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境”到底,深挖知识本质

2021-09-10于月娥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糖水分母重量

于月娥

【教学内容】

蘇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会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知道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

2.经历百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探究过程,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感受百分数的作用,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感。

4.使学生在用百分数描述和解释生活现象的过程中,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瓶矿泉水,一瓶白砂糖,一瓶旺仔牛奶和一瓶小猪佩奇豆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形成概念

1.创设情境,引发需求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

生:百分数。

师:既然是一种数,用你的学习经验告诉我,我们要学习什么内容呢?

生1:什么是百分数?

生2:百分数是如何产生的?

生3: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生4:为什么要使用百分数?

生5:百分数是怎么读和写的?

师:那今天我们就好好地听一听百分数是怎么表达自己的。

师:老师这里有两瓶饮料(旺仔牛奶和小猪佩奇豆奶),怎样知道哪一瓶更甜呢?

生:尝一尝。

(教师指名学生尝一尝)

生:我尝出来了,是旺仔牛奶更甜。

(多媒体呈现三杯糖水)

师:这次老师没有带道具,不能尝了,怎么办?

生:需要数据算一算。

(多媒体呈现三杯糖水的糖和糖水的重量,如表1)

师:看来还是需要用数据说话。

2.探究哪一杯更甜

进入小组合作环节。

指名学生说一说活动要求:

(1)想办法比较哪一杯更甜?并写出比较过程。

(2)先独立尝试,再在小组交流。

师: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同学们都知道,要比较哪一杯更甜,既和糖的重量有关,又和糖水的重量有关,接下来我们看看这三位同学是怎么比较的。

生1:我先计算出了水的重量分别为25-16=9,20-13=7,50-30=20。再算出糖的重量是水的几分之几,通分比较出第二杯最甜。

生2:我先表示出糖的重量是糖水重量的几分之几,再通分比较(16—25  =64—100,13—20  =65—100,3—5  =60—100),得出第二杯最甜。

师:你能说一说这里的16—25  ,13—20 ,3—5 都表示什么吗?

生2:糖的重量占糖水重量的几分之几。

生3:我的方法是,写出糖和糖水重量的比分别为16:25,13:20,3:5,再将后项转化成100,得出64:100,65:100,60:100。可以看出第二杯更甜。

师:你能说一说这里的16:25,13:20,3:5都表示什么吗?

生3:糖和糖水总量的比。

师:我们重点来看这两种方法,板书中的和糖:糖水,都是表示糖和糖水怎样的关系?

生:倍数关系。

师:既然两种方法都可以,我们就选择分数的表示方法。现在你可以完整地说一说这个过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补充表2)

评析:本节课从比较哪一种饮料更甜引入,学生会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尝一尝来解决问题,当缺乏道具时,把学生自然引导到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道路上。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原生态,呈现多种方法。在多种方法中,重点“引”出了比和分数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这里都是在表达倍数关系,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之间的联系,呈现了本节课的教学主线。

3.感受百分数的产生

师:这里还有第四杯(见表3),试着算一算、比一比。

生1:我把分母固定为100,分母乘2.5,分子也乘2.5,得到67.5—100。比较得出第四杯最甜。

生2:我也固定分母为100,但是我不会计算,听了生1的想法,我会计算了。

生3:我先通分得到135—200,再将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得到67.5—100。比较得出第四杯最甜。

师:前两位同学都直接固定分母是100,第三位同学已经通分了,为什么仍然选择用100做分母?

生:用100做分母,方便比较,如果杯数越来越多,通分的方法会越来越麻烦。

师:是的,如果还有第五杯、第六杯……通分后分母会越来越大,很不方便。

(播放“你知道吗”)

师:我们就叫它什么?

生(齐):百分数。

师:猜猜看,它还有什么名字?

生:百分比。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分母是100的分数,都可以写成比的形式。

4.自学完成读写方法

师:请同学们在导学单自学百分数的读写方法。

(教师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的板书:64%,65%,60%)

(指名学生介绍写法)

生:我们先写分子,分母100和分数线变成了百分号,先写一个小圆圈再写斜线,最后再写一个小圆圈。

师:两个小圆圈对齐会更美观。

(引导学生一起读一读这三个百分数)

师:64%表示什么含义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糖占糖水的百分之六十四。

5.小结

师:仔细思考,得到百分数的过程是什么?

出示:

评析:给学生创设跌宕起伏的过程,在学生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设置了第四杯糖水,学生自主建构,根据自己的需求,主动寻求方法,百分数呼之欲出。“你知道吗”的介绍让学生自己的想法与古人的做法产生共鸣,增强了数学学习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最后的小结,引导学生进行建模,体会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提升学习的层次。也再一次地体会了百分数和比、分数之间的关系,紧紧抓住主线。

(二)回归生活,理解意义

1.揭示百分数的意义

师:有两个调皮的百分数藏起来了,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出示:

生1:把1:25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4,得到4:100,也就是4%。

生2:1:25=1—25,把1—25的分子、分母同时乘4,得到4—100,也就是4%。

生3:133—100就等于133%。

出示:

师:分别说一说这三个百分数表示的含义。

生1:4%表示糖是牛奶总量的4—100。

生2:133%表示姚明身高是老师身高的133—100。

生3:90%表示羊毛重量是呢子大衣总重量的90—100。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三个百分数表示的含义,百分数到底表示什么?

(揭示: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这就是百分数的意义。)

2.感受百分数的特征

师:现在你能告诉我谁更甜吗?(出示图1)

生:旺仔牛奶中糖占牛奶总量的4%,小猪佩奇豆奶中糖占豆奶总量的3%,4%大于3%,所以旺仔牛奶更甜。

师:用数据说话真有力量!

师:想一想,在一杯糖水中,糖最少占多少?最多呢?

生:最多就是沒有水了,全部都是糖。

师:那此时糖占糖水的百分之几?

生1:这个时候糖占糖水的百分之一百。

生2:最少就是没有糖,全是水。

生3:0。

(出示道具一瓶矿泉水和一瓶白砂糖)

师:现在你知道糖占总量的百分数在什么范围之内吗?

生:0到100%。

师:为什么不会超过100%。

生:糖是糖水的一部分,部分的量不会超过整体的量。

3.感受百分数的作用

继续出示:

师:再仔细观察这两个百分数,它们还在表达着什么呢?先来说说133%的含义。

生:说明姚明比老师高。

师:又来了一个小朋友,他的身高大概是老师身高的百分之几?(出示图2)

生:通过观察发现,小朋友的身高大约是老师身高的80%。

师:通过比身高的过程,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比身高的过程中,我发现百分数可以比100%低,还可以比100%高,真神奇!

师:我们接着往下看。

生:这件呢子大衣的羊毛含量很高,穿起来一定很保暖。

师:是的,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他情况。(出示图3)

师:图中表示各种呢子大衣的羊毛含量时,出现了分数,你喜欢用什么比较?原因是什么?

生:喜欢用百分数比较,百分数比较起来很方便。分数还需要通分。

(板书:方便比较)

4.分类总结

师:如果分成两类,你怎么分?

生:第一个和第三个为一类,第二个单独一类。第一类中百分数不会超过100%,第二类可能低于100%,也可能超过100%。

生:第一类百分数表示的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第二类百分数表示的是独立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评析:紧紧围绕三个百分数的生活实例展开,在三个百分数情境中“不断周旋”、深挖、反复研究,把学生思维的“线”不断拉长。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再一次体会百分数和比、分数之间的联系,体会百分数的作用和优点,体会百分数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时,不会超过100%;百分数表示两个独立的个体的关系时,可能超过100%也可能低于100%。增强了学生对百分数的理解。三个案例都源于生活实际,让学生深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感受百分数和分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闪烁出现分母是100的分数,如图4)

师:分母是100的分数都能改写成百分数吗?

生:都可以。

师:我们把这些分数放到情境里,它们就活了。

(教师出示图5,学生在导学单上完成改写)

生:75—100和50—100可以改写成百分数,其他三个分数后面都有单位表示具体的数量,不能改写。

师:那么分数与百分数究竟区别在哪里?

(小结: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量相比的结果,还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量相比的结果)

师:那你觉得百分数还有什么名字呢?

生:百分率。

师:你能根据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连一连吗?(出示正确连接的图6)

(四)自我评价与成果检验

1.自我评价

出示:在这节数学课上你对自己的满意度是(   )%

生:我对自己的满意度是99%,在这节课上我学会了百分数的意义、读法、写法、作用还有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师:为什么不是100%呢?

生:还有1%是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因为这节课我没有举手发言。

师:每个孩子对自己的评价都不一样。有的人还有遗憾,不要紧,还有机会。

2.成果检验

师:你能根据今天学的内容,快速地填写吗?

出示:

在选数中思考(可以重复选择或一题多选)

200%, 97.3%, 60%, 2.7%, 101%,95—100

(1)一根铁丝的长是()米。

(2)一辆汽车严重超载,装的货是最大载重量的()。

(3)人体中,水分大约占总体重的()。

(4)地球上的水资源,海水占了(),淡水占了()。

评析:在此之前学生感受的百分数都是表示关系并且分母是100的分数,对百分数的认识还不够完整。抓住这一认知冲突,提问:“分母是100的分数都能改写成百分数吗?”学生的反映自然是可以的,“顺藤摸瓜”,出示参照课本改写的习题,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梳理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及区别。“自我评价”环节让学生运用百分数评价自我,将本节课的知识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成果检验”环节通过选数题检验学生对百分数的掌握情况,为本节课的学习画上圆满的句号。

【总评】

1.一“境”到底

以往的数学评价练习,有的注重多练多讲,有的注重分层次练习,但是都有一个相同的弊端:提供的素材太多,学生有很大的负担。我们何不精心选择学习素材,一“境”到底呢?一个情境探究到底,素材少而精,学生在练习中,学习再创造,不断剥离知识的外壳,直达知识的本质。

本节课,教师选择了三个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情境,分别是:含糖率、羊毛含量、比身高。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如同拿了一台摄像机,一个个镜头拍摄下去,一气呵成。环节1:找到隐藏的百分数,将比、分数转化成了百分数,充分理解三个百分数的含义,顺势揭示百分数的意义。环节2:比一比含糖率,深入思考含糖率最大、最小的情况,在过程中体会含糖率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环节3:比一比身高,为什么小朋友跟教师比身高的时候百分数是低于100%,而姚明跟教师比身高的时候百分数是高于100%?在过程中体会这里的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独立个体之间的关系。环节4:比一比羊毛含量,引发思考,是直接比较百分数还是比较分数方便?帮助学生充分感受百分数的特点和价值。环节5:分一分类,再一次帮助学生充分感受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关系有两种情况。也为下节课进一步探究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埋下了伏笔。

细观一个生活情境下的多次评价练习,学生在每一次的练习中,都面临新的问题,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再创造过程。

2.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

学生在学习百分数之前,已经学习了分数和比,教师基于这一点,将百分数、比、分數的关系作为本节课的主线,贯穿始终。课堂伊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今天要学习百分数的什么内容?学生根据以前学习数学的经验,提出问题。在探究哪一杯糖水更甜时,学生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选择用分数表示,有的选择用比表示,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共同之处,这里的对比正是孕育百分数之处。在出现第四杯糖水后,学生由分数、比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分母是100的,或者后项是100的,百分数就这样孕育而生,这样的过程更加自然、真实。在一“境”到底的探究中,也蕴藏着分数和比,不断感受百分数、分数、比之间的关系。

两次总结的过程中,建立分数到比再到百分数的模型,让知识可视化,进一步地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

3.把握认知冲突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学生认为: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教师及时利用学生的这一认知冲突,在黑色的背景下,不断闪现分母是100的分数,并且发问:分母是100的分数都可以写成百分数吗?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接着引导:我们把这些分数放到具体情境里,它们就活了。学生在情境思考中得到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猜你喜欢

糖水分母重量
趣说“糖水不等式”
萝卜糖水止咳化痰
尝出来的不等式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找回“丢弃”的分母
“糖水不等式”应用探究
快速求最小公倍数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多种方法比较分数的大小
Put the Glass 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