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叔本华意志哲学视角下的《马丁 · 伊登》解读

2021-09-10白婷

今古文创 2021年25期
关键词:叔本华马丁

【摘要】 在叔本华的意志哲学中,意志是所有事物的本质,是不能遏止的向上的冲动。意志就是欲求,欲求是意志的表现,是意志自我实现的动力。欲求就是不满和缺乏,在追求和实现满足的过程中必然会陷入痛苦。而一旦欲求得到满足,无聊则随之而来。主人公马丁·伊登有三种欲求:对爱情的欲望,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功名的追求。这三种欲求使他在痛苦与无聊中挣扎,迫使他通过自杀寻求解脱。本文运用叔本华意志哲学分析马丁·伊登被这三种欲求奴役最终寻求解脱的过程,探索作品的警示意义,并为解读《马丁·伊登》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 叔本华, 意志哲学, 《马丁·伊登》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5-0014-02

基金项目: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CXJJS20028)。课题名称:叔本华意志哲学视角下的《马丁·伊登》解读。

一、引言

《马丁·伊登》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半自传体小说。国内外学者对于《马丁·伊登》的研究成果颇丰。多数学者从小说的自传体性质出发,解读主人公形象,从中挖掘作者杰克·伦敦与主人公马丁·伊登之间的关联。部分学者专注于解读小说的内容及其悲剧性。就研究方法而言,方法多样且呈现出跨学科态势。有的从语言学视角来分析文本,还有学者运用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新批评、福柯权力话语理论、原型批评、伦理学等多种文学理论对该作品进行了研究。但目前尚未有人从叔本华意志哲学视角进行研究。本文运用叔本华意志哲学分析马丁·伊登被这三种欲求奴役最终寻求解脱的过程,探索作品的警示意义,并为解读《马丁·伊登》提供新视角。

二、意志的奴役

叔本华认为,“我们生活存在于其中的世界,按其全部本质说,彻头彻尾是意志,同时又彻头彻尾是表象”。(叔本华,231)身体以两种方式存在,一种是表象中的客体,一种是认识中的意志。“身体乃是我认识自己意志的条件”,(叔本华,152)每一个人的行为都有其目的,每一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的意志而成为自己。意志是所有事物的本质,它是单一的、统一的,是无目的、无止境的欲求,是不能遏止的向上的冲动。意志以饱自己的馋欲而产生,是饥饿的、悲剧的。叔本华将意志又作欲求解释,欲求就是意志的表现及其自我实现的动力。欲求就是不满和缺乏。而在追求和实现满足的过程中必然会陷入痛苦。一个愿望得到满足后,便会有新的愿望接踵而来,永远不息。满足难以持续,新的欲求源源不断,因此痛苦不断。主人公马丁·伊登的痛苦主要是由于他对爱情的欲望,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功名的追求,这三种意志奴役着他,使他陷入痛苦的深渊。

根据叔本华的观点,性冲动是生命意志最强烈和最明显的反应。马丁·伊登对罗丝一见钟情。“她是一个精灵,一个天仙,一个女神;这般超凡脱俗的美,人间哪儿找得着!”(伦敦,4)他被罗丝的美貌与学识折服,深陷于对罗丝的迷恋。初次见面后,他极度渴望再次见到她,但又因为他们之间生活水平的差异和认知上的巨大的鸿沟而怯懦痛苦。爱情欲促使马丁为能配得上罗丝而努力奋斗。他为了使自己与她相称,能与她所在的阶级的人流畅地聊天,轻松地谈论文学,他背水一战。一方面,他把大部分工作时间花在读书上,而不是谋生,这对于这样一个穷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没有任何娱乐,过着斯巴达式的生活。因此他经常手头拮据,需要在亲戚和杂货店面前卑躬屈膝。另一方面,他总是害怕自己与罗丝约会或与她的家人共进晚餐时表现不当,犯下无可挽回的错误。他渴望向罗丝表达爱意,但又不敢行动。爱情的欲望在身体和心理上折磨着他,使他因为贫困和焦虑而陷入痛苦。

罗丝不凡的谈吐和渊博的学识激发了马丁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文学的热爱。他借书阅读,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努力钻研英语语法,矫正自己的发音,提高表达能力;他沉醉在书本里,让求知欲化作千万条蛆虫,咬噬着他的头脑。“他的头脑,像一张白纸,二十年来从没有过负担,这会可被强烈的欲望驱使着,劲头十足地抓住了他看的东西,这股劲头是学生的头脑所不常有的。”(伦敦,64)为了求学,他缩短睡眠时间,努力在繁重的工作中挤出时间学习,有时甚至不去工作,因此生活拮据而困苦。亲人和朋友们嘲讽他突发的学习热情,而随着知识的增加和见解的深刻,他也逐渐意识到自己与他们之间的智力鸿沟,他厌恶他们那样狭隘无聊的合群生活,因而更受他们的排挤与嘲讽。他认识到了他曾奋力追赶的资产阶级的丑恶嘴脸和虚伪本质,所以他游离于两个阶层,并被两个阶层所排斥,深陷孤独与痛苦之中。

随着爱情欲和求知欲日渐强烈,马丁那通过写作而功成名就的欲望也愈发强烈。“写作欲在马丁心里不安分起来。不少小说和诗歌在他头脑里自然而然地诞生了,他把他们记了下来,打算将来有一天把他们写成。”(伦敦,160)他为了持续写作而放弃水手职业和公务员职位,没有稳定的收入,因此生活困苦。而为了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他当了自己仅有的衣物,不断地向杂货店赊账,省吃俭用,维持自己的写作。

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他遭受的是身体之苦,而功成名就之后,则是心理上痛苦。那些曾经拒绝了他的作品的出版商们争先恐后的向他约稿,以罗丝父母为代表的曾轻视他的资产阶级争相邀他用餐,曾经鄙视并与之决裂的亲人们相继重归于好。一时之间,他成了炙手可热的社交对象和作家。“他弄不明白,他们怎么可能欣赏或者理解他写的东西。他作品里内在的美和力量,对赞美他、买他书的那成千上万人来说,是什么意義也没有的。”(伦敦,356)他为这样的情势感到悲哀。现实与曾期望的作家生活大相径庭,他郁郁寡欢,深陷痛苦之中。

三、意志的解脱

叔本华认为,“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叔本华,425)欲求和挣扎是人的本质,欲求则来源于缺乏,因而欲求必然带来痛苦。而当欲求得到满足,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则取代了痛苦与煎熬。一切生物就是为了生存而不断挣扎、前进。缺乏和痛苦一旦被满足所消灭,空虚和无聊又会接踵而来。摆脱为了生存而迫不得已的挣扎的方法则是消灭时间,从而使生存不被感觉到,逃避那空虚与无聊的折磨。而空虚和无聊则会带来巨大的灾难,甚至导致人的自杀。但叔本华极不赞同自杀行为,他认为自杀是错误的,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要想摆脱意志的奴役,就应该诉诸艺术。

马丁·伊登的欲求起源于对罗丝的爱,为了能配得上罗丝并且得到她的青睐,马丁克服生活上的困苦,刻苦学习知识,武装头脑,努力在写作事业中出人头地。经过一段艰苦的岁月,他时来运转,一夜成名,财富激增,还了债务,报答了恩人。他身强体魄,功成名就,富贵显荣,但他觉得寂寞、空虚,没事好做。“写作和读书都停顿了,勃力森登死了,罗丝跟他一刀两断了,这一切使他的生活大大空虚起来。”(伦敦,338)空虚与无聊将他侵袭。他开始用睡眠和社交来消磨时间,他试图使自己振作,但发现任何事物都难以引起他的兴趣,一切皆为徒劳。生活使他感到刺痛,疲累、空虚和无聊将他围困。他对自己的存在感到痛苦,因此选择自杀去寻求解脱。但是这是徒劳而错误的做法,他可以诉诸艺术来寻求解脱而非死亡,因此马丁的悲剧有极强的警示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马丁·伊登被自己的爱情欲、求知欲和功名欲所奴役,陷入了痛苦的深渊。任何人生都是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欲求的本质就是困乏,因而马丁在挣扎着实现自己欲求的过程中必然遭受无尽痛苦。一旦欲求得到满足,痛苦则被空虚和无聊所取代,折磨着他的身心。他试图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使自己振作起来,但一切尝试均为徒劳。他心力交瘁,为自己的存在感到悲哀,从而选择跳海自杀以达到解脱。马丁·伊登的人生悲剧警示我们:无尽的欲求将会带来无尽的痛苦,知足方能常乐。叔本华指出,以自杀来寻求解脱是错误的,人可以通过艺术来达到解脱而非自杀。

参考文献:

[1]崔淼.叔本华意志观的研究[D].湘潭大学,2019.

[2]焦建平,崔雅萍.生与死的转换——论杰克·伦敦与《马丁·伊登》主人公命运的重叠[J].外语教学,2009,30(02):76-78+82.

[3]杰克·伦敦.马丁·伊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4]黄文前.意志及其解脱之路——叔本华哲学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5]李欣.对毛姆《面纱》的叔本华式解读[D].湖南大学,2018.

[6]纳梦娇.悲剧中的女人:《人性的枷锁》之叔本华式解读[D].云南师范大学,2009.

[7]彭蕾.意志的奴役及其解脱:叔本华意志哲学视角下解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和《刀锋》[D].首都师范大学,2014.

[8]申利锋. 《马丁·伊登》中的伦理困境與伦理选择[J].外国文学研究,2015,37(03):87-94.

[9]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向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0]叔本华.人生的智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11]叔本华.叔本华论说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2]田颖.叔本华意志论哲学研究[D].湘潭大学,2014.

作者简介:

白婷,女,汉族,内蒙古巴彦淖尔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叔本华马丁
神笔马丁
叔本华:正直还是伪善
小蚂蚁马丁的冬天
人为什么会无聊
未来人马丁
发明家马丁
参展品牌索引
兴奋过度
“毒舌男”叔本华
“毒舌男”叔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