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思考三则

2021-09-07李志欣

师道(人文) 2021年8期
关键词:学校老师课堂

李志欣

优化变革进程让教师心怀希望教学

决定进行教学改进行动,是在我来学校的第二学期。我有一个感觉,好像整个地区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都是极其相似的,大家活跃的思想、个性化的追求受到现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如怎样备课、用什么资源、如何评价等必须在同一标准要求下执行,且好像有一股强有力的屏障,其他人员,比如新来校长、外地专家等的意见与观念很难渗透进去。

这就需要为老师们的生活寻找新的中心,让老师们不再过于依赖体制的束缚。为此,我悄悄地采取了三方面的措施:一是在取消原先长期实行的管理办法以及依靠的工具 (如取消原先备课方式、不再使用全区统一的导学案)时,及时跟上新的教学设计理念与模型,研究出品新的课堂教学评估标准等;二是主动与上级管理部门解释学校行动的背景、内涵、做法、意义,争取赢得理解与支持;三是邀请与学校教学改进行动理念一致的名师专家走进学校,与老师们一起备课、上课、教研,让老师们认识到自己学校的这种做法没有错,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产生改进的动力。

学校部分老师行动起来后,如果学校不创设互相肯定的基础,这些先行者就会感觉孤独与紧张。这就需要营造氛围,鼓励一些志同道合者形成共同体,大家在一个共同体当中一起研究,尝试变革,分享经验与教训,相互给予勇气,在互相聊天的氛围中推动改革的进程。比如,我首先倡导启动的共同体是从那些比较活跃的青年教师开始的,他们的教龄大多在十年左右,乐意承担教学改进任务。共同体命名为 “青年教师成长协会”,他们自己设计了会标,一棵树上长着26片叶子,预示着由26人发起,一起学习、实践、对话,共同进行教学变革活动。一学期后,为了唤起年龄较大老师的行动积极性,吸引部分老教师加入改进团队,又形成了 “教师领袖成长俱乐部”。伴随着越来越多刚毕业新教师的融入,教师们又组建了 “未来教师成长联盟”。

在当前致力于教育改革,往往能在本地或远方找到 “同行者”。于是,学校出面,缔结了本地的兄弟学校以及诸如重庆、山东、河南、辽宁等外地的友好学校,把这些学校的热心改革者吸引到自己学校的变革队伍中,互相学习,共同研究,不断优化变革策略与资源。

教师的成长会超越体制组织逻辑下的成长模式,重新构建一个新的生活中心。大家对学校的物质奖励或行政奖励变得不再过于关注。老师们认识到,任何人所提供的外在奖赏都比不上他们按照自己的本真生活所获得的内在奖赏。这种变革氛围中的生活,让教师的心灵变得纯粹而专注,他们把自己的行动与工作的意义相联系,成长变得更加自觉。

多么希望老师能看到我

上午我观察了五位老师的课。在前两位老师的课堂上,我发现了一个共同问题,就是有些学生在课前没有做好物品的准备,导致在课堂上临时寻找,学习进度落后于其他同学。其实,这种不良习惯正是造成学习效率低下,与其他学生产生成绩差距的重要原因,这也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些麻烦,老师需要等待这些慢节奏的学生,忽视其他学生的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难度就会加大,课堂的整体效益会大打折扣。

第三位老师是一位年轻老师,我感觉到了她的变化,我看到她走下讲台,穿插在学生中间,边讲解边观察学生,这是很大的进步。但她仍然没有真正地实现 “以学定教”的原则,看似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学生身上,但是仍然是注重“告诉式”的讲授,没有根据学生所暴露的问题、显露的情感来组织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她只是关注了学生表面的状况。

第四位老师的课件做得很好,内容很详尽,但这导致了 “课件满堂灌”的弊端。老师根据一张张课件讲解,学生看着这一张张课件听讲,我感觉这是一节学生被动听讲的课堂,其他学习方式,如自主、合作、探究、讨论等都缺乏足够的空间,关于学生的思维产出、观念诞生等深度学习的要素没有出现。接下来让学生做习题,也是老师引导着学生,但更多的是老师自己的观点。我有一种感觉,这是在“喂”学生学习。

第五位老师,是一位比较有经验的骨干教师,很显然比其他年轻老师更加注重落实学习任务,更懂得关注每一名学生。但是我对这位老师的一种关注方式有些自己的思考。

有一名男生,坐在最后边东南角,时不时开小差,我对这名学生很熟悉,很显然他是大家心目中的调皮孩子。我就坐在他旁边,课堂前四分之一的时间还极力保持坐姿,时常参与学习活动,期间老师提醒他两次,坐好,认真听。但是慢慢地,这位学生开始往桌子上趴,越来越少参与学习活动了。我认为,教师只是关注他的不良习惯,对他的要求也很低,坐好,认真听而已。但是,对他是否在参与学习,对他参与学习的过程与结果,不再关注。一节课里,老师没有给他一次展示学习的机会,没有一次评价他学习效果的机会,更没有一次走向这名学生,近距离与他对话,引导他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

多数老师都有这样的课堂行为,只是用控制性、命令性语言去提醒、要求学生,而不是用真实的情感,在真实的学习活动中与之交流对话,关注这样的学生偶尔呈现的进步,捕捉他一闪即逝的积极行为。长期下去,这样的学生就会失去信心,习惯不好、不爱学习的标签被一遍遍地强化,直到成为这名学生的自我认同。老师和同学,则会习以为常,固执地认为他就是名副其实的差生。这是多么可怕的推测啊,希望这样的推测能够引发每位老师的思考,变得耐心起来,在课堂上尽力用合适的方式去关注这样的学生。

晚上浏览博客,无意间发现了台北教育大学林士真女士的一篇文章,题目是 《请看到我》,读完我感动良久,也正好印证我白天的一些观察与思考——

一个星期日的午后,我漫步在北投街道上,这里是城市的边缘,缺乏关爱的街景有些凌乱,走过一处野草丛生的空地,凝神一看,野草中正开着像雪花般的白色花朵,真美!拿出相机拍下它们。路过的人有些讶异我的举动:有什么好拍的呢?太平凡了!的确,平凡的事物容易令人忽略,就像路边的小花小草,少有人为之驻足。但当我们用心凝神观看万物,就能看到他们原本的面貌,以及存在其本身的美好。

我们还记得小时候刚上学的心情吗?在有些害怕老师的权威下,内心深处躲藏着这样的渴望: “老师, 看到我!” “喜欢我!” “认同我!”这样的心灵电波一直在发送着,直到现在,也会延续到未来。每个人都同样强烈,差别在于个人有没有自我察觉,在于有人被接纳,有人被忽略,然后生命故事的发展就不一样了。许多老师看待学生,只是看到表面,甚至以 “标签”方式看学生,很少让每一个独特的灵魂进入他们的心,而缺乏心与心的交流,课堂也只是形式。教育要能不一样,需要可以真正看到学生们的老师们。

为每个学生的生命赋能

如果你想发现值得赞赏的学生,你就应该多关注细节,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成长赋能。比如,每一个学生的意见与需求你重视了吗?每一个学生的情感与人格你意识到了吗?每一个学生的兴趣与潜质你尊重了吗?在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如果你与老师交流,会不经意间听到老师们口中关乎“爱”的冷暖之事的精妙语句。

“教育就是一次微笑。”刘老师遇到两名学生正在追逐打闹,他没有呵斥他们,只是报以微笑,学生立即停止了不良行为。这微笑的含义与力量对这两名学生是多么有价值!

王老师一次对我说过一句话:“不忍心伤害任何一个人。”是啊,教育的方式有多种途径,管理的措施也有正面与反面,但是如果把握好一个原则,就是不要轻易伤害一个人,教育的效果迟早会向好的方面转化,得到被教育者的理解。

我们需要在心灵意义上与学生建立关系,才能真正收获到更多的情感,才能寻找到生命的成长机会。以上两位老师是在思考人性的教育,践行善意的人生。

2020年春季学期,因新冠肺炎病毒疫情,一切习以为常的行动都不得不按下暂停键。而作为学校,也迎来了非常规的运行模式,教师不得不由在教室上课转变为线上教学,学生也不得不在家线上学习。根据学校的问卷调查,反应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被弱化,隔着屏幕与学生互动,以前有效的教学管理方式显然不再奏效,尤其是关注学生个体、发挥其兴趣特长受到了限制。

在此情况下,学校又该何为呢?我们的做法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选择机会,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激情与目标,不仅可以选择学习目标、内容和方式,还可以选择进行何种评估,从而让学生有一种自主掌握学习的体验,实现内在、强大、深入的学习。于是,线上 “人人为师”课程诞生了,而此举也正符合学校提出的 “全学习”课程改革理念。大部分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大的乐趣与热情,他们线上自主组织报名、参与面试、张贴海报、制作课件和主讲稿,最终以讲座形式展现。他们还经常把我邀请进腾讯会议空间参加他们的活动。

初一五班学生何卓美说: “这样的活动有观众和主讲人两种身份,通常我只是一个小小的观众,但这次活动,我选择成为主讲人。这是给自己一个挑战,挑战之前没有做过的事情。……我也很享受同学们争着回答问题时的情景,更感受到了老师平时上课的不容易。”

这样的课程建构,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变得平等起来,双方变得更有同理心了,尤其是学生的个性与兴趣得以彰显出来。把学习、选择和评估等权力还给学生的同时,教师自然会转变自己的价值观和教育观。学生和老师不再是 “一滴水”与 “一桶水”的关系,而是心灵与心灵的交融、思想与思想的碰撞。

猜你喜欢

学校老师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学校推介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