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对国内农业面源污染的思考与启发

2021-09-10李婷韩雅鑫

科技风 2021年25期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社会学可持续发展

李婷 韩雅鑫

摘 要:随着社会化程度的高度发展和全球人口的日益增长,导致自然环境问题与农业发展间的矛盾和冲突日趋严重,而且,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在我国部分地区尤为突出,严重地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社会学领域的研究学者也在此领域取得众多研究成果。基于此,本文基于相关文献资料从不同视角分析农业面源污染的定义、形成原因、现状、特征以及危害,提倡多学科合作,针对其成因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社会学;农业面源污染;可持续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农业的市场化转型,传统化肥、农药等的大量施用,致使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严重,主要从土壤、水域、和大气三个方面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土壤方面:传统化肥的过量的撒施等,导致了部分地区土壤结构受到严重破坏,土壤板结现象更加突出,土壤中的养分流失加快,从而间接或者直接导致了农产品的品质下降,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威胁。此外,水域方面: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诱发水体富营养化,加速地下水污染,对人畜饮水造成严重威胁。大气方面:传统化肥的过量生产和施用导致雾霾等空气问题频发。基于此,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自然科学领域众多学者便开始关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紧随其后,开始了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社会学探讨。

1 农业面源污染定义

相对于点源污染的特点而言就是面源污染,点源污染是指固定排放点污染源产生的污染。对于农业面源污染的定义,其最早来源于美国的《清洁水法》:污染物以广域的、分散的、微量的形式进入地表以及低下水体。也正是受到《清洁水法》的影响,我国早期的大部分学者将污染物对水环境的影响作为重点来定义农业面源污染。其中,全为民(2002)指出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磷等营养元素、农药及其他有机物和污染物质通过是通过在耕地土壤的地表径流、渗漏而形成的水环境污染,即称为农业面源污染[1]。在2010年,李秀芬认为主要有农药污染、化肥污染等就是农业面源污染,其指氮素、磷素和钾素等土壤营养物质、化学农药及其他污染物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水流经过土壤表层径流、渗漏形成的环境污染。张淑荣等人(2001)指出由于传统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从而将耕地土壤中的过量养分跟随降雨或者是地表径流流入附近的水域,导致水污染的问题认为农业非点源污染[2-3]。段玉杰认为的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土壤中残存的农药、氮素、磷素和钾素等土壤营养物质、深层泥沙等污染物,随着降雨及灌溉,经由地表径流、排水、地下水循环以及壤中流等进入水体,形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的过程[4]。

随着对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深入认识以及自然科学领域的不断发展,众多学者们认识到,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水污染问题,还包括对土壤、空气产生的影响。除此之外,部分学者将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扩展至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制度、农村面源污染等层面展开研究。洪大用等人(2004)认为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恶化的深层原因。

基于上述文献,我个人思考,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由于过量使用化肥、农药,致使有机物污染物质、畜禽粪便污染物质和农田本体泥沙、腐殖质等物质所导致土壤、水域等各类污染的总体叫法。

2 农业面源污染的形成原因

现今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形成机制和原因,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农业面源污染的形成因素,并取得一些成果,总体来说可以归为以下几种:

2.1 微观层面

从微观层面来说,王晓毅(2014)认为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导致了面源污染问题[8]。葛继红(2012)认为农资补贴政策对刺激农户过量施用化肥具有显著作用[9]。魏欣(2012)提出农民作为理性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的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农用化学品,造成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10]。饶静(2011)认为农户的生产行为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11]。同样地,张欣(2005)认为农户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农业经营行为短视化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12]。李洁等人(2007)认为农民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环保意识淡薄[13],会加剧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李秀芬(2010)认为中国水体污染严重的流域,农田、农村畜禽养殖和城乡结合部地区地带的排污是造成流域水体氮、磷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其贡献大大超过来自城市地区的点源污染和工业点源污染[3]。

从微观层面而言,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受市场等因素影响,为获得较大的收益,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产品,加剧了土壤、水资源的污染。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进入农村,自由的市场、政府的补贴不断推动化肥、农药的推广使用,加剧了农户的非理性行为。在我个人看来,农户的短视行为以及生产经营活动虽在一定层面加剧的农业面源污染的程度,但是并非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我们更应该看到农户个体行为背后的社会机制、政府政策、市场要素等。

2.2 中观层面

同时,众多学者提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像其他环境问题一样,也具有较强的负外部性。例如,在陈红、马国勇(2007)分析提出,农业面源污染的负外部性会导致生产过剩问题的出现。其指出,外部成本的内部化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根本。由于市场调节的有限性,因此单一依赖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外部成本的内部化,而政府的治理措施又难以到位,在“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的情况下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15]。而马云泽也认为“市场失灵”与政府的“规制失灵”是导致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16]。

2.3 宏观层面

从宏观层面来看,闵继胜、孔祥智(2016)提出三种假说:首先,由于农民的短视行为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而这一问题的更深层次原因是土地产权和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其次,农村发展战略与社会环境的变迁加重了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最后,不够完善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不合理的政府政策进一步加剧农业面源污染[5]。饶静、纪晓婷(2011)认为农业面源污染不能完全归咎于“高产、高效”的农业技术的发展,政府的农业公共服务供给出现一定问题[11]。葛继红(2011)从经济方面看农业面源污染形成因素,其认为农业经济规模扩大、农业结构中养殖业比重上升和种植业比重下降、种植业结构中经济作物比重上升和粮食作物比重下降以及农业技术进步、农村人口规模扩大都会增加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排放[17]。洪大用(2004)认为加重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深层原因是我国当前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存在和作用[6]。农村人口数量众多,给环境资源帶来重大压力;其次,对于贫困的农村人口来说在生存压力面前,环境污染显得并不重要,再次,当前我们缺乏对农村环境的保护,也很难控制农业生产的面源污染。总的来说,一方面,农村的人口需要、产业发展加重了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的程度和控制难度;另一方面,农业面源污染的加剧又进一步深化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猜你喜欢

农业面源污染社会学可持续发展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意外遇见社会学
试述黔南州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防治措施
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研究综述
浅谈利用生态农业产业链技术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研究进展
意外遇见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