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立德树人”思想探索

2021-09-10赵新华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1年32期
关键词:人性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摘要:中国古代教育家们把“人性论”作为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即通过对人性的探讨来提出各自代表性的教育思想。从这些教育思想里去探寻“立德树人”的历史根基和文化血脉,去发掘“立德树人”与其内在关联,既对全面深入地理解“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有重要意义,又对“立德树人”具体实施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人性论;立德树人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本质就是涵养品质、培育德行、传授知识、习得技能,其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人”。自古以来,中国高度重视教育,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同时形成了众多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把教育提升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此,探寻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发掘“立德树人”与其内在关联,这既继承了中国古代优秀教育思想,又对“立德树人”具体实施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人性论”视角下的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家们认为教育既有对人性的体现,又有对人性的改造和塑造,为此只有在弄清楚人性的善恶之后,才能确立教育的对象、作用、目的、内容和教方法等。中国古代教育家们正是将“人性论”作为自己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各自的教育思想。

(一)“性善论”视角下的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性善论”认为每个人生来就是向善的。孟子、王通和王守仁三位教育家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各自代表性的教育思想。战国时期的大儒孟子最早提出“性善論”,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孟子·告子上》)人生来就固有“仁义礼智”这些“良知、良能”。为此,孟子为实现教育目的要求当政者需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孟子·离娄上》)隋朝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王通也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具有本然的“仁、义、礼、智、信”五德。(《中说》)王通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主要内容就是“仁义道德三纲五常”;道德修养方法就是“穷理尽性、推诚主静、闻过知改、寡言无争。”(《中说》)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将人培养成“君子”“圣贤”。明朝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王守仁认为“至善者,性也。”(《传习录》)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为此,教育的宗旨是“致良知”和“存天理、灭人欲”,教育的方法是“知行合一”,教育的目的“明人伦”。(《传习录》)

(二)“性恶论”视角下的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天然属性,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荀子、韩非以“性恶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各自的教育思想。战国时期的荀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为此,荀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通过“其礼义,制法度”,转化人的“恶”性,其过程就是知识和道德积累的过程;学习的方法主张“闻见知行。”(《荀子·儒效》)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尊道”,即遵守“礼仪法正”(《荀子·儒效》)。战国时期的韩非,是荀子的学生,主张人性为恶,教育首先要“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其次是“禁二心私学”,韩非认为儒墨私学“乱上反世”,造谣惑众,是“二心私学”,必须禁绝之,因为“法之,则莫得为私”。最后是“以法为教,以史为师”,实现“智术之士、能法之士和耿介之士”的培养

(三)“性无善恶论”视角下的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性无善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没有善恶的。以“性无善恶论”为视角,墨子、王安石和朱熹三位为代表的教育家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墨子认为人性并无善恶之分,环境和教育会对人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强调“染不可不慎也”。在教育内容上主张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文史知识教育、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和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等,并提倡因材施教;教育教育原则是“强教于人”,“夫义,天下之大器也,何以视人?必强为之。”(《公孟》)教育的方法“学行结合”,“多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修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兼士”。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认为“性不可善恶言”(《礼乐论》),反对“天生德性”,主张后天的习染和教育的作用。为此,王安石认为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栋梁之才,教学的内容强调实用性,做到“求专门”“尚实用”“兼文武”。

(四)“性二元论”视角下的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以“性二元论”为视角,傅玄和朱熹两位为代的教育家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魏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傅玄认为人性既有善又有恶。为此,傅玄认为教育首先就是塑造人性,即“正心”,“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太子少傅箴言》)教育的根本作用是为国家培养贤オ,“贤者,圣人所有共治天下也。”(《傅子·举贤》)南宋时期的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在人性问题上,认为有“天命之性”(先天的善性所在)和“气质之性”(先天有善有恶)。朱熹认为教育的目有二,其一为“明天理,灭人欲”,其二为“明人伦”,教育的任务是“教之以事”和“穷之其理”。

(五)“性三品说”视角下的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性三品说”认为人性有的是善,有的是恶,还有的既有善还有恶。以“性性三品说”为视角,以董仲舒和韩愈两位为代表的教育家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西汉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董仲舒将人性界定为“性者,生之质也”,提出“性三品说”:第一种是先天性善、第二种是先天性恶、第三种是先天有善有恶。为此,董仲舒认为教育首要任务一是“明道”、二是“教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义”,教学方法上主张“强勉努力”(《举贤良对策》)。

二、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对“立德树人”思想的启示意义

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如何立德、如何树人”的思想理念,为新时代如何“立德树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重视“立德”的教育

不论是从“性善论”“性恶论”还是从“性二元论”“性三品说”等视角,中国古代教育家们在各自的教育思想里面,他们都主张重视对人才的“德性”培养,提出“仁义礼智信”这些“德目”都是“君子”“圣贤”“智术之士、能法之士和耿介之士”等必备的道德品质。尽管现在看来,他们的教育思想中有一些主张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的,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他们主张在教育中重视“立德”,这对“立德树人”思想有着重要启示意义。为此,一方面“立德树人”要坚持立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人。“立德树人”立的具有“崇真向善”之德,所要树的具有“大德、公德和私德”的人。一是立“大德”,就是树立“品德高尚、德行高尚”的人,在中国传统美德中立“大德”就是树立具有“爱国、仁爱、礼仪”之德的人;二是立“公德”,就是树立具有“公共道德品质”的人,在中国传统美德中立“公德”就是树立“廉正、奉公”之人;三是立“私德”,就是树立个人的品德、修养,在中国传统美德中立“私德”就是樹“修己、诚信、思义、力行”之人。另一方面“立德树人”要融入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精神的凝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吸引力、凝聚力,它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起着确立理想、激励斗志、凝聚人心的作用。“立德树人”就是要坚持以社会主核心价值来引领学生的德育教育,将这些价值观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把握“树人”的方法

中国古代教育家们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他们在各自的教育思想里面除了提出具体的教育内容之外,还提出了可行的教育教学方法,如主张“性善论”的教育家们提出了“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主张“性恶论”的教育家们提出了“闻见知行”,主张“性无善恶论”的教育家们提出了“因材施教”“学行合一”,主张“性三品说”的教育家们提出了“勉强努力”“博贯多选”“善一专一”和“勤学”等。历史证明他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很多是成功的,为中国古代培养出了一批批圣人、贤人、仁人、君子、善人。为此,这些成功的教育教学方法,对现在的“立德树人”思想同样具有启示意义。一方面要做到“因材施教”。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要全面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选择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育人手段,实现育人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做到“知行合一”。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要做到教育与生活和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重视生活体验、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从生活中、社会实践中去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断提高综合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柳丽平.中国古代“人性论”与教育的关系[J].沧桑,2012(4).

[2]杨赞.“中国威胁论”的中国文化视角反诘[D].北京师范大学,2006.

[3]陈翰苑、吴新颖.论人生的三个维度[J].云梦学刊,2019(3).

[4]臧瑜.荀子儒士观及对现代知识分子的影响探析[D].中原工学院,2012.

[5]吴林龙.思想政治教育人性根源思想的梳理及启示[J].广西社会科学,2016(3).

[6]王俊.墨子兼爱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6.

[7]陈永华.王安石的教育思想与实践[J].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2002(1).

基金项目:德阳市社科研究“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项目立项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提升“立德树人”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DY20C055)。

作者简介:赵新华(1980-),男,汉族,广西桂林人,副教授,法学硕士,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

猜你喜欢

人性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论教育本质的超越性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公共治理理论
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学习札记
人性论的教育意义研究
战国诸子叙事与中国古代史传文的成熟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
霍布斯社会契约论浅析
中国与希腊古代洪水神话比较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