;课后认真复习并继续向教师提出疑问,对教师进行多角度评价。本文侧重从教师维度探讨质量管理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构建

翻转课堂旨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课前输入和课中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拓展学习时间,鼓励学生进行探索与思考,关注交流与互动。质量管理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三大模块:课前输入、课中引导和课后反馈评价[4]。

(一)课前输入

基于学情分析,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界定课前知识自学的范围,明确学生要达到的学习效果,设定“了解—理解—掌握—运用”四级教学目标。以“质量管理体系”为例,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本部分以教师讲授为主,内容简单枯燥。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前了解ISO 9000:2015族标准的起源、发展过程、构成和特点,形成学习报告、PPT等文件资料。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收集企业产品质量认证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相关资料,形成有价值的思考并提出疑问。

课前输入环节最重要的工作是翻转课堂的资源建设,应遵循以下四项原则。1. 整体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构成上来看,翻转课堂资源由若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知识点构成;从功能上来看,翻转课堂资源应体现质量管理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2. 有序关联性原则。翻转课堂资源通过多个相对独立的知识模块在一个完整的教学周期内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原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翻转课堂资源要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顺序进行设计和制作;第二,翻转课堂资源要前后一致、内容衔接。3. 重点突出原则。以学情分析为基础,设计符合学生需求和好奇心的翻转课堂资源。4. 动态性和时效性原则。翻转课堂资源应根据环境的特点及变化及时调整,体现质量管理的最新变化[5]。

基于以上四项原则,教师在翻转课堂资源建设阶段应完成三项工作。1. 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搜集和整理参考书籍、课件和慕课、视频和图片等资源,划分“基础资料”和“扩展资料”,提供给不同基础的学生。以“质量管理概论”为例,教师可将三鹿奶粉事件的相关材料作为扩展资料发送给学生,为学生带来质量管理的思考。2. 根据课前知识自学范围,制作知识点微视频,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也可借助现有慕课平台作为学生自学视频资源。3. 编制习题,习题不宜过难也不宜过多,主要目的是激发学习兴趣、推动学生思考和巩固学习内容。

由于课前输入环节较为自由,教师应明确时间节点,要求学生完成翻转课堂资源的学习和课前作业,以便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加以调整。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疑问在线提供个性化的“一对一”课前指导。

(二)课中引导

在课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答疑,结合教学目标讲解重要知识,并系统化地梳理知识。如果时间充裕,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课前的学习成果,师生展开深度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设定拓展性目标,引领学生由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过渡。以“质量管理体系”为例,根据《ISO 9001:2000标准在汽车特许经销商中的应用》案例,引导学生理解ISO 9000族标准所反映的“大质量管理”思想,以延伸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学生的高度参与是课中引导环节顺利进行的保障。教师可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作为学习策略。1. 探究式学习策略。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提升认知水平,实现从基础学习到深度学习的跨越。2. 协作式学习策略。将小组活动作为基本形式,采取头脑风暴等方法进行讨论和对话,鼓励多种声音的存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3. 研讨式学习策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某一个问题经过独立思考后,进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探究、分享和辩论[6]。

(三)课后反馈评价

教师通过回顾课前输入和课中引导环节的实施过程和成果,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整理、补充和完善,发布拓展性任务和作业,升华学生对难点和重点问题的理解[2]。教师应及时形成书面报告,用于指导下一次教学活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评价体系是灵活多变的。教师应根据质量管理课程翻转课堂的“课前输入”和“课中引导”两大模块,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本课程进行考核。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在课前和课中的表现进行跟踪评价,其中课前成绩20分,评价内容包括课前作业和测试的完成情况、与教师互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等;课中成绩20分,评价内容包括出勤、参与提问、发言与讨论的数量和质量;个人及小组风采10分,评价内容包括个人及小组课前或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学习成果汇报的效果等。过程性评价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采用360°评价法以增加成绩的公平性和真实性。结果性评价包括阶段性考试和期末考试,共计50分。

四、结语

质量管理课程是管理类与工业工程类本科生的主干课程之一,针对学情和课程特点,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间维度,构建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前输入环节中学生获取知识;课中引导环节学生通过展示和讨论完成知识的内化和深化;课后反馈评价环节完成教学活动的闭环控制。这种模式能够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了“学生主动输出,教师积极引导”的教学理念,为质量管理课程建设和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大芳. 基于教研结合的质量管理学启发式教学[J]. 文教资料,2016(02):150-151.

[2] 张岚,王金朋,葛伟娜,等. 基于项目式教学法的翻转课堂在生物信息软件方法课程中的教学实践[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6):100-101.

[3] 王丹,金志军,秦尚谦. 微信公众平台在军医大学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 大学(研究版),2017(09):43-49.

[4] 王斯萌. “三位一體”的BOPPPS线上教学实践探索——以《质量管理》课程为例[J]. 科技风,2021(15):53-55.

[5] 尹兵,许文华. 基于翻转课堂概念的研究生量子化学教学实践[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6(03):201-205.

[6] 王晓晨,张佳琪,杨浩,等. 深度学习视角下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20,41(12):85-91+128.

(荐稿人:沈静远,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质量管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项目管理的企业年度重点工作管理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入厂抽样检验规程的编制
浅谈在公路桥梁施工环节的质量管理及控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