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班幼儿与同伴交往中攻击性行为矫正

2021-09-06周海燕

幸福家庭 2021年8期
关键词:攻击性同伴幼儿园

周海燕

小班幼儿与同伴交往中存在的攻击性行为一般是指幼儿在交往过程中,存在较为频繁且严重的侵犯性语言或身体攻击。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包括打架、争抢、吵架等,少数幼儿会故意对同伴进行语言攻击,从而打击同伴。不管是语言攻击,还是行为上的攻击,都可能对其他幼儿造成心理伤害,影响幼儿园的生活环境和幼儿的身心健康。

研究表明,在青少年暴力犯罪案件中,有70%的暴力少年犯从幼儿时期起便具有攻击性行为。幼儿教师应当关注班级中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从小班起就及时制止、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一、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研究表明,幼儿在三岁时如果生气或受到进攻,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报复倾向。幼儿成长至四岁时,自身身体的攻击性进一步增加,但在五岁之后,由于成长过程中逐渐积累了一些社会经验,习得了各类社会规范,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会大幅度降低。

(一)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幼儿个性发展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其主要影响要素为人与人之间所产生的各类关系、社会公德标准以及社会风气。大众媒体所传播的内容,也会对幼儿行为产生较为突出的现实性影响。

幼儿园也是影响幼儿的社会环境之一。在幼儿园期间,如果教师无法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遇到幼儿有攻击性行为时仅仅只通过处罚、严厉的批评来进行压制,虽然能在当时制止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但效果只能是一时的。幼儿如果不能从心理上认识到问题,遭遇惩罚、批评时反而容易滋生逆反心理,导致攻击性行为持续发生。发现攻击性行为时,教师一定要弄清楚事情的原委,以公平公正为原则来处理问题。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当注意协调幼儿之间的关系,营造友爱的班级环境。同伴糟糕的态度,也会促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增加。

(二)家庭教育

家庭中父母的行为及态度,对幼儿的行为会产生较为突出的现实性影响。具有放任性特征的父母往往不会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予以约束,这种放任行为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变得“合理化”,家长也就错失了对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控制的机会。这类家长往往会任由幼儿攻击行为的发展,无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发生在任何场合、任何地点、攻击性行为的性质如何,家长均不会对其控制,而是任由幼儿为所欲为。在这类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幼儿,在幼儿园往往表现出纪律较为松散且不愿意遵循管教的特点,并且会出现随意顶撞教师与攻击别人的行为。

有些家长溺爱幼儿,会无原则地宠爱幼儿,迁就孩子的各类行为,使幼儿发展成任性、蛮横的个性特点。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这类幼儿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如果自己的愿望无法得到满足,就可能产生攻击性行为。

有些家长过分限制幼儿,同样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家长往往会对幼儿倾注较多的期望,为了让幼儿达到某些目标,有些家长会在诸多方面限制幼儿,比如幼儿不能玩耍、不能随意走动、不能跑跳。家长还会为幼儿报各类兴趣班,幼儿从小就缺乏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无法与自然及社会有效的接触与交流。这类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严厉呵斥幼儿。在这种家庭环境之下,幼儿容易产生较为突出的逆反心理。当幼儿来到幼儿园,离开家长的严厉管束后,可能会过度放纵自我行为,在与同伴交往时,也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

(三)个体内在因素

幼儿园时期是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性时期。在此阶段,幼儿喜欢与同伴交往,和同伴一起玩游戏、开展团体活动。幼儿一方面渴望与同伴交往;另一方面自身社交经验不足,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还比较普遍,心理需求与行为习惯之间产生一定程度的矛盾,有些幼儿也会因此产生偶尔性的攻击行为。个体的内在因素还包括遗传因素、人格因素等诸多内容。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些具有攻击性的幼儿大脑发育存在一定程度的非均衡现象,大脑半球功能失调会使大脑协同性受到较为突出的影响,使幼儿的认知产生一定程度的偏差,并导致幼儿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产生攻击性行为。

二、如何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一)短期隔离

对于幼儿来说,短期隔离法非常有效。在采用短期隔离法时,教师和父母要与幼儿保持眼光接触,表情要严肃,但不能过于严厉,要以简短的语句告知幼儿需要短暂隔离的原因,并在10秒钟之内将幼儿送至指定地点。短期隔离的基本方法是教师或父母要求幼儿离开原来的环境,在安全且无聊的地方短暂地待上几分钟。以一岁一分钟为原则,对短期隔离进行时间控制,在隔离结束之后,要请幼儿说出隔离他的原因,并引导幼儿认识到自己的行为问题,但不必要求幼儿一定要认错。对幼儿来说,不被父母理睬,或者被强制要求离开同伴,这些惩罚都是很严重的,能促使他们进行反思,因此教育意义也就更加突出。

(二)引导教育

幼儿和同伴相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冲突与矛盾,幼儿可能会对他人的食物、玩具感到好奇,因此争抢起来,也可能为了某个小空间而互相推搡。有些幼儿为了帮助好友,在游戏过程中会故意排斥别的同伴。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纷争,并因此产生攻击性行为。不管攻击性行为是欺负他人或报复还击,教师都应该及时制止,并以冷静的态度询问幼儿事情的前因后果,帮助幼儿分析对错。对于错误一方要适当批评,同时还要引导幼儿,帮助幼儿学习处理矛盾的方法,引导幼儿养成相互谦让的好习惯。

(三)家园合作教育

小班的琪琪活潑可爱,他刚上幼儿园时,教师都喜欢他,很多教师都会和琪琪开玩笑,但是没过多久,教师发现琪琪在幼儿园十分骄横,不听教师管教。父母只好为琪琪转园,在转园之后,琪琪时常扰乱教学秩序,还出现动手打人的问题,教师请琪琪家长予以协调性教育,家长就采取打骂方式惩罚琪琪,结果琪琪的攻击性行为越发增强,甚至还推倒不给他玩具的教师。在班级内,所有小朋友都害怕他,都觉得琪琪不是好孩子。琪琪与其他幼儿产生纠纷,其他幼儿都会第一时间帮助另外的幼儿。在班级活动中,琪琪会故意制造混乱,目的是引起其他幼儿的注意。

对于琪琪的攻击行为,教师与家长积极沟通,决定一起合作解决琪琪的攻击性行为。家长在生活中以讲道理的方式教育幼儿,教师则针对幼儿的情况制定具体的矫正措施,当琪琪出现攻击行为时,巧妙地引导他反思。教师观察后发现,琪琪很希望能得到其他小朋友的肯定,也很想交朋友。于是,教师在班级内开展了许多小组竞赛活动,并以评价的方式来奖励表现得好的小组。几次活动之后,琪琪所在的小组成绩明显落后于其他小组,教师引导该小组的幼儿,要一起帮助琪琪把事情做好,琪琪也希望自己的小组能做好,所以很努力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很快,琪琪的行为有了明显的进步,此时教师当着全班的面表扬琪琪,同时表扬琪琪所在的小组。通过活动,琪琪能够感受到控制自身行为带来的积极效果,同组的小朋友也能够接纳琪琪。

行为习惯不是一次活动就能改变的。琪琪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教师会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琪琪思考,如若是你自己挨打,会有何感受?琪琪乱放物品引发混乱时,教师会要求琪琪将相应的物品恢复原样,摆放好后再通过评价的方式,表扬做得好的、做错了能及时改正的幼儿。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以公正为原则,主要进行鼓励式的引导。经过一个学期的教育之后,琪琪的自控能力明显增强,攻击性行为大幅度减少。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常见的行为问题,教师和家长要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尽早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从幼儿进入幼儿园小班起,就及时观察幼儿行为,对攻击性行为进行有效的干预和矫正,可有效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更加快乐,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吴窑镇吴窑幼儿园)

猜你喜欢

攻击性同伴幼儿园
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对策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我爱幼儿园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及干预策略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寻找失散的同伴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非攻击性话语引发的冲突回应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