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模型建构下独立学院应用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解构

2021-09-10谢好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1年7期
关键词:数学模型人才培养模式

谢好

摘  要:近年来,日语专业招生不景气,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亦不乐观,这给大学日语专业尤其是独立学院日语专业的生存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商务日语专业近几年的就业现状为切入点,以数理统计和数学模型为分析手段,以珠三角地区的市场需求为起点,拟对独立学院应用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性探索,以期走出一条市场定位准确、地区特色鲜明、应用技能培养成效卓著的应用日语人才培养之路。

关键词:应用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数学模型;灰色系统关联度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7-0025-08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是一种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和程序。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开设的商务日语专业,就是在现代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下,立足于珠三角,以泛珠三角区域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能胜任经济贸易、商务谈判、外贸函电、商务翻译及采购等业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培养模式完全有别于一、二本院校,除了系统地培养学生基础日语技能外,更侧重于学生商务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求在面临招生和就业双重压力的严峻形势下,走出一条市场定位准确、地区特色鲜明、应用技能培养成效卓著的人才培养模式之路。本文的目的就是摒弃传统的日语教学分析模式,以数理统计和数学模型为研究手段,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商务日语专业近年来的就业数据为切入点,阐明日语专业的就业现状与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关联,正确评估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适用性和导向性。

一、独立学院应用日语专业与就业行业的关联度建构

“对口就业与否”是检验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高校非常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思想教育,高校会基于某个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会在本专业对口岗位就业的假设实施教学活动[1]。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不对口就业”现象普遍存在,这为招生情况并不乐观的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敲响了警钟。对此,研究者自2011年起对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商务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了跟踪调查,利用数学模型建构分析,对商务日语专业的就业现状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度的关联分析,得出了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偏差值,在这一数值的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建,使之更好地契合泛珠三角地区的市场需求。

(一)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商务日语专业2011—2013届毕业生就业行业的分类统计

在首次调查中,研究者对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商务日语专业2011—2013届的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了分类统计,并以统计数据为基础对应用日语专业与就业行业的关联度进行了数模解构。

从表1可以看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商务日语专业的就业率高达90%,前景乐观。以此为基础,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表(GB T4754-2011),把2011—2013届商务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所属的行业进行分类统计(见表2)。

据表2可知,就业率最高的行业是制造业,其次为信息软件业和技术服务业,再次为商务租赁业。就业率最低的行业是房地產、文化体育及娱乐业。教育行业的就业率呈逐年提升的态势。在表1和表2的基础上,本文利用灰色系统关联度数学模型来对商务日语专业的就业去向进行关联度分析,借此解构商务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率的关联度,再由此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和修正。

(二)应用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行业关联度的数模解析

灰色系统关联度数学模型是系统分析的重要方法,可以用关联度的排序来分析,关联度大的表明该因素是影响系统发展的主要影响因子,关联度小的说明系统发展不受或少受此因素的影响。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主要通过估量各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之间的距离,利用样本数据的内在关系去评价样本,从而较好地排除数据的“灰色”关系,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样本的未来发展模式具有极强的导向性。

ρ为分辨系数,且ρ∈[0,1]。将所有m个序列灰色关联度r(X0,Xi)自大而小顺序排列得到关联序集,即为相对关联度。利用位移差(ΔXu(k)=X0(k)-Xi(k)来反映两序列间发展过程或量级的相近性[2]。根据参考序列X(即2011—2013届商务日语专业毕业生总人数)与被比较序列Xi(即2011—2013届日语专业各行业就业总人数)可以看出,毕业生总人数与就业总人数有着量级的相似性。再利用GM(1,1)灰色系统理论软件计算,可以进一步得出商务日语专业与就业相关行业的相对关联度(见表3)。

由表3可知,与商务日语专业就业关联度最高的行业依次为:信息传输、软件及信息技术、制造、批发及零售、租赁和商务服务,从2011—2013届商务日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来看,毕业生在这些行业的就业率也最高。其中,外企占比在17.6 %—18.8 %之间,日企或中日合资企业高达90%以上。可见,在泛珠三角地区,信息技术行业、工业系统行业、国际贸易行业、商务服务行业等对日语专业人才有着较大的需求。在这一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者专门邀约商务日语专业2013届的毕业生进行就业谈话,以期进一步了解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及期待获得的就业指引。

结合表4的就业谈话总结可知,要应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根据就业现状,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二、 商务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行业的关联度建构

根据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外国语学院就业档案可知,2011—2013届商务日语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关联度相对较高的行业中所从事的岗位主要为:口译、笔译、车间现场翻译、营业担当、采购、情报资料、秘书和业务员等,其中翻译人员占比最大,其他岗位在实际工作中也需要具备较高的翻译技能。

根据自2012年以来麦可思公司对本校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报告中对翻译员的职业环境的描述,结合本校日语专业2013届毕业生的就业谈话总结可知,从业者工作所需知识有:语言知识(包括日语、中文以及基础的英语知识)、文秘(关于行政和文书记录程序和系统的知识,如文字处理、文件记录归档等)、销售与营销(营销策略、产品展示、销售技巧及销售控制体系)、消费者服务和个人服务(关于向顾客、个人提供服务的原理及过程的知识)。可见,现阶段对日语人才的要求已不仅仅是只具备基本的语言能力即可,而是必须具备相关的营销、财务、文秘、IT等基本技能的复合应用型的人才[3]。

(一)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导向性分析

根据商务日语专业2011—2013届的教学计划,专业课程按其性质分类,可分为四大板块(见表5)。

从表5可知,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四大板块。根据教学目标,每个板块的学分和课时数亦有所不同。从横向来看,必修课、选修课学分占比分别为66.3%、33.7%;从纵向来看,基础课占比为75.73%,实践课占比为20.5%。不同性质的课程,课时数差别较大。课时数能够很好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课时数占比越高,课程的重要性就越高,学生所接受的内容越多,知识习得的要求度也就越高。除了培养学生日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基础必修课外,实践教育教学环节占比是最大的。大幅提高实践教学比例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动口能力,使其掌握市场所需的相关实践技能为其之后的就业提供战略导向。经过市场调研,学校在施教环节应尽可能按照市场需求进行合理的课程分配,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符合泛珠三角地区外企特别是日企的用人需求。

(二)实习实践环节与就业行业的关联度计算

根据表3关联度分析所得出的指示,近年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日语系连年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市场需求调研和就业跟踪,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设置的调整和修正,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开拓了导向不同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大幅提高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以期学生毕业后无须经过用人单位专门培训即可直接上手,总体上大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见表6)。

表6为截至2013年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日语专业所建立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分类信息,再次利用前述的灰色关联度数学模型进行计算,确认实习实践基地與就业相关行业的关联度,从而为日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更明确的战略指导,使之可以有方向、有目的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表(GB_T4754-2011)》对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应用日语专业2011—2013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可发现就业与实习实践基地之间的紧密关联度(见表7)。

再次利用灰色关联度理论,使用GM灰色建模软件,把校外实习实践教学与相关就业人数进行灰色关联计算(即把表6、表7进行灰色关联)得知,2011—2013届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类型与毕业生就业的行业类型两者间的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768、0.783、0.818,两者的关联度较高,表明校外实习实践的模式随时间推移与实际的就业越来越相符。由此可见,校外实习实践与毕业生的就业联系紧密,有助于学生提前做好职业规划与职业定位,积累社会实践经验,明确自身的优缺点。因此,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竞争力,必须以实践教学改革为出发点,重建专业课程体系。

(三)独立学院应用日语专业课程体系的重建

新版《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新《国标》)要求:掌握日语语言文化知识、日本国情相关知识,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在新《国标》背景下,如何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全新日语专业人才实乃独立学院应用日语专业面临的巨大挑战。培养模式单一、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偏差较大等是新《国标》要求下独立学院必须快速解决的难题。如何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将理论知识、实际运用、跨文化交际、思辨与创新等能力进行跨学科结合,提高实践能力迫在眉睫。

一般而言,独立学院大都以某一历史较为悠久的一本或二本院校为依托,以民营资本或地方支持为手段创立的新型院校,办学历史短,师资结构单薄,无论是办学环境还是社会影响力都与校本部或依托院校相差甚大。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大都直接沿袭了其依托院校的传统模式,生源结构及师资结构相差甚大,这就导致独立学院的施教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导向性出现了较大的偏差,不符合实际的生源结构,亦不能契合市场需求。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日语专业最初的培养模式套用的也是本部的传统模式,直接把本部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全盘移植了过来,实际上并不符合独立学院的实际需求,甚至完全背离了独立学院的办学宗旨和市场需求。如“日汉语言对比研究”这门本应在研究生阶段才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开设的课程,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在创设日语专业之初就开设了这门在本科院校根本就不存在的课程,并纳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日语专业三年级的限选课程,难度非常大。一方面,国内缺乏可供参考的相关的教材和论著,另一方面,学生上课接受度并不高,实际上这门课对应用型技术型日语人才的培养效用不大,有本末倒置之嫌。经过几年探索,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对日语专业成立初期的三届(2011—2013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分析,2014年进入第二阶段的课程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开始了转型。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不断加强与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合作,充分利用双方资源,不断探索新的实践模式,提高实践效果,搭建更多的校外实习实践平台。针对现有实习实践基地接收人数有限、实践模式单一的现状,本着整合校企资源,进一步加强中日文化交流、公益活动、求职与招聘等活动,开拓更多的实习实践基地,于2015年筹备成立了以珠海高校外语研究会、珠海日本商工会为核心的珠江西区中日校企友好协会,并开展了一系列强化实习实践的项目(见表8)。

在珠江西区中日校企友好协会这一全新的合作平台下,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日语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了各种全新的实践实习,通过就业指导、指向讲座等实践模式,大幅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明晰了企业对专业技能的具体需求,提前做好求职规划,学生的就业态度也更为积极客观,就业指向性更为准确。通过对2014—2016届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行业分类统计可知,2014—2016年的就业行业比2011—2013年更为广泛(见表9),其中就业趋向性变化最大的是制造、信息软件、金融及教育行业,这些行业也正是实践力度最大、实践指向性最强行业,特别是珠江西区中日校企友好协会这一全新的实践平台成立后,这些行业的就业指向性更加明确。

通过珠江西区中日校企友好协会这一合作平台指导下的实践探索,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日语专业进行了实践教学的全面创新,对课程设置进行了重构,大幅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利用珠江西区众多的日资企业,整合校企资源,加强实习实践力度,最大限度地实现校企资源共享,通过人才与企业的优化配置,提高就业率,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实操型人才。

三、独立学院应用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建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应用日语专业以珠三角日资企业的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以就业相关系数的数学模型分析为基准,以珠江西区中日校企友好协会为实践平台,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全新探索,改革传统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增强学生的实操能力,调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重新建构了培养目标及实践教学体系,创建了全新的“协同培养模式”,因时因地制宜,根据就业指向性,不断调整培养方案,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再建构

事实上,实践教学比重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不合理是独立学院日语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下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想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日语人才,首先要做到与时俱进,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定位更新,重新构建指向性较强的实践教学体系。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日语专业以珠三角地区市场变化为导向,从“师资结构改革、学生学能再造、实践模式革新”三方面对整个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1. 师资结构改革上

不断加大“双师型”或“多师型”教师团队的整合力度。具有丰富实操经验的师资队伍是商务日语实践教学得以施行的保障。教師实践指导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形成教师梯队,逐步推进[5]。独立学院日语专业教师主要是退休后再返聘回来的老教师以及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师资结构两极分化严重,中坚力量非常薄弱,充分了解企业运作流程和规则的“双师型”教师极度缺乏,“多师型”教师更是罕见。因此,创建专门的实践教学教师团队,在推行“外引战略”的同时必须创建“内培模式”。能够从企业引进的“双师型”人才毕竟有限,不断更新内部教师的知识结构,从内部培养出自己的“双师型”教师,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进行师资结构的改革才是治本之法。

2. 学生学能再造

独立学院需要指导学生正确定位,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实践实习,再造学生学能至关重要。不少学生未能正确认识实践教学,认为只要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获得N1证书,就可胜任工作。这一认知与市场需求出现了较大偏差。三本院校的教学不能抄袭一、二本院校的精英培养模式,而是应该让学生在接受学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同时,按照企业工程技术岗位和项目管理岗位的要求来培养学生,让他们在学校就开始以企业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6]。所以,学生对自我学能的严格定位,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才是顺利就业的关键。此外,在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的同时还应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3. 实践模式革新

独立学院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进行实践模式的革新,与时俱进地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重。现行的实践教学大多存在与理论教学割裂、指导与监管不足、模式单一等问题。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首先要开设同时包含理论与实践环节的综合类课程,根据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强调课内教学单位时间里的效率,优化教学质量,加强课外实践,以期让学生更顺利地过渡到完全的实践环节。其次,事先提交具体的实践方案,细化实践流程。在实践流程中照方进行,定期汇报,实践结束后提交实际进程表,随机抽查答辩,加强教师实操型指导。最后,加强各个实践环节的连贯性,使之体系化,与理论教学相呼应。

(二)“协同培养模式”的创建

要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型日语专业人才,还应创建多渠道“协同培养模式”。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整合校内各相关资源,推进校内多渠道协同育人模式的基本形成,进一步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兄弟院校合作,推进校内外协同育人,从而创建全新的校内校外“协同培养模式”。

目前,在众多独立学院中,创建“协同培养模式”的院校,大都还处于探索的初步阶段。如何依托学科优势,紧跟时代发展,建设具有特色的日语专业,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日语专业人才,成为理工科院校日语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7]。

北京理工大学校本部和珠海学院都是理工科特色鲜明的院校,有着其他文科院校或综合性院校无法比拟的实践基地、实训中心等设施。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日语专业因地制宜,积极利用这一理工优势,结合市场需求的变化,增设了“金工认知实习”“车间模习”“车间现场翻译”“科技笔译”“科技阅读”等实操性非常强的课程,利用其他工科专业现有的实习实践基地,使抽象的理论知识能够就地具象化、现场化,从而大幅降低了培养成本。这种“以言为基、以工为辅”的全新的“协同培养模式”大大加强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度,使学生在实操过程中提前掌握了日资企业需要的多个技能。学校致力于专业内的协同培育,在高年级开设跨专业课程,如跨境电商、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单证等选修课,进行跨学科协同培养。

全面推进校企协同培养模式,还要加深与实习实践基地的协同,明确培养目标,开拓稳定的就业渠道,创建完善的就业体系,持续跟踪每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把握最新的市场需求变化,与时俱进地开拓新的实习实践基地。

根据珠江西区中日校企友好协会及相关的实习实践基地公司所反馈的信息,目前珠江西区跨境电商的发展迅猛,大部分日企正面临着跨境电商人才匮乏的窘况。珠海日企众多,随着珠海横琴自由贸易区的成立,更使得应用型商务日语人才的需求量剧增,供不应求。为了满足市场的最新需求,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在组建珠江西区中日校企友好协会后,不断开拓新的实习实践基地,与东莞网商会签订了人才战略合作协议以及教学实习基地协议,开展定向协同培养模式,联合培育学生。同时与广东新航线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整体框架协议书,双方共同建立“跨境电商离岸产业园”,共同致力于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组织推动、订单办学、阿里巴巴速卖通大学进课堂等项目活动。希望这一全新“协同培养模式”的创建,能使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商务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一条全新的路子,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提高独立学院应用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就必须根据当前应用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厚基础、重专业、宽口径、强技能、优个性”为育人原则,根据前述的就业灰色“X。Xi关联度”所得出的导向指示,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因地制宜,开展多渠道的“协同培育”,创立以珠三角地区为本,面向全国的独立学院应用日语专业人才的特殊培养模式,因材施教,大力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因时制宜,抓住市场需求的风向标,与时俱进地调整课程设置,随时修整培养方案,特别是在自贸区日益增多的情况下,根据自贸区对应用型日语人才的需求情况,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独立院校中独树一帜,开创出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佟玲. 商务日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 日语学习与研究,2015(06):69-70.

[2] 欧阳健,张佩霞. 职业导向商务日语专业多元立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研究[J]. 日语学习与研究,2015(03):77-85.

[3] 陈要勤. 校企协同培养技术技能型日语人才的调查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7(06):104-109.

[4] 楊路. 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路径[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01):62-65.

[5] 王玥,王方. 三本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J]. 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05):571.

[6] 张勇. 从新《国标》看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亚太教育,2016(11):160.

[7] 程光. 关于理工科院校日语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59.

(荐稿人:曹洁,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日语系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数学模型人才培养模式
活用数学模型,理解排列组合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关于“酒后驾车”的数学模型建构
对一个数学模型的思考
“费马点”数学模型在中考中的应用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如何解不等式型应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