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格局下地方本科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模式建构

2021-09-10罗湘衡黄华丽

红豆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教学实践

罗湘衡 黄华丽

【摘要】在高校“三全育人”新格局下,如何种好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田”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分析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困局与对策,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模式建构进行了说明,体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统一。

【关键词】“三全育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一、引言

自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1]以来,许多地方本科高校都在结合区域发展特色,实现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价值塑造有效融合,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迫切需要理解“课程思政”的核心内涵,运用线上、线下资源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种好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田”,推动形成高校“全员、全面、全程”的“三全育人”新格局。

二、理论综述

从总体上来说,“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的具体实践。目前,有关“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朝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探讨“课程思政”改革的框架和课程体系构建,另一个是针对各类具体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研究。

高德毅、宗爱东(2017)基于上海的“课程思政”改革试点经验,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从宏观上进行系统构建[2]。邱伟光(2017)提出教师是“课程思政”生成的关键因素,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先决条件,进一步从课程思政的生成路径上进行拓展[3]。陆道坤(2018)着重探讨了课程思政的设计、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专业课程思政的评价等核心问题[4]。李国良(2020)就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如何相融的问题,提出需要厘清育人和育才相互统一的关系,提出师生应该用文化自信固化文化自觉[5]。在外语教学实践方面,崔戈(2019)基于大连理工大学对外语“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建设外语“课程思政”资源库、示范课程、教学指南和专业化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等可行的做法。蒋婷婷(2019)认为大学英语课程可借力新媒体的优势,通过“线上+线下”、“课内+课外”两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7]。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困局与对策

要种好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田”确实不易。首先,学校、院系、教师三个层面需形成合力。其中,课程思政的实施者—英语教师的关键性更是不言而喻。第二,大学英语教学时间跨度大、课时多,需要结合单元主题、文章内容和课后练习挖掘确定思政点,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第三,大学英语课程本身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就是有一定难度的,怎样在实现教学知识目标的前提下,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并引领价值观,是每一位教师要解决的问题。

要应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困局,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向。第一,教育者先受教育,内心认可“三全育人”的理念,从“课程承载思政”观念转为“思政融入课程”意识。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自身提升思辨能力,进行素材提取凝练,创新教学活动设计等,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方文化比较、跨文化交际等方面进行融会贯通。第二,思政材料甄选要自然切题,既要避免教学和思政“两张皮”,又要避免过度思政,引起学生反感。第三,要充分发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更新教学内容和方式。注重思政元素融入的思想性、时政性、实效性,兼顾适当性、趣味性、可接受性,如“春风化雨”般贴近生活,引起共鸣。

四、“三全育人”大学英语教学设计说明

1.“全員”。

要实现全员参与,首先可以利用学校的“网络学习平台”,让学生上网搜集相关能源资料,提前进行分组与分工合作,并就相关的内容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思考。第二,课中教师团队通过制作微课,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思维导图并进行展示,同时对学生团队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第三,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深入探究如何应对能源危机以及自己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节约能源的理念。

2.“全面”。

从个人、国家、世界三个层面就能源问题进行学习和讨论把思想价值引领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做到“润物细无声”。本次教学所设计的“头脑风暴”问题是:面对能源危机,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这样从微观的角度,引发日常节能意识。同时,从国家层面提及和能源问题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例如:2016年,中国提出能源共同体的概念;2021年,全国两会中提出“碳中和”,应对全球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最终,自然地引申出:只有实现节能减排,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的地球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3.“全程”。

首先,课前提供参考网站(如:国际能源网、国家能源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国碳排放交易网、中国日报网、CGTN等),帮助学生从宏观角度了解国际能源发展趋势和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第二,课中课堂口语展示可以让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带头展示,同时给与引导和归纳。第三,课后结合所学知识,在学习平台上提交一篇关于“家乡新能源建设”的作文,引导学生对国家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概念有初步认识和理解。

五、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

在专家学者们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地方本科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和应用策略。大学英语课程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致力于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8]。本研究所使用的教材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4(第3版)》[9]。

1.学情分析

本研究的教学对象为非英语专业的大二年级本科生,学生的语言基础两级分化现象比较突出。教师在实施基本语言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同时,要注意设置不同难度等级的学习任务,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以致用。

2.教学目标

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笔者深入挖掘大学英语课文中的育人价值,使育人和育才相得益彰。为了使本研究更具有实质针对性,选取该教材第七单元Energy and food crises的内容为例进行说明。该单元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掌握与能量有关的词语的用法并能全面理解课文;能力目标:能谈论利弊,以及不同能源的前景并能就能源危机进行批判性思考;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日常节能的必要性(如:随手关灯、绿色出行、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等);认识到能源共同体对共同未来的重要性;价值目标:引导学生践行节能减排。

3.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总结,填空练习。课前强化课文单词句子和句型练习,并引导学生学习并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新能源利弊和发展数据,并结合自己所学及所了解的知识对未来能源发展进行展望,为课堂思维导图练习做准备。

(2)微课视频:讲解化石能源的利弊和发展前景展望。笔者所在教学团队以化石能源为例,精心制作微课,切入本次课的能源分析,引导学生做思维导图。

(3)小组活动:学生分组后,在课上讨论整理出微课所示范的思维导图,并为后面的口语展示做准备。通过让学生分析自己感兴趣的能源,进一步加深对新能源的了解和认识。

(4)小组展示:按分组顺序,依次进行口语展示,阐述一种新能源的利弊、未来展望,每组约3分钟。通过这个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对新能源利用的批判性思考、增强团队合作能力。

(5)总结与升华:教师对新能源的课堂呈现进行点评、总结和课堂思政教学延伸。通过头脑风暴活动和政策介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日常能源观念和环保意识,提升学生对于生态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更清晰和具体的认识。

4.教学反思

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社会主义国家独特的国情,是高校课程思政的“肥沃土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需求,利用线上的丰富资源,建立思政素材案例库。通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笔者所教授的本科大二学生(共5个大班,350人)普遍增强了学习动力和学习信心,提升了选择性学习、小组合作、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教学进度和相关教学资源的限制,本研究的教学设计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一些具体教学步骤的处理上仍需改进。对于这节课例,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价值引领层面: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将节能思考转化为行为习惯;(2)能力培养方面:学生对新能源的了解还很有限,应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3)情感激发层面:学生参与讨论的能力有待提高。

六、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课内外进行大量的教学准备工作,不断改进教学策略,调整利用原有的教材内容,并与学生及时沟通、交流,才能更好地发挥“三全育人”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因势利导,才能充分发挥大学英语“思政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2018-05-25. From: http://www.moe.gov.cn/.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3]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10-14.

[4]陸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03):64-69.

[5]李国良.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如何相融[J].人民论坛.2020,(18).

[6]崔戈.“大思政”格局下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7):138-140.

[7]蒋婷婷.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模式建构[J].丽水学院学报.2019(06):121-124.

[8]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9]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4(第3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罗湘衡,1986年2月,女,湖南衡阳人,汉族,讲师,硕士研究生,湖南交通工程学院英语专业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

黄华丽,1980年10月,女,湖南衡阳人,汉族,讲师,硕士研究生,湖南交通工程学院英语专业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英语教学。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  421001)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教学实践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全育人”培育模式新探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