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普通高中克服学生厌学对策研究

2021-09-10覃红莲

红豆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对策研究

覃红莲

【摘要】厌学是中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与城市中学相比,农村中学,尤其是我国这样的薄弱学校,学生素质较差: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习惯普遍较差,办学条件较差;教师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合理:在教育教学中缺乏耐心、细心和教学经验,特别是对后进生的"爱"。农村中学的这些特点,一方面是造成学生厌学的部分原因,另一方面也制约着厌学心理防控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普通高中;克服厌学;对策研究

引言: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班级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教学计划。尤其是在现在的农村普通高中的教学中,农村目前本就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各种教育资源相对落后一些。一些高中老师尤其是新上任的一些高中老师,在大城市学习了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但是回到农村高中进行教学时,那里的发展并不会像城市高中一样迅速。如若教师还是按比较先进的教学模式,则给学生的适应带来巨大的困难。教师应该根据农村高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否则学生的厌学情绪将会不断发展,最终将会导致辍学。

一、农村普通高中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高中生在经历了生理和心理的飞速发展阶段之后,厌学心理发展差异更为明显,尤其是在学科基础上的差异。近年来,随着高中招生计划的扩大,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进入了高中。一些高中老师在课前会问一些问题来测试学生的知识水平。比如有的学生把英语作文全部写成汉语拼音。可以想见,随着高中课程难度的增加,这部分学生会逐渐从听不懂变成学累。现在,进入高中的学生是独生子女,即使他们大多在农村。这些学生是在父母的照顾下长大的。有些学生害怕受苦,因为他们缺乏毅力。在普通高中课程较多,且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学习的情况下,这部分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再者,一些学生由于初中在农村接触的教育资源相对落后,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恰当,上课会比较吃力,因而会产生厌学心理。

(二)客观原因

在教学中,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新的教学方法传播相对较慢。有些学校中教龄较大的教师教学方法还停留在以往的那个时期不能与时俱进,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厌学的心理。另外家庭因素也是厌学心理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外在因素。家长给学生不恰当的施加压力,该阶段的徐盛又正处于青春期,自然会产生反抗心理和家长作对。还有一些溺爱孩子的父母放任孩子自由,导致孩子在学习和玩耍上的懒惰。在学校方面,学校的教育方法不恰当,在农村,教育资源的落后,一些教师的不专业和歧视学生,也给学生带来了极大地压力,厌学心理自然会产生。

二、做好农村高中教学的重要性和克服厌学心理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农村的高中教育呈现下降的趋势,尽管农村教育改革现阶段在不断的发展,也没能遏制住这种趋势。教学质量下降主要表现为,学生成绩的下降、学生辍学率增加、教学条件未能改善等等。在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育是能改变农村孩子现在状况的最好的途径。通过高中走入大学,能让学生们开阔视野,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现阶段,农村高中辍学率高,很多学生因为经济状况、成绩或者自身原因而放弃学业,走入社会。这对学生的发展来说非常不利。学生在心智未发育成熟,知识储备不足的条件下就进入了社会,很难在社会中立有一席之地。因此,在高中,帮助学生储备好专业课知识是很重要的。但是,帮学生克服厌学心理更为重要,是教师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如何解决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厌学现状

(一)因材施教,分类授课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共性),这是制约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在这种教学体系中,一个教师可以按一定规模教几十个学生,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同时,不同的学生应该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发展自己的技能,师生在活动总量上的浪费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何防止差生厌学呢?为了减少无效教学活动的时间,现阶段的学生人数(如"小班制")应按学位或分组教学(如"分层教学")进行分组。极端教学法是个别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班级规模所产生的效率会大大降低,其中按程度分类或分层教学的班级有"差"或"快慢"的标签,难以克服,这将产生负面影响。

(二)教导学生树立理想,启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伟大的理想为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克服学习疲劳,要用理想教育他们。教育工作者要抓住机遇,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教育,使他们在思想上进行是非斗争时,以正确的动机战胜错误的动机,树立崇高的理想,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教育学生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让他们知道学习是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取得成果的。这就好比“逆水行舟,不进不退”的原则。只有不断地鼓励,才能最终达到理想的彼岸,用各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才能。

(三)利用奖惩制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减缓厌学心理

在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动机进行其他活动,将其转化为学习活动。动机的转移不是抑制或取消其他活动,而是揭示其他活动与学习的关系,从而产生学生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奖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外在动机,久而久之,外在动机也会转化为内在动机,学生的厌学心理最然会消失。

結束语:综上所述,现阶段农村高中的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原因极其多样。在这种大背景下,教师、学校和家长要通过各种措施手段来解决学生的厌学心理。在这一阶段,使学生迈向大学的重要转折点,对学生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和学校都应该重视起来。

参考文献:

[1]赵纯海.厌学现象探究[J].渤海大学学组.2006,(2).

(樟木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问题、成因与对策
暑期游泳培训班现状及对策研究
“营改增”对高职会计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乡村传统财会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考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