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日三题

2021-09-05李新泉

雨露风 2021年7期
关键词:暴雨池塘母亲

蝉唱声声

自然界中的某些生物,就像友善的朋友,会不经意地参与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与我们一道演绎生活的乐章。这里就以夏蝉的鸣声为例,来说说这个现象。

听母亲讲,那年夏天,我刚刚半岁,躺在院子槐树下摇篮里哭闹,上面树枝间忽然响起蝉的鸣叫,我立时噤声,呈现用心聆听的神态。这应该是我平生第一次感受蝉鸣吧。

长大一些,听见夏日悠扬婉转持续不断的蝉声,我问母亲,这蝉为什么总是叫个不停?母亲说,它是在呼唤自己的伙伴呢。我又问,它的伙伴为什么总是不来啊?母亲说,它的伙伴有很多,它一个都不想落下。后来知道这只是母亲凭借想象的即兴回答,但却应了《诗经》上的一个名句:“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蝉的叫声总会引发人们富有情趣的联想,这一点古今相通。

一次在深圳逛公园,看见几个老年朋友在凉亭下演唱京剧《智斗》,两个人唱,一个人拉二胡伴奏。我站在旁边欣赏,总感觉这伴奏声中多了一种特别的音韵,这不是一只二胡的演奏所能达到的效果。一会儿,他们唱完一个段落停下来,才知道是旁边树丛中的蝉鸣参与了合奏。这宏阔嘹亮、抑扬有致的蝉唱,与京剧的音调十分合拍。此时我真切感受到什么叫“天人合一”了。

虽然,我对蝉鸣一向有好感,但有时蝉鸣也让我烦恼。去年暑假去乡间采风,在旅馆午休时,窗外忽然传来刺耳的蝉鸣声,我睡眠本来不好,这叫声更是雪上加霜。我起身拉开窗帘,原来玻璃窗朝外大开着。我顺手将窗户关闭,蝉鸣顿时减少了分贝,但仍有模糊的声响敲打着我的耳鼓。我不知自己是什么时候进入的梦乡,醒来已是下午三点多钟。呷一口茶水,神清气爽。推开窗户,蝉声依然响亮。我奇怪自己今天的午休为何睡得这么踏实。

第二天,还是这个旅馆,那只蝉不知去了哪里,窗外静悄悄的。我上床闭目欲睡,却很难像昨天那样进入酣畅的梦境。

回来跟妻子聊起此事,她说,那是窗外的蝉鸣充当了你的催眠曲。回味起来,确是如此,当时那隐约的蝉声让我心绪宁静,神思安然。我不禁心生感慨:刺耳的蝉鸣,有了中庸之“度”的把控,就能成为催眠的音乐。类似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应该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吧。

蝉唱声声,那是优美动听的歌谣,那是富于哲思的诗韵。

喜欢夏日的暴雨

有人不太喜欢夏天,因为过于炎热,虫子也多,让人难得安逸。其实,夏天还是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到处绿意盎然,并弥漫着瓜果芳醇的香气。当然,我最欣赏的还是夏日的暴雨。

夏日的暴雨,来得迅猛,去得果决。它不像秋雨淅淅沥沥,拖泥带水;不像春雨缠缠绵绵,数日不歇。黑云压城,雷声隆隆,接着便是豆粒大的雨点很有力度地自天而降,砸向地面,砸向墙体,砸向房顶的瓦片,敲打出噼噼啪啪的声响。瞬间,雨点变得密集起来,形成万千条瀑布,将天地连成一体。地面上“沧海横流”,“海面”上跳跃着无数的箭头,还有一颗颗乒乓球大小的水泡不分东西地漂移着。正所谓“暴雨不终朝,飘风不终日”,半个时辰,暴雨骤然停歇。

雨后的地面被冲洗得干干净净,且无泥泞之状。池塘和坑凼都盛满了白亮亮的雨水。屋檐下的沟槽里,池塘岸的豁口处,水流哗哗唱着欢乐的歌谣。空气格外清新,原本闷热的天气忽然凉爽了许多。人们纷纷从屋子里走出来,享受这雨后的清凉。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夏天暴雨之后,父亲常会扛着一把铁锹,提着一只网兜,走向田野,去修补被雨水冲破的田埂。一个时辰后回来,父亲的网兜里,白花花地装满了大大小小的鱼,倒在水盆里,鱼儿们表演着各式各样轻灵的舞蹈,激荡起一串串晶莹的水花。吃鱼,向来是我家最为高档的美食享受,但是,若无暴雨的“馈赠”,这种享受却少之又少。母亲则是擓着个大竹篮走向菜园,去搀扶那些被暴雨击打得歪歪扭扭的瓜菜秧子,捡拾落在地垄里的甜瓜、吊瓜、番茄、辣椒等。回来时,母亲的篮子“硕果累累”,不等母亲进门,我会迎上去在篮子里摸出一个甜瓜来,随便在衣袖上一抹,就贪婪地啃咬起来。凡是被雨水击落的瓜,都是成熟的,味道香甜。母亲平时烧菜都比较“吝啬”,十口人也就两盘菜,我们吃得很不尽兴;但这个时候母亲却十分慷慨,由两盘变为四盘,像是过节一样奢侈。我和小伙伴们则喜欢到池塘下游的溪流边嬉戏,打着赤脚,卷起裤腿,在水流中奔跑。溪水冲击着脚背,痒痒的,像是被温柔的小手抚摸着一样舒适。还会在有溪流落差的位置修塘庐,就是用较硬的黄泥修一个小小的蓄水池,用指头在池子底端戳一个孔,让池中水往下流淌,这时蓄水池的水面上会形成一个菊花状的美丽的漩涡,并发出滋滋的声響来。

夏日的暴雨啊,我喜欢你的干脆利索,喜欢你的慷慨豪爽,喜欢你带给我幸福快乐的童年时光。

暑日浴事

暑天到来,不由触动我关于农村洗浴事的记忆。

小时候农村生活条件差,没有空调电扇,没有自来水管。赤日炎炎,酷暑难当,动辄汗流浃背。驱热的方法就是洗澡,池塘里、河沟里、水库里,都是人们的天然浴池。这里我重点要说的是,不同人群各自不同的洗浴方式。

孩子们洗澡,多是在村子周围水浅的池塘里,没有固定的时间点,趁大人午休时居多。洗澡主要是作狗刨式折腾,两手在水中不停地扒拉,两脚交替着拍打水面,前面浪花翻滚,后面水柱激荡,土语称之为“打扑通”。还会沉入水底,贴着淤泥往前蹿,俗称“钻猛子”。有时候几个人比赛,看谁在水中憋的时间长,为了取胜,露出水面时,常是脸色发青,气喘如牛,但却乐此不疲。洗完澡上岸,身上往往还沾着泥渍和水草,准确地说,那不叫洗澡,只能算是水中游戏。

中老年人洗澡,一般在比较隐蔽的渠沟,便于避人眼目。夕阳西下辛苦劳作一天之后,他们来到渠水边,脱下浸满汗渍的衣服,肩膀上搭条毛巾,谨慎地下到水中,蹲下去,把颈部以下的身体全部淹没在凉爽的渠水里,此时他们会闭上眼睛,无比陶醉地呻吟道:“真舒服啊!”这样享受一会儿之后,身体站出来一截,用毛巾擦脸,擦头,擦脖颈,擦脊背,然后再蹲下去,直到完全淹没头顶,以便身上被擦起的污物在水中飘散。走上岸来,拧干毛巾,把身上的水渍一片片擦拭干净,拾起衣服,用力地抖一抖,穿在身上,披着朦胧的夜色,步履从容地回家去。

青壮年洗澡,常选择位置偏远且有一定深度和宽度的水库,他们一半是洗澡,一半是展示游泳的雄姿。他们下水,是以运动场跳远的姿态从岸上跳下,继而沉入水中,水面上漾起道道波纹,却没有了人影;一分钟之后,在几十米开外的地方,哗啦啦地激起一片水花,冲出一个人头来,抹一把脸,喷一口气,两个肩膀左右不停地晃动着,表明那里的水已经很深,他们在以踩水的动作不让身体下沉。这些只是热身,接下来才是正题:向“遥远”的水库对岸游去。他们不懂什么蝶泳蛙泳之类,都是长期浸泡水中自己摸索出的游法,一会儿仰,一会趴,一会侧,偶尔还会打几个“扑通”,来吸引他人的关注。当他们从对岸游回来时,兴致将尽,这才开始用手搓洗身子,他们是不带毛巾的,搓不够的地方相互帮助。他们一边搓澡一边开着玩笑,引起阵阵粗犷的笑声。

在农村,野外洗澡是男人的专利,女人洗澡常是打一盆水躲在黑灯瞎火的卧房里进行。和男人相比,这是比较憋屈的一件事,少了洗澡应有的爽快。但总有个别禁不住诱惑的女人,半夜三更溜出去找个相对僻静的水域过一把瘾。有两个这样的女人运气不好,洗得正痛快时,被一个打着手电筒巡夜的男人发现。这件事第二天被传得沸沸扬扬,那两个女人羞愧地逃回娘家去,半个多月不敢回村。

现在家乡人已经很少在野外洗澡了,原来缺少的空调电扇自来水,家家户户都不缺。女人们也开放了许多,洗罢淋浴澡穿着背心裤头,坐在大门口,若无其事地跟人说笑着。

作者简介:李新泉,河南罗山县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散文协学会会员,河源市作家协会会员。

猜你喜欢

暴雨池塘母亲
热闹的池塘
暴雨突袭
暴雨袭击
暴雨过后房屋渗漏,接水“神器”们责无旁贷
给母亲的信
池塘
猛兽的委屈
夏天的池塘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