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艰涩的序跋之道

2021-09-05赵丽宏

民主 2021年7期
关键词:作序序跋序文

赵丽宏

编完《书卷的气息》这本书,百感交集。这是我的第三本序跋集。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一本序跋集,十年之后,又出版了我的序跋二集《头和尾》。在为序跋二集写跋时,我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编完这册序跋集,我心里产生的念头是:以后应该尽量少作序,尤其是勉强之序。这类书,在我一定是最后一本。这篇跋,是一个尾声。”这确实是我的由衷之言。但是事与愿违,从2013年至今,我还是无法摆脱经常写序跋的命运。这七年间,作序写跋,竟然又有了一百余篇。于是便又有了编序跋三集的念头。对自己这样的失信之举,实在有点惭愧。但是重读这七年间写的序跋,心里还是漾动起一些波澜,这些文字,也是这七年心路历程的记录,是读书和写作生涯的一段小结。但愿读者对这些文字还有一点阅读的兴趣吧。

书的序跋,是最自由的文体,没有定规,想怎么写就可以怎么写,可长可短,可文可白,可叙事可抒情,可感叹可议论,可信马由缰驰骋八方,可逆水航船独行一路。为自己的书写的序跋,可以说是一种自由愉快的写作。出书时,总是有点感想可以抒发,谈文章得失,谈写作甘苦,谈人生悲欢。既是议论自己的文字,可以自由率性,尽情挥发。而为他人作序,情况就有些不一样。在我的第一本序跋集出版时,我曾经就为他人作序发过一些感叹,现在重读,觉得这些感叹仍在延续,不妨将这些感叹重录如下:

写序也有很多无奈的时候。有熟悉的朋友出书求序,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有些没有见过面的作家,托了很熟的朋友来要求作序,那是能推则推,然而也有无法推托的时候。最使我为难的,是一些我不认识的作者,他们把自己第一本书的清样郑重其事地送来,语辞恳切地请你写序,如果拒绝,便会伤了他们的自尊心。有几位我为之作序的作者,直到今天我还没有和他们见过一面。这样的情形,真的是“以文会友”。来请你写序的,一般总是希望说些好话,把序文发出来,也是为他的书作宣传。这也是人之常情。有些请我写序的作者,写作的水平确实不高,出一本书在他们也许是作了毕生的努力。对这样的作者,当然不能有不切实际的褒扬,但对他们追求文学的热情却也不能兜头泼上一盆冷水。这样的序,常常写得艰涩,有时实在是勉强为之,只能王顾左右而言他,谈一些自己对文学和写作的看法,赞扬作者热衷写作的态度,对书中的文字,反而是一笔带过。这样的文章,收在书中我也感到汗颜。对我的这些无奈和窘境,但愿读者能谅解。曾读余光中《为人作序》一文,文中谈到各式各样的索序者,谈到他在为人写序时产生的种种困惑和无奈,引起我很多共鸣。

顾炎武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序。”为他人作序,对一个文人,确实是一件必须斟酌再三的事情,如太过随意,敷衍应景,甚至言不由衷,对自己对别人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好为人序”,是一种讽刺和批评,和“好为人师”是近义词。这个词被描述的状态,着重在一个“好”字,那是一种主动的行为,是爱好,喜好,是自己寻求的一种嗜好。那种喋喋不休指点教诲别人的腔调,让人讨厌,我不屑此道,也不善此道。我为他人作序,基本上都是被动的,写作的状态,常如多年前所述:“写得艰涩”。然而写这些文字,我也是认真的,为他人作序,使我有机会阅读了不少原本也许不会去关注的文字,每次答应作序,我一定会认真把书读完。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愉快的感受,有意外的发现和启迪。当然,也有失望和惋惜。为他人撰写的序文,其实都是我的读书笔记,也是真心的记录。有些热情周到的求序者,担心作序会花费我太多时间,建议我不必读全书,而且为我准备了序言的文本,只要我认可签名便可以印到书上。我写作大半生,从来没有让别人捉刀代笔的情形,写序当然也一样。那些为我准备的序文脚本,只能被扔进废纸篓。

本书共分四辑,除了“为自己的书写序跋”和“为他人的书作序”之外,还有一辑,是“为《上海文学》写卷首”,这是我每年为《上海文学》一月号写的卷首语,这也是我这些年中对文坛的观察,对文学现状的议论和思考。另有一辑“为各种文集写序”,是为各种不同类型的书籍和画展写的序文。本书中,还收录了几位外国作家为我在海外出版译文集时撰写的序文,是从不同的语种翻译过来的,这些文字对我都是珍贵的纪念。

好了,已经有点饶舌了。这也是一篇自序,写的是实情,是心里话。出这本书,于我是一次失信之为,但还是要感谢我母校的出版社,感谢我的老同学阮光页,又一次給了我将这些序跋汇集出书的机会。我不敢再发“尾声”之类的预言,但愿此后的写作生涯中,耗费于写序跋的功夫,会越来越少。

猜你喜欢

作序序跋序文
《潜夫論》版本考述及其序跋題識輯錄
明清戏曲序跋研究笔谈
《李尔王》汉译的序跋研究
郭沫若作序推荐的解放区作品书影
刘禹锡诗序研究
读贾文琴的文章——为《中国公路之陇南记忆》第二、三册作序
蔡元培的作序观
邹著序跋两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