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大学学习指导 深化高校质量革命

2021-09-06陈学敏

中国大学教学 2021年7期

陈学敏

摘 要:21世纪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我国经济社会也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要实现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大学必须重视“学生”主体,加强“学习”指导,以大学生的学习革命推动高等学校的质量革命向纵深方向发展。

关键词:学习指导;质量革命;高校内涵发展

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由此带来的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强。对于已经步入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来说,本科教育质量更加受人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和教学形态,在新冠疫情发生后,大规模在线教育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开展,一场以学习革命推动质量革命的改革行动正在发生。2020年12月召开的世界慕课大会也将主题确定为“学习革命与高等教育变革”,由此可见,由学习革命带来的高等教育变革正势如破竹般向我们涌来。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深化高校质量革命呢?在笔者看来,推进大学生学习革命,加强大学生学习指导至关重要。

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深化质量革命

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重视教育才能赢得未来。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高度,始终强调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18年9月召开全国教育大会,2019年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在基本跨过普及化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后,我们开始踏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征程。

1.踏上新征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在经过了一定程度的规模发展、结构调整并成为高等教育大国之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阶段。

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公布了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名单,包括137所高校,465个学科。“双一流”建设吹响了中国高校冲刺国际前列、打造世界顶尖学府和顶尖学科的“冲锋号”。围绕加强质量文化建设打造一流本科教育, 教育部于2018年9月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2019年9月印发了《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正式开启了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新的伟大

征程。

2.肩负新使命:深化质量革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所积累的中国经验也受到世界各国普遍关注。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等教育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立足当下、赢得未来的国之重器,高等教育肩负着源源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为此,必须不断深化高等学校的质量革命。

教育部通过院校评估、专业认证等方式,使高校普遍确立了很强的质量意识;通过实施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四新”(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专业和课程 “双万”计划等系列举措推动着高校的质量革命。2019年4月,在天津召开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上,陈宝生部长称,启动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写好“奋进之笔”的一次质量革命。

在吴岩司长看来,质量意识、质量革命、质量中国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部曲,这个总结非常到位。如果说,“质量意识”还停留在认识和观念层面,质量革命则强调具体措施和行动力,“质量中国”则由改革成效和发展成果为证。一句话,“质量意识”是前提,我们的目标是“质量中国”,但这个目标的实现则完全取决于质量革命的持续深化。寄望经过若干年的内涵发展,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得到更长足的进步,并在21世纪中叶进入世界高等教育强国行列。

二、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推进学习革命

高等学校的质量革命,是由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共同推动实现的。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先局性、主导性作用。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应将推进学生学习革命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1.教学理念:以学习者为中心

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大学教师常由博览群书的专业人才担任。博士学位已经成为当今大学教师的基础条件,名校博士乃至“海归”名校博士甚至成为国内顶尖大学的基本要求,因此大學教学很容易走上“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说了算”的道路。这与长期以来我们尊崇的“知识是王道,教师是权威”的观念密不可分。但随着现代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的获取和延伸学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便捷和迅速,知识不再是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价值观塑造、能力培养则被提到比知识更加重要的位置。

当作为知识垄断的教师地位和形象打了折扣之后,学生的身份标识就不足以概括大学校园里那群青年的属性了,应取而代之以“学习者”。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学生和学习者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符号,二者蕴含着不同的价值理念和取向”[1]。未来教育应促使“学生”向“学习者”转变,建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身份[1]。

2.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

当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教育阶段,本科教育即成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伴随着世界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趋势的不断推进,使学习不再只是课堂内、学校里发生的事情,突破课堂和学校的学习成为日常和必须,时时、处处都有学习机会,而人人也应该不断学习,否则就可能被时代抛弃、被社会淘汰。因此,大学课堂上、大学校园内,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目标在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就有了内在动力,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愿望就可能提升。当今社会,“终身学习”不再仅仅是一种理念,实际上我们已经进入学习型社会,学习能力将成为青年学生未来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合理安排课内外学时,根据学生特点和课程实际,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具体包括想学、会学、坚持学三个方面,想学解决的是动力机制,会学强调的是学习方法,坚持学展现的是学习意志。

3.教学方法:教学相长

教学本是教学相长的过程,一般情况下,教学相长被视为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实际上,教学相长也是教学的重要方法,也必然是优质教学的衡量标准。

作为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学中仅有教师的积极主动和认真付出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的自主自觉和潜心学习[2]。本文所指称的教学相长有两个内涵:一是指“教师”和“学生”相长,通过学术这个平台和载体,师生均得到发展和提高,出发点是“学术”,落脚点在人——“师生”;二是指“教学”和“学习”相长,通过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都得以提升,学术因此得以传承和发展,出发点是“师生”,落脚点在“学术”。

学习是个体的行为,学习活动却贯穿于人的社会化过程之中,因此,“学习”从本质上来说,具有“社会性”。“学习即人的成长与变化,是在与他人共同作业的条件下出现的”[3]。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引导和加强“互动”,重视和鼓励“分享”,最终使“教师”和“学生”、“教学”与“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4.教学评价:学习成效检验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指南针,评价指标指向哪里,教学改革就走向哪里。大学之大,首先在于大师之大,高等学校特别是以“一流”为目标的高校,都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立校之基,为引进优秀人才不惜以重金相聘。除了要求教师自身素质高以外,教学工作也非常强调教师的态度和投入,只有认真负责,潜心投入的老师才可能成为好老师。

随着“教学是学术”观念的逐步确立,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热情有了很大程度提高。于是立项目、发论文、申报成果、评优评先,成为许多老师的工作导向。但是:什么项目应该支持,什么教学论文有价值,教学成果应以什么标准来认定,教师中的榜样以什么为标杆?笔者认为,好的教学应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学习者学习能力为重点;衡量教学改革成败、教学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就是学习者学习成效。学生学习成效是教学评价的标尺,只有那些能够给学习者带来良好学习体验、学习满意度高、学习成果好的教学才是优质教学。

三、推进学习革命的重点:加强学习指导

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推进学习革命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加强学习指导,引导学生投入学习,并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是推进学习革命的工作重点。

1.以学术和学习为中心,加强“两个共同

体”建设

围绕教学相长,高校应着力建设两大共同体,学术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学术共同体”以“学术”为中心,以学术发展为目的;“学习共同体”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成长为目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既应建立学术共同体,也应努力建设学习共同体,甚至“师”“生”的身份也不应该完全固化,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师生角色可以互相转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各种线上、线下的学术、学习社区、小组和群团组织,促进师师、师生、生生之间广泛而深入的互动和交流,最终实现学术发展和师生发展。

2.统筹规划,重点做好“本科一年级计划”

鉴于国内高考的强应试特征,高中学习是紧张而压抑的,而大学学习相对要自由宽容很多。专业、课程怎么选,讲座和活动如何取舍,是就业还是考研,是否出国交流……还有更具体的问题:如何读书、如何记笔记、如何写论文、如何做科研……大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迷茫和困惑,学习指导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走出迷茫,解决他们的困惑。

大学学习指导应统筹规划,系统设计,分阶段实施,不同学段、不同时期应有不同重点。新生入校第一年是大学教育的奠基年,是新生适应和转变的关键期,抓住这个关键时间点,对学生学习进行针对性引导,帮助本科新生尽快适应环境,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是大学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比如武汉大学,自2018年6月起,即启动本科生新生“一年级计划”,通过开展 “新生学堂”“新生研讨课”“学习指导日”等活动,在促进学生尽快转变学习方式,适应大学生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3.积极推行导师制,将“三全育人”落到实处

导师制起源于 14 世纪的牛津大学,发展于 19 世纪欧美各大知名院校,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师生之间不仅互动频率高,而且思想交流也较为深入。我国大学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本科生导师制的积极探索,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导师制的实施范围和受益群体不断扩大。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学是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的统一,大学教师承担着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时代新人的神圣使命。因此,为本科生配备导师,对大学生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成人成才教育,是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武汉大学是国内较早实行导师制的高校之一,为了全面落实教师的育人责任,学校规定,45岁以下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至少有1年担任本科生班级导师工作经历并考核合格。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特区,弘毅学堂的导师制更令学生感到幸福,学堂不仅为学生配备班级导师,而且根据学生专业方向、学习兴趣为他们配备学业导师、学术导师;学堂还邀请了优秀的人文艺术类、工程实践类教师,作为全体学生的博雅导师和实践导师,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

4.鼓励院系探索适应学科专业特点的学习方法

大学是研究高深知识的专门学府,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涵盖了本科专业目录中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本科专业。不同的学科、专业特点各不相同,反映到学生学习上,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掌握不同学科、专业特有的学习方法。比如文科专业强调要多读书、深思考,理工科专业则注重實验、实践的作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本科专业,传统上都被视为文科专业,但在学习方法上还是稍有不同,人文科学更加重视经典文本阅读,社会科学则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当然要真正学好文科专业,既要回望过去,阅读经典;也要着眼现实,走进社会。

比如,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秉承“精英化培养、学术化导向”的理念,探索出了“经典”+“经验”的培养模式,要求同学们扎根于理论之上,成长于田野之间。“经典”要求学生能静下心来品读经典社会学著作 ,“经验”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社会一线开展各类调研。“经典”+“经验”既是学校社会学的培养模式,也是社会学专业的学习方法。在读书会、社会实践报告分享会等多种形式指导下,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调研报告撰写能力大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5.充分发挥各级学生学习机构和组织作用

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目标之一。除了教师外,学生之间的学习指导和相互启发也非常重要。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相似的学习和成长经历,可能面临的共同困难和挑战,无形中拉近了同学之间、朋辈之间的心理距离。作为“同道中人”的经验和教训,他们彼此的分享和交流,有时更能为青年学生所接受。大学生是最活跃的一个群体,他们喜欢探索,乐于创新,而大学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性的创新学习,因此,大学生最好的学习状态就是积极主动、自觉自主。

学习部是学生会中最核心的一个部门,通常学校、学院、年级、班级都设立了相应的机构或组织,由专人负责运营和组织各类学习活动。拿课堂笔记来说,做好课堂笔记是大学学习的一个基本要求,好的课堂笔记有助于厘清知识脉络,明确所学知识重难点,为后续拓展性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为此,武汉大学学生会学习部组织全校学生开展“‘笔墨生香,独家‘记忆——最美笔记大赛”,全校35个院系提交了近600份课堂笔记。经过评审,158人分获一、二、三等奖和参与奖。另外,学习部还推出“武大学习”微信公众号,为学生跨学科学习提供资讯和帮助,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知识或讲座信息。各院系或班级学习组织也常常围绕“如何读书”“如何选课”“如何做科研项目”等展开讨论和交流。学生普遍反映,来自同学和朋辈之间的学习交流更接地气,更有针对性,使他们受益匪浅。

当前,教育部正在实施建设高质量本科教育攻坚行动。吴岩司长在2021年全国高教处长会议上强调,高等教育高质量的根本与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如果说,专业、课程、教材和技术是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的“新基建”,在笔者看来,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精神和学习能力,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的“新动力”。推进学生学习方式方法变革,锤炼学生的学习精神和学习能力,加强对学生学业的学习指导,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深化高等学校质量革命的重要举措。大学应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教学业绩评选、教师聘期考核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引导教师关爱学生、关心学生学业、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和学习成效达成。

参考文献:

[1]邱德峰,李子建.学习者身份:迈向终身学习的学生身份新图像[J].全球教育展望,2020(5):43-51.

[2]周叶中.激发“教”与“学”的双重动力[N].光明日报,2016-04-05(13).

[3]钟启泉.从学习科学看“有效學习”的本质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9(1):23-42.

[责任编辑:周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