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问题解决者”的思政课教学策略初探

2021-09-08王晓建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真实情境思政课教学问题解决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问题解决;真实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54-0070-03

【作者简介】王晓建,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000)教师,高级教师。

思政课不仅要建构认知,还要建立认同;不仅要解释道理,还要解决问题。学生在真实情境的探究中体认核心价值,在真实问题的解决中培养核心素养,在对真实生活的体悟中“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我们需从关注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呈现,转变为呈现的信息是否能够确保学习者需求的满足;从关注对学习者的灌输,转变为帮助学习者理解并认同进入他们头脑的东西,使其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并善于应用学习成果解决真实问题。尤其是问题解决能力,它是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思政课如何培养“问题解决者”,笔者试以统编教材必修三“法治政府”为例,谈谈相关教学的策略。

一、遵循生活逻辑,设定启发性论题

1.选题:帮助学生建构生活。

启发性论题可以引导学生深化论题相关的知识或体验。作为教学的起始阶段,启发性论题的设定其实是我们教师从“概念”和学生能理解的生活经验里寻找平衡点。因此,启发性论题的选择需要遵循学生已有的生活逻辑。

首先,论题要源于生活,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如果论题不能吸引学生,学生就无法形成对其丰富的理解,那么论题就丧失了它的价值。

其次,论题也要能够激发教师对所教内容的兴趣。与学生分享论题见解的过程,也是教师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重新建构生活逻辑的过程。

再次,论题的选择还需要同时兼顾生活资源的丰富性和易用性,真正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逻辑相关联,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命题:启发学生思考生活。

笔者为“法治政府”选择的启发性论题是一个真实事件——河北沧州货车司机金德强因北斗定位掉线,被处以扣车、罚款的案例。我们设计了两组递进式论题:超限检查站的行为是不是严格执法?是不是严格执法的政府就是法治政府?这一论题围绕“法治政府”给学生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分析角度,引导学生关注已有生活经验,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当然,并不是每一个论题都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我们要找到让学生认为这个论题有趣的途径,把他们与论题相关的生活经验与初步认识显现出来。

二、遵循思维逻辑,设定表现性目标

1.目标叙写:学科核心素养的外显化表现。

课堂教学能否达成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于目标的叙写。目标叙写应遵循以下三个要素:(1)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2)选用反映学生外部行为变化的词语来陈述,以说清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活动后,其内在的能力或情感发生变化;(3)尽可能使这种变化可观察、可测量。为此,我们这样叙写课时目标:第一,学生能说出“法治政府”的六个基本内涵,说出政府的五大基本职能;第二,学生能对“法治政府”的基本内涵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叙述和阐释,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能够从教师给的材料中对政府的内涵表现和政府职能加以辨别;第三,学生能够将自己的叙述和阐释转化为一定的专业术语加以描述,并说出这些内涵与“法治”的关联;第四,通过讨论,学生对政府如何整治乱象能够提出可操作性见解,表现出公共参与的能力,加深对法治政府的理解和认同。

教学目标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清晰的目标让我们看到了核心素养的外显化表现,也知道了哪些目标是需要被评价的。

2.目标分解:寻找达成目标的路径。

在目标设置上,我们应基于课程标准来制定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达到的总目标,围绕这一总目标指导整个教学的过程。要善于对总目标进行恰当的分解,寻找适合的达成目标的步骤和路径。“法治政府”一课的总目标是“认同法治政府的内涵,参与法治政府的建设”。怎样才算“认同”,笔者认为应该通过如下行动步骤来体现:首先,学生能够说出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其次,能对这些基本特征用自己的语言加以阐释并辨别区分;最后,能够对政府的治理提出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见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法治政府的理解并上升为政治认同,展现出公共参与的意愿。

三、遵循问题逻辑,设计体验性活动

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增强了时政性,淡化了学科体系,强化了实践环节,强调教学要让学生体验真实的生活情境,通过体系化的问题或问题链,展开项目式的学习探究,达到对知识的建构。体验性活动能够使我们“看”到学生的思考。一方面学生在参与中通过问题解决形成理解,另一方面也在问题解决中纠正其错误的理解。体验性活动的设计必须包含以下要素。

1.情境:让学生体悟生活。

情境是问题的基础,是探究的前提。情境要有完整的要素,明确的主题,清晰的指向。本节课,我们选取的典型情境就是无锡市在“文明城市”创建中失利的案例,这样的情境具有明显的真实性、复杂性。从课堂设计的内在逻辑看,情境需要一定的探究性和连续性。学生进入情境的过程就是连续探究的过程,所以我们基于“创建、失利、整改再创建”的问题逻辑,渐次推进本节课的教学。

2.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

情境的展开、探究的任务都离不开问题的设计。能否提出让学生有话可说的问题,是设计的关键。在“文明城市创建”这一真实情境中,我们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创建失利的情况?政府应该怎么办?这也是这一节课所要解决的真实问题。

高质量的问题才能提高探究的意义,学生面对问题能结合生活经验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结合无锡本地实际情况,我们在本课中引用网民评论,设置了一连串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创建文明城市?无锡是不是一座文明的城市?你认为创建失利的原因有哪些?无锡文明城市创建能够出现转机吗?这些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并激发他们展开深度学习。

3.探究:让学生解决问题。

探究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而是学生融入情境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的主角应该是学生自己。譬如针对“为什么无锡文明城市创建会失利”这一问题,有的学生讲述了自己听到的社会传闻,如小区不能文明养狗的问题。其他学生立刻反对:虽然这是一个细节,但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创建危机,我们不应该妄自揣测、道听途说。面对学生间这样的争论,教师要做的就是肯定积极的观点,引导他们寻找合理的答案。

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还提到了“一些部门重视不够”“执法力度不够”“责任划分不清”等信息。教师要帮助学生对用到的知识进行归纳,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

“情境·问题·探究”设计的基本步骤可以归纳为“真实问题(情境导入)—问题分析(课堂教学)—解决问题(回归探究)”的循环,即体现“从情境到教学”和“在体验中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

四、遵循教学逻辑,进行持续性评价

持续性评价是通过对每次教学活动的过程性评价,及时评价活动的有效性。这种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甚至先于教學设计。评价的重点在于解决问题的策略,而不是评分数或等级。评价应成为一种促进学习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师可以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作出即时评估。学生可以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反思,学生之间还可以相互评价。因此,持续性评价的主体不是单一的。在这里,学生不仅是被评价的对象,更应是掌握自我评价权、积极参与有效评价的评价主体。教在评中教,学在评中学,评价成为课堂中经常的必备的教学情境。本节课的评价设计如表1。

我们立足真实情境解决生活问题,还试图借助专业的技术路径,如“可观察的目标”“为学习的评价”等,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猜你喜欢

真实情境思政课教学问题解决
高校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共享社区化模式探索
职业教育背景下应用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思考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解析
孟子学说中的教育思想探析
思政课教学中加强抗战教育的思考
基于TBM情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