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研究

2021-09-10李文寿

红豆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融合

李文寿

【摘要】初中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这个时段应该加强劳动教育,而在初中时段,可以将不同的学科与劳动教育融合。通过将《道德与法治》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符合当下要求,利用课堂创设多种不同的劳动形式,提高课堂趣味性,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多方面提高学生能力。

【关键词】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课;融合

引言

增加中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是国家一直所提倡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据统计,中学生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将课堂与劳动教育融合在一起,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也把身体动起来,也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的良好美德。同时,学校和教师要根据学生以及学校的各方面条件综合考虑如何开展这个课程,不同的课程也要结合课程的特点去设置不同的规则。下面将会从《道德与法治》课与劳动教育结合的意义,如何开展《道德与法治》课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以及课后拓展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劳动课程融合的实施及意义

(一)劳动融合的目标

无论做什么事情之前我们都要知道自己做这件事情的初衷和目的,所以教师要清楚自己将这个科目和劳动教育结合到一起的目标是什么,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后,做这件事才会有意义。在融合的过程中,不仅教师要有自己的目标,学生也要有自己的明确的目标,学生要明白自己去做这个劳动对自身有什么好处,通过这个劳动可以给自己带来什么。

(二)如何去把劳动教育与其他课程融合

教师讲课讲的再好,没有学生愿意听,这节课也相当于白讲,只有让学生能够愿意去学,主动去学习,这才是教育的本身。通过课前的一些小活动或者其他有关劳动的名言警句,以此来带动学生和激励学生的学习乐趣,启发学生,让学生有所感悟,激发劳动热情。课堂上教师可以讲述一些劳动智慧的小故事和有关劳动光荣的名人和节日。同时可以带动学生及进行合作之类的项目,以此来增加课堂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进行辩论的方式来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产生深刻的理解,通过辩论的形式,可以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充当裁判一角色,制造一个紧张氛围,增加现场的氛围。

(三)用合理的案例去教授学生

当两门课程进行融合后的时候,教师相对的也应该创新新的案例去教授学生,教师可以根据两门课程的特点,让学生在劳动的同时也获得了知识。教师可以结合课本自行创设一些简单的小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这种活动中获得课本中的知识,通过小组竞赛,让学生懂得团结,增强学生团结的意识。例如教师可以展开“垃圾分类”小游戏,通过对不同种类的垃圾进行分类,分类成功最多的小组获得胜利,并且进行奖励。这种活动既宣传了绿色理念,也让学生在劳动中获得知识。

二、课后劳动的开展

(一)为什么要开展课后劳动

学生在校的时间是有限的,相比较来说,初中生课后的时间以及不在学校的时间比较多,所以学校和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点,去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劳动观念,同时初中阶段也是学生懂事开始前的一个阶段,可以抓住这一点,对学生布置不同的课后劳动作业,但是作业要有趣且可实施性比较强,让学生愿意去做这个课后作业,这样才能达到既让学生劳动又让学生获得了知识的目的。

(二)如何开展课后活动

研学也是《道德与法治》课实施的有效途径,针对于这个问题,教师要多方面考虑学生的性格及特点,同时教师也可以与校方进行商量开展活动需要的一些费用以及器材。教师首先可以列举多个活动,在班上进行投票,票数最多的就举行哪个活动,教师可以选择带着学生到当地博物館、科技馆等进行研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旅行,此时处于初中生的学生,有极少数的人出去研学过,这样极大的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研学的旅途中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小游戏,来增加学生研学旅途中的乐趣。在一些特殊的研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锻炼动手能力,遇到一些手工制作的时候,教师要进行演示,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不仅增加了研学的乐趣,也增强了动手的能力,也达到了我们在劳动的同时获得知识的目的。

(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有利于《道德与法治》课的发展,让学生参加到社会实践中,能够让学生尽快适应这个社会,看到这个社会的其他方面。其中教师可以创设社区服务这一课外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对一些孤寡老人进行一些简单的服务,对孤寡老人的家里进行卫生打扫,同时也可以与社区一些的其他人做一些简单的游戏,帮助社区垃圾分类、社区宣传。这些都是一些比适合初中生去实施的活动,通过社会的实践能使学生获得深刻的印象,具有真实的体验,有助于学生后期的培养。

结束语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能够使学生更有效率的去学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设置合理科学的规则,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主动思考,激发劳动热情。通过社会实践服务让学生获得最真实,最深刻的体验,引导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参考文献:

[1]吴又存.从诗词大会看道德与法治贯彻劳动教育的“四个点”[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6).

(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五夫镇朱子学校)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