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午夜北平》中的历史书写与社会生活

2021-09-10陈敏

今古文创 2021年27期
关键词:北平

【摘要】法兰奇以帕梅拉案为蓝本撰《午夜北平》,既还原了案情真相,也对20世纪30年代北平城内的紧张气氛和生活情状进行披露。其笔法暗合了近年来叙事复兴之潮流,其撰述具有社会史研究之特点。法兰奇所描绘的北平突破了多数文人学者的文化古城之北平的印象,展现了压抑时局下非常态的社会生活,为认识北平与近代中国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北平;帕梅拉案;社会史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7-0016-02

新文化史与历史人类学的勃兴,推动社会史研究迈入新阶段。研究者从风俗习尚、社会群体生活、城市生活与“公共空间”、消费生活等多方面,考察社会变动与生活变化之互动。[1]53然而,在对不同区域、不同群体进行细化分析时,有关故都时代的北京,以及在华外侨的探讨仍相对缺乏。保罗·法兰奇的《午夜北平》一书丰富了此方面的研究成果,他采用诗性的历史叙述,以生动的笔触还原了曾轰动一时的帕梅拉案,同时也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北平城内鲜为人知的生活图像。

一、法兰奇的历史书写

《午夜北平》于2011年以电子书形式上线,次年正式出版实体书,旋即因畅销而登上《纽约时报》。2013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文版。2019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新版中译本。新译本增附一小册,对北平内从事舞女、毒贩、鸨母等灰色职业的外侨进行补述,更显充实。在处理原著所欲揭露的“badlands”時,新译本将之译为“恶土”,较之初版的“黑市”更切合原意。本文基于新译本,对该书作一简要介绍。

《午夜北平》围绕1937年1月8日发生于北平的一起白人女性受害案展开,受害者帕梅拉是前英国驻华领事倭讷的女儿,她被挖出心脏,抛尸于狐狸塔下。案件之凶恶引起各家媒体争相报道,《新闻报》称“一切情形,颇带有神秘色彩”,《申报》认为“日后水落石出时,必将有骇人听闻之事实发现”。[2]47

消息一经报道,在民众中引起一片哗然。一位高等外侨之女竟被如此残忍杀害,时居北平的其他外侨更觉自身安危无所保障,海伦·斯诺甚至以为帕梅拉是自己的替罪羊,随后怀着惊惶的心情离开北平。

案件的扑朔迷离与不了了之令法兰奇意识到其中大有探究的价值。他曾求学于伦敦和格拉斯哥,修读历史和经济学,对社会生活有着天然的关切。他于1987年来华,美国记者卡尔·克罗、近代在华外国记者群体、上海的地标和街道故事,都是其借以描绘昔日社会的对象。在《午夜北平》中,法兰奇突破了以往的撰述方式,巧妙地利用帕梅拉案本身的悬疑因素,辅之以严谨翔实的一手材料,撰就一部令人不忍释卷的北平社会史。通过转述不同主体对案件的认识,尽可能地还原案件的完整情况。原著的文末将资料来源进行了详细的标注,可惜译本中未能保留。

2018年,《午夜北平》的姊妹篇《恶魔之城》出版,其中译本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20年推出。该书着眼于淞沪会战爆发后的“孤岛”上海,法兰奇以“歌舞表演之王”乔·法伦和“老虎机之王”杰克·拉莱为主人公,讲述1937年至1941年间二人如何依靠夜总会和赌博业在上海发家致富,又如何走向败落,同样是借由人物的故事管窥时局的发展。纵览法兰奇的著述经历,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情状的关注是一以贯之的。

二、案件背后的北平社会

法兰奇以帕梅拉案透视30年代的北平社会。该案的侦查工作几乎贯穿了北平沦陷前的最后一段日子。在案件以毫无收获宣告结案的次月,北平由日军接掌。因此,帕梅拉不仅仅是一起凶杀案中的遇害者,更是一个特殊的名字,可以用来指代其时所有人即将面对的惨剧。[3]65

法兰奇详述帕梅拉之死如何被发现、侦查、议论和遗忘,使帕梅拉案成为折射北平社会的一块棱镜,《午夜北平》亦由此成为一部社会史。

中国学界对社会史的自觉建立始于80年代,对城市生活的探究也随之而兴。隗瀛涛、罗澎伟、何一民等学者对城市以及区域城市的考察,使城市生活成为体悟中国历史之“实感”的重要手段。在诸多城市中,上海尤受瞩目。经以熊月之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的努力,上海的政商关系、城市建设、群体生活等各方面都得到较为深刻的讨论。

相比之下,北京史研究起步略晚。随着社会史的自觉建立,北京史研究也进入一个新阶段。不但注意从历史地理层面进行探讨,而且突破了以城市论城市的局限,注重运用文化史视角做专题性论述。[4]43-44然而,从研究数量和目前成果来看,仍有待丰富与扩展。

《午夜北平》是一部独辟蹊径的北京史,所着眼的是故都时代之北京,主要呈现的是沦陷前后的北平气象。法兰奇在首章即点明沦陷前北平的紧张气氛:普通民众为生计奔波、国共两党的争执对峙、外使馆的稳妥与压抑、日本人的虎视眈眈、雪上加霜的谣言散布,既道出帕梅拉遇害前的北平局势,也为全书奠定了冷峻的基调。

法兰奇对北平生活的生动写作使《午夜北平》成为一部可读性极强的社会史著述。其以文学性的笔触对故都进行刻画,暗合了叙事复兴之潮流,在注重案件分析的同时,亦重视人与生活进行再现。在原著中,他借助退休后提鸟遛弯的“老北京”、滑冰场里的年轻男女、恶土中的“百晓生”、命运多舛的白俄妓女等人物活动,充分展现30年代的北平。在新译本所增附的别册中,又补充介绍恶土内从事情色、赌博或犯罪的边缘外侨。

较之此前的北京史研究之作,《午夜北平》更注重还原特定时空里具体人物的生活情况,这对认识一个立体、饱满的北平城亦富有意义。

三、历史书写与社会多面性

欲了解北平的社会生活,时人的日记与回忆文章当为重要参考。但此类文字或受个人活动空间所限而多为一隅之见,或囿于情怀以及时间的打磨而出现记忆的失真,以致提起北平时大多掩去其衰颓,夸赞其文化底蕴与生活意趣。

谭其骧认为北平具有同时期的南京、上海所享受不到的过剩之“福”。[5]7曾在北平小住的费正清,也觉得在北平的日子是很舒适的。[6]61这一印象既透露着读书人对北京迁都后的认知、期许与感受,也呈现北平长期的政治附加价值消失后,作为泱泱古城所积淀的深层内蕴与城市价值。[7]200

然而,作为空间规划、建筑布局、社会经济、市民生活等各方面都深受政治力主导与影响的城市,[7]3北平在经历由“国都”到“城市”的转变时,不可能不受影响。市面萧条、民生凋敝、人口流失等,均是其时北平所出现的不适反应。只有在一段时间的调整之后,凭借低廉的物价,较好的治安,加之远离政治纷争,文教气息浓厚,而被中层收入者视为理想居所。

北平也非远离动荡时局的世外桃源。日军侵占山海关后,时居北平的顾颉刚在日记中写下“我们真不知逃死何所”之语。[8]2形势日坏,华人民众多将自身生死联系国家存亡,迸发出激昂的爱国之情。相比之下,缺乏归属感与安定感的在华外侨,对中国正在发生的种种则另有感受。法兰奇长期关注这一群体,试图附着其身以捕捉近代中国别样的社会影像。

北平的外侨多分布于使馆区及其周边地区,一些生活无依的底层外侨主要居住于使馆区与鞑靼城之间的恶土。他们或以离经叛道之活动麻醉自我,或不得已从事灰色行业以维持生计,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恶土的生成。国都南迁后,该地成为三不管地带,赌场、妓院、夜总会与鸦片窟遍布其间,底层外侨和不法分子在此纵情声色、逃避现实,一些看似体面的上层外侨也来此寻欢作乐、忘却道德。

当述及帕梅拉于恶土遇害时,法兰奇不仅意在呈现这一文人学者鲜少触及的城市阴暗面,更试图展示压抑的时局如何催生出罪恶与放纵。借由法兰奇的撰述,不仅恶土的面貌得以发现,也可一窥北平城内非常态的社会生活。

四、结语

对宏观历史的认识日益明晰,使学人愈发重视“还历史以血肉”,从而推动社会史研究不断取得突破。城市作为社会的空间载体,也因此受到学界的关注。许多学者已从城市现代化、国家权力渗透、性别文化等多种角度,对一些重要城市进行深入地考察与剖析。

《午夜北平》一书,是法兰奇以案件调查为文本,以叙述史手法对转型中的北平城所进行的一次历史回溯,也是以城市犯罪视角对故都北平的多面性进行揭示的一次有益尝试。在其撰述中,北平社会的具体情狀在破案过程中得到自然显露,不仅挖掘出城市中灰色地带的声色犬马与阴暗邪恶,亦呈现了不同于既往论述的北平印象,为学人探究近代中国社会面貌带来新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李长莉.中国近代生活史研究30年:热点与走向[J].河北学刊,2016,(1).

[2]新闻报.情报:(八)一英籍少女在平被人杀害[J].现代父母,1937,(2).

[3]保罗·法兰奇.民国奇案1937:午夜北平[M].兰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4]邱国盛.百年北京史研究综述[J].北京社会科学,2002,(3).

[5]邓云乡.文化古城旧事[M].北京:中华书局,1995.

[6]费正清.费正清中国回忆录[M].闫雅婷,熊文霞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7]徐慧琦.故都新貌:迁都后到抗战前的北平城市消费(1928-1937)[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2008.

[8]顾颉刚.顾颉刚日记第三卷(1933-1937)[M].台北:台湾联经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陈敏,女,汉族,福建泉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

猜你喜欢

北平
南行通信
遥想右北平(散文)
北平的零食小贩
解放军进北平
浅谈高中语文教材对于作文之启示
语淡而情深
老舍的北平
欲说还休,“我的北平”
想北平
2009年高考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预测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