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共享奶奶”:大手牵小手,幸福社区更温馨

2021-09-10夏榕

分忧 2021年9期
关键词:李姐放学小朋友

夏榕

下午4点,正是小学放学的时间,成都一小学的校门口站满了来接小朋友的家长。其中有一列队伍全是奶奶,显得格外特别。接完小朋友,奶奶们没有把孩子各自领回家,一行人来到社区活动室。老人和小朋友围坐一起,开始做手工、玩游戏,再分头完成家庭作业,场面十分温馨。虽然孩子们一口一声“奶奶”,但这些老人和孩子并没有血缘关系,只是社区的“共享奶奶”。有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奶奶还可以共享?

大手牵小手,互助带来温暖

“共享奶奶”源自85后杨琼的一次偶然经历。杨琼在四川成都武侯区晋阳街道吉福社区工作,她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一个读幼儿园,一个上小学。夫妻俩都是上班族。偶尔家中老人有急事回乡下,每天到点接两个小孩放学,便成了令她头大的事。

2019年6月初的一个下午4点,闹铃嘀嘀嘀地响,杨琼忙于处理手中的一份紧急报告,公公婆婆去走亲戚了,她要去接孩子放学。她一把抓起车钥匙,又放下,一来一回加塞车,起码半小时,她怔怔地望着屏幕,不知所措。一旁准备下班的清洁工李姐,看她着急的样子,“要不我帮你去接孩子?”杨琼一听,松了一口气,孩子经常来办公室,和李姐很熟。她连声谢谢李姐及时救急。

等她忙完工作,走到活动室,两个孩子已经做完作业,正乐呵呵地跟李姐学习穿花绳,都没空跟她亲热。“我下班后也没啥事,以后有事走不开,喊我一声,我帮你接,接回来玩一会儿就写作业,两娃可乖咯。”李姐爱怜地整理着妹妹的头发,笑着对杨琼说。

杨琼心中一暖,李姐的话触动了她。她平日工作中经常接触很多长者,多是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他们的生活除了上市场买菜,忙于一日三餐外,要不天天打麻将,要不就在小区转悠、晒晒太阳。实际上,许多老人表示他们想要发挥余热,再为社会做点什么。

杨琼到社区周边细致了解了一番,吉福社区毗邻磨子桥小学分校、晋阳小学、龙翔路小学三所小学。放学后无人看管、辅导学业的孩子占学生总数的40%,对有房贷、车贷的年轻夫妇,请保姆或者送晚托班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解决孩子放学安置问题的需求很迫切。

社区内退休长者时间宽裕,希望重新参与社会活动,寻求认同感;双职工家庭工作繁忙、下班时间晚,疏于照顾孩子,能不能把这些有爱心,有能力的退休长者组织起来,帮着双职工家庭接孩子带孩子呢?杨琼把自己的设想和同事一讲,几个和她一样为接送孩子烦恼的同事拍手称妙,“这是要搞‘共享奶奶吗?”既能让退休老人开心,又能让孩子得到及时的关心,更能让双职工家长省心,妥妥的“三赢”。大家一致同意可以试试,项目就命名为“共享奶奶”。

杨琼跟社区内老人说到这个设想,询问大家对共享奶奶项目的建议。老人一听都称好,当即踊跃报名,一天下来,报名的就有三四十位老人。经过合议筛选、客观评估,实际招募合格奶奶二十多位。考虑到奶奶们的年龄较大,杨琼设定帮忙照看的孩子为幼儿园学龄以上儿童。安全起见,接送孩子放学时,社区会安排志愿者一起陪同共享奶奶前往。

上岗前,杨琼和同事根据奶奶们的工作经历和兴趣爱好,划分小组,明确分工,再给她们做了系统培训。尽量安排同小区的奶奶接本小区的孩子。大家同住一个小区,平日里遛弯,不时会遇见,老人孩子基本相互脸熟,打消了家长和孩子对安全性的疑虑。

回归社会,奶奶焕发活力

有了“共享奶奶”的帮助,像杨琼这样的双职工再也不用纠结,到点接孩子放学,又担心耽误工作了,寒暑假儿童去处亦后顾无忧,奶奶们轮流值日,免费安排各种花式兴趣班,集体陪伴让孩子远离电子产品,年轻的父母说不尽地感谢。

杨琼和同事按小区建立微信群,方便大家在微信群预约共享奶奶服务。易琴本是婆婆帮忙照顾孩子,一天,婆婆突然伤了脚,要卧床一个月,一时找不到人帮手。她试探性地在业主群预约了共享奶奶。

那晚回家后,孩子已完成功课,还跟她讲述共享奶奶教他折新型纸飞机,他也交了几个新朋友。小家伙特别提醒妈妈,记得預约张奶奶,她家就住在楼上。易琴的婆婆本来担心小孙子没法安顿,没想到能这么顺利解决问题,开心地说“奶奶腿一好,就去报名,我也想有好多个‘孙子孙女呀。”

易琴一打听,张奶奶家住18楼,是一名小学退休教师。偶尔她俩在电梯间遇见,会点头微笑。张奶奶很有耐心,平时子女都不在身边,她和老伴的生活有些孤单,听说社区有共享奶奶项目后,第一时间报了名。如此一来,两家的距离一下拉近了。易琴提了一兜水果,两口子领着孩子给张奶奶送去。儿女在国外,长期就老两口在家的张奶奶开心得像家里来了亲戚。

一来二去,远亲不如近邻,易琴再也不用发愁婆婆帮不上忙,孩子孤单一人没人陪伴,工作顺利多了。疫情期间,易琴夫妻指导张老师上网购物、网上支付杂费等,周末带上二老,一起去户外踏青,其乐融融。

易琴在微信群艾特杨琼,夸她为民办了一件大实事,共享奶奶让邻里关系更紧密了。一时间,其他年轻业主“支持+1”的回复满频。奶奶们纷纷抛出红色爱心。

共享奶奶虽然年事已高,能量却不小。儿孙都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张惠英,平时靠搓麻将打发时光,有时候下楼晚了一点,牌桌没有了空位,她的一天就孤单空虚,手脚不知道怎么安放。自从报名共享奶奶后,她不再四处找牌搭子。小朋友的十万个为什么,她总答不上来。这样的“尴尬”督促她天天忙着网上学习,学唱新歌,做新手工。

最让张惠英记忆深刻的是,2020年夏天,她身体不舒服,在家躺了几天。没想到小朋友在家长带领下,一起上门来看望自己。“一打开门,五六个娃娃一拥而上,团团抱住我,说着‘奶奶几天没见,我们都想你了。”回忆起来,老人笑得合不拢嘴,“哎呀,心里面那个甜呀,说不出的舒心。”

2020年加入“共享奶奶”大家庭的黄美英是一位退休的医生,80岁高龄的她依然精神抖擞。她给孩子们编创故事,讲解防治新冠肺炎的方法,从此孩子们迷上了这个故事奶奶。编故事激发了黄美英多年沉睡的写作热情,她寓教于乐,引用中外名人的故事,培养小朋友懂礼貌,爱劳动的美德。孩子们上学时,她就在纸上写故事,密密麻麻的文字写满整张稿纸,她称之为“备课”,老了还能圆一回教师梦,老人倍感自豪和惬意。

共享奶奶,让社区更和谐

共享奶奶项目运行一年多来,社区孩子放学后,户外运动多了,由共享奶奶带领,孩子们和谐地一起嬉戏。爱是相互的。在“共享奶奶”帮助双职工家庭的同时,这些家庭也用爱回馈着。杨琼介绍,有些老人的儿女长期不在身边,如果住在没有电梯的老小区,生活很不便。周末或平时空闲时间,双职工家庭的孩子和父母会上门帮老人们买菜、一起做饭,结伴一起游玩,让老人享受家庭的温暖。

易琴的婆婆参加了共享奶奶,她也不用天天待在城里守着孙子,一段时间她能回乡下看看她九十多岁的老母亲。易琴也不再因此犯愁,孩子没人看了,她也欣喜地看到孩子的变化。孩子变得开朗大方,与人相处更懂礼貌和感恩,还学会了包饺子和剪纸,回家还给她讲故事。说起孩子的改变,易琴满脸堆笑。

易瑟一家三口报名成为社区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和社区年轻的家长一起,大家出谋划策,定期组织集体生日会,户外活动等。她在微信群调侃杨琼“近期房价走高,是不是被你的共享奶奶项目推高的呀?不过涨价我们也不卖。”

2021年3月,共享奶奶的新闻在网上传开后,全国各地网友纷纷留言喊话,“上海要求预定,广州有吗?深圳太需要了”尤以一二线大城市的网友呼声较高。杨琼没想到,自己的一次偶然尝试,会给大家创出一片意想不到的温馨体验。

杨琼推荐在城市社区复制推广共享奶奶,冲破钢筋水泥的壁垒,让淡漠的城市邻里关系更加紧密。她说共享奶奶的推广落地,只需要具备两个必要条件:固定的活动场地,社区内有热心奉献的老人。而这几乎在每个社区都是现成固有的,只要有心人士发起,就能让老少两代手拉手,开启幸福社区的通道。

责编/昱青

猜你喜欢

李姐放学小朋友
放学
把眼泪变成微笑
放学歌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
Let’s DIY Poster
李姐
不能惯坏自己
放学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