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中花园

2021-09-10梁丹丹

安邸AD 2021年9期
关键词:国际交流教学楼建筑师

梁丹丹

“双重地表”的存在让建筑体呈现出不同的功能状态。这一区域如同植物的枝叶,密集而均匀,同时需要更多的光照,构成校园的视觉主体

校园不应是 孤立的象牙塔, 而应是开放的、与城市互动的另一个“社区”。

快速的现代化与潮汕、岭南、湖湘多层次的地域文化,让深圳这座处在传统与现代交接点的“移民城市”潜藏了更立体的多元与包容。这也是深圳国际交流学院新校区的特质——生长与容纳。在校园中,学生的壁画创作作为一种空间再造活动,与植物、土壤、建筑不断融合,使这里保持在未完成的生长状态。建筑师李晓东让这种自然、建筑与人相互滋养的过程成为校园对“生长与容纳”这一主题的现实回应。

深圳国际交流学院新校区位于福田区,东南侧地势较低,建筑师借势将校园的“地面层”与西侧高地衔接,从而形成“平台层”:在垂直维度上,保持与南北两条城市道路分离,保证了校园的私密性、完整性。学校周围没有实体围墙,外围水系、植被与平台层的交叠构成了保护屏障,丰富了边界区的空间层次,形成了校园向城市的缓慢过渡,也使校園、自然、城市成为相互激发的整体。

无论生活区还是教学楼,都设置有空中花园及庭 院,以提供“可呼吸”的空间角落。这不仅回应了深圳的气候特征,也为高密度空间中的日常生活创造了可以喘息的空间。

建筑师李晓东利用基地高差形成双层地表,在提供更多户外活动空间的同时,还通过不同层级的院落组织编织纵向的空间秩序。核心庭院将校园分为南、北两区,分隔公共空间与生活空间。教学楼、宿舍内部穿插布置空中庭院,引导自然通风,其中引入的垂直绿化系统创造出舒适的微气候环境,在遮阳的同时形成丰富的光影变幻,为空间增添了一份自然的律动,整个校园就像一座会呼吸的空中花园。

猜你喜欢

国际交流教学楼建筑师
小小建筑师
教学楼重建工程项目中的施工技术分析
教学楼重建工程项目中的施工技术分析
AStudyon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tudents’WillingnesstoCommunicateandtheInfluentialFactorsinsidetheClassroom
5S管理技术在教学楼中的创新及应用
关于强化高校国际交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高校教学楼空间设计
猴子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职业技术教育国际交流分会一届二次理事会议在大连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