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心亭看雪》教学展示

2021-09-09涂丹妮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21年24期
关键词:情味白描相融

涂丹妮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

2.品析白描手法对营造深远意境的作用。

3.探究作者孤寂高雅的精神世界。

(二) 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

1.文本特点

《湖心亭看雪》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白描手法营造了物我相融的深远意境,非常适合通过诵读来理解文本。本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正是作者言志载道的精髓处,因此在教学内容的择定上,聚焦在文言、文学和文化上。

2.教材定位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单元导语”充分体现课标要求,即掌握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阅读提示”启发学生思考文字背后的美感;“思考探究”中引导学生分析写景、写人句子的内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更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使学生通过探究性阅读,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3.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文言知识和文化品位上都有了一定提升,但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张岱和《陶庵梦忆》,对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知之甚少;通过自读,多数学生容易停留在对文本大意的理解上,作者遗世独立的审美情趣和孤寂高雅的精神情怀还需教师点拨和引导。

二、 教学活动的规划

聚焦文题中的“看雪”,设计为三个教学环节:

看雪是雪,读出韵味→看雪不见雪,读出意味→看雪还见(  ),读出情味

课前设置两项准备任务: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并熟读成诵;

2.学生组长收集主题为“张岱其人”“张岱其文”的助读资料,和教师一起筛选后下发全班学习。

我从名家“看雪”的诗句导入,带领学生走入文本。(谢道蕴“未若柳絮因风起”,看雪的轻盈;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看雪的奇丽;毛主席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看雪的磅礴。那么张岱“看雪”呢?)

(一) 看雪是雪,读出韵味

诵读第一段,学生通过关键词,思考张岱看到的是怎样的雪景,联系所学诗句,深入体会“绝”“独”“一”等字词的含义,感受雪后西湖的空旷寂寥。

师生现场作画,直观感受白描从画法到写法的转变;进而采用增删法,品读三个“与”字,感受景物与景物的相融;采用替换法,赏析量词“痕”“点”“芥”“粒”,体会“物我相隔”到“物我相融”的审美境界。白描手法简练,但意境深远,启发学生读出文字的韵味。

(二)看雪不见雪,读出意味

诵读第二段,注意读出人物的情感,“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文题有“看雪”,此段却不见雪,那写的是什么?看雪的人。什么人?痴人。

从而鼓励学生多重解读“痴”字:

一层,舟子认为的“痴”为痴傻。天寒地冻,深夜时分,湖中看雪,亭上贪杯;二层,作者与金陵人之“痴”,“痴”人相遇,知己难逢,痴在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但两人的“痴”相同吗?从而引发出第三层,作者对故土的“痴”情。引入张岱生平资料,知人论世,这篇文章是写于明朝灭亡后,也可以称作是一篇回忆录。原来作者不仅仅有孤寂高雅的情怀,还有那挥之不去的故国哀思,启发学生深入文本中间,读出意味。

(三)看雪还见(  ),读出情味

作者除了“看雪”,还看见了什么?除“痴”字外,请学生从本文或助读资料中找寻一个字填入括号中,并阐述理由。这一环节依据教材定位,倡导学生通过丰富阅读体验,寻找文本中的矛盾点、迷惑点,于无疑处巧生疑,大胆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例如:看雪还见(“余”),“余”强饮后匆匆而别,更见“余”的孤寂、与众不同。

预设:看雪还见(夢),《陶庵梦忆》叙写冰雪奇缘,痴人说梦;看雪还见(国),诉说国破家亡之悲,无可奈何之痛……

最后,带着对张岱精神世界的理解,背诵全文,读出情味。

三、 重点问题讲解

下面我重点讲解白描手法对营造深远意境的作用。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是什么样的“天”“云”“山”“水”?没有任何修饰。“白”到什么程度?什么范围?没有任何渲染。这就是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我们一起依据这段文字在纸上作画(教师展示自己画作)。作为一种描写方法,它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和神的描写方法。

白描讲究简练,教师将此段话中“与”字去掉如何?我们一起看着这幅画想象,当第一个“与”字出现时,仿佛天和云融为一体,当第二个“与”字出现时,仿佛天和云和山融为一体,当第三个“与”字出现时,仿佛天和云和山和水融为一体,这才有“上下一白”,这是景物与景物的相融。大家特别留意,张岱此时是在哪里看见此景的?舟中。

那么下面的句子,教师将“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替换成我们熟悉的“一条”“一座”“一艘”“两三个”,好不好?这四个量词把人和事物写得非常小,而且是依次递小,张岱还在舟中吗?张岱啊,好似“你”在舟中看雪,看雪的人在天上看“你”,雪装饰了“你”的孤舟,“你”也装饰了自己的梦。作者张岱也逐渐融化到这茫茫雪海之中,再也无法辨清哪里是人,哪里是景,人已然成为西湖雪景的一部分,达到了物我相融的审美境界。白描手法,就这样用寥寥几笔,营造出了从“物我相隔”到“物我相融”的深远意境。作为“小品圣手”的张岱,也用这种点到为止的写法,展现了他高雅脱俗的审美追求。

猜你喜欢

情味白描相融
“情味”的岁月凝视与诗意的审美追求
心相融
观音送子图
白描作品《花卉写生》
我能让水油相融哦
浣溪沙·六安行吟
用“四步12法”设计《项脊轩志》情味更足
白描,你也可以
吴绪经白描
不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